“清明上河图”与“富春山居图”有何不同?
一、“清明上河图”与“富春山居图”有何不同?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二、富春山居图赏析与解读?
富春山居图赏析
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
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
黄公望以自己笔意深远苍茫,峰峦浑厚,气势雄秀的风格开一代新画风,其作的神采、气韵,去邪、甜、俗、赖的美学高标为后世山水画的发展竖起了不休之典范。愿用邹之麟称赏《富春山居图》的话来缅怀黄公望,“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三、富春山居图和清明上河图哪个珍贵?
这两幅画都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都是国宝,都是无价之宝。但从年代、保存状况、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等角度来讲,《清明上河图》更珍贵。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四、富春山居图和清明上河图哪个贵?
《清明上河图》更珍贵。
这两幅画都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都是国宝,都是无价之宝。但从年代、保存状况、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等角度来讲,《清明上河图》更珍贵。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五、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但觉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整个画面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富春山居图》从构思、动笔到绘制完成大约用了七年时间。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六、富春山居图构图?
1.“长卷式”的构图布局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采用的是长卷式构图,此图的构图布局很有特点,画面整体呈现横向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山论三远”在《富春山居图》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带来了这样一种多角度观察的构图形式。
2.疏密聚散,跌宕起伏
画竹有“疏能走马,密不透风“的要诀,这和构图布局的方法是相通的。大聚散使主题突出,小聚散方有变化。
3.开合之势
开合,又叫分合。开即使开放,是构图的开始;合是合拢,是与开的照应。开则逐物有致,合则是通体联络,中有转承曲折的对应变化。
七、富春山居图意义?
《富春山居图》是“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1269~1354)晚年的巨作。
七旬时,他在富春江畔“小洞天”所作《富春山居图》,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构思时,足迹遍及富春江两岸,越六七年而成,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超凡脱俗,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萃聚于笔底,满纸空灵秀逸,笔简意远,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
八、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宋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其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堪称无与伦比。以下是《富春山居图》的赏析:1. 深远意境:画面通过一系列透视手法,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远处,尽显山峦之深远和景色之壮丽,给人以宏大、开阔之感。2. 模糊而不失细腻:黄公望善于运用苍劲的笔墨描绘山石,以及淡淡的墨色与水墨渲染的技巧来表现山雾和远处的景观。画面上的远山与近处交错,形成大气磅礴的氛围。3. 浓郁的文人气息:黄公望是一位文人画家,他在画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哲思,使画作充满了儒家思想和士人愿景。通过画面中的小桥、流水、院落等元素,表达了对乡村生活和闲适自然的向往。4. 变化丰富的山水结构:《富春山居图》采用了复式结构,以垂直中心轴对称的方式进行展示,形象地刻画了丰富的山水景色,并赋予了画面独特的艺术价值。5. 富有想象力的构图:画家以稳健自然的构图手法,将人物、建筑、山川、水波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丰满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不尽的想象空间。总体而言,《富春山居图》以其浓重的文人情怀、独特的构图方式以及细腻的绘画手法,展现了壮丽而宛转的山水景色,同时融入了画家对人生哲理、自然和闲适生活的思考和追求。该作品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不仅仅是一幅艺术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九、富春山居图资料?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第一部分:剩山图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长篇巨制,拉开了序幕,图画上峰峦收敛锋芒,浑圆敦厚,缓缓而向上的土堆,层层叠叠渐进堆砌着,又转向左方慢慢倾斜,黄公望使用他最具独特见长的“长披麻皴”笔法,用毛笔中锋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画面土壤厚实的质地,山岚白色雾气迷蒙,表现出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气候之特色。
第二部分中所画的山脉的发展变化发生了转折,随着山脉的层次变化,画中的树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一种层峦环抱、山野人家的萧瑟感。隔着一段水路第二部分也将进入尾声,主体的山峦在左边,群山全都呼应在左面,而近处的松柏微微摆动至右,遥相呼应远处的大山,承先启后,路转峰回。
由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也是墨色变化最大,空间变化最丰富,第二部分也是呼应第三部分开始,黄公望画笔突转,略用皴染的坡与平静的江面,又向后延伸,画面由密变舒,疏离秀丽,又用浓墨细笔勾勒出画中水波、丝草,阔水细沙,风景灵动。水是从哪里来,是从天空的云出来的,唐诗里面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你跟着画面走,在富春江上水的穷绝之处就是它的水口,然后你觉得穷是绝望,可是这个时候应该坐下来,看到云在升起来,而云气刚好是生命的另外一个现象。所以黄公望也把这些哲学、文学的东西变成山石、水沙跟云起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四部分,全篇画作笔墨最少,没有皴染,只有山,只有水,还原了自然的本真,构图上跨越第五部分,一片水沙,一段最长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时间流逝,岁月匆匆。画中点点枯苔小树土坡,河岸边的小桥连接着第五部分,而《富春山居图》这六个部分也像极了春夏秋冬,从前三部分的繁华葱荣、大气磅礴,到第四部分如同时间中的秋冬,静观万物,繁华落尽,肃静苍茫。
第五部分至第六部分中宽远的白沙,留白处两艘小船并行江中,船上渔夫也只是点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颗尘埃。远处一片远山,笔的线描,墨的拖带,交织在一起,一直延续在后面的大段留白中。
十、富春山居图王维?
《富春山居图是》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不是王维的。
这是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是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照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