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翻译?
一、杜甫绝句翻译?
绝句(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
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
迟日:指春天。
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湿又软。
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时常双双出没。
绝句(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译文〗
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象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绝句(三)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鉴赏〗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二、杜甫的述怀翻译?
《述怀》杜甫翻译及赏析答:杜甫写这首诗时是四十六岁。至德二年(757)五月,杜甫从长安逃脱,投奔肃宗到凤翔,而后被任命为左拾遗,这首诗就是他就任后不久所作的。当时诗人惊魂稍定,因思及家人妻子的下落而作了这首诗。诗中抒发了自己深切的思念和担忧
三、杜甫柳绝句翻译?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四、《新唐书•杜甫传》翻译?
翻译: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名为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名为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名为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杜甫在天宝初年应考进士科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 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试文章,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召兵马。杜甫趁黑夜从京城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房琯在做平民时就和杜甫很友好,这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皇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房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发怒,贬房琯当刺史,杜甫也外任华州司功参军。 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自己背柴火采集野菜,饿死的儿女有好几个。过了好久,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天,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衣与鱼符袋。严武和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情褊狭急躁,气量窄小,依仗恩情放纵不羁。 杜甫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对严武说:“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急躁暴烈,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里种竹植树,靠着江边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农夫村翁一起亲昵地游逛,没有拘束。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连帽子也不戴,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天,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郭英乂是武人,性情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于是游历东蜀投靠高适。刚到高适就死了。 这一年,崔宁杀掉郭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大乱。杜甫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出三峡,还没停船江陵又发生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姓聂的县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喝白酒,在一个晚上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去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归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原文: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左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书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来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此文出自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杜甫传》
五、畏人杜甫翻译?
诗词原文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诗词注释 诗成后,拈畏人二字为题,非专咏畏人也。蔡氏编在宝应元年。曹植诗:“客子常畏人。”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万里清江上①,三年落日低②。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门径从榛草,无心待马蹄。 (此诗叹羇旅寂寥也。上四言景,有故乡故国之思。下四叙情,有避世避人之意。《杜臆》:离家万里,寄迹三年,身世孤危,所以畏人而幽栖也。胡夏客曰:万里二语,十字只如一句。) ①孔稚珪诗:“孤征越清江。”②三年,旧作三峰,谓登万里桥而望三峰,此说非也。成都无山,安有三峰?【赵注】公自乾元二年入成都,至宝应元年春,为三年矣。-----------仇兆鳌《杜诗详注》-----------诗词出处全唐诗:卷227_14
六、跪求杜甫《徐步》翻译?
《徐步》 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
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
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
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 还是先解决字词典故 徐步:缓慢步行。
青芜:杂草丛生的草地。
荒庭:荒芜的庭院。
晡: bū, 1.申时,即十五时至十七时。
2.傍晚;夜。
3.指太阳西移至晡时的视觉位置。
芹泥:燕子筑巢所用的草泥。
蜂须:蜂的触须。 典故:如愚 《论语》:“不违如愚。”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回”就是颜回。 我们先来简单地讲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我给颜回讲课,讲一天,他从来都不表示不同意我的意思,看上去很“愚”。但是,经过我的观察,这个人是下了课、放了学之后,能够预习、复习,再加时习,就能够举一反三,还能够有所发挥了。现在看来,颜回一点也不愚啊! 《徐步》 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
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
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
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 题目是徐步,就是写杜甫自己在下午晡时到荒庭 散步时的所见所为所思 整履,就是穿好鞋子 步,这里是动词 首联好理解 二联 拟人写法 燕衔泥而至,蜂采蕊而回 杜甫还写过一个类似的,不同的是白描,而非拟人写法 老杜《独酌》诗云:“步屧深林晚,开樽独酌迟。
仰蜂粘落絮,行蚁上枯梨。”
杜甫观察生活特别细致入微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好诗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认真体验观察生活 首句:公闲暇疏懒,卧时多而行时少,故须整履而起。
前四句写徐步景物 下面转入抒情 从、信:犹云凭他、任他 《徐步》
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
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
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
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
喝酒任凭酒洒衣湿 吟诗时扶着杖 喝酒任凭酒洒衣湿,为什么? 步而把酒,故至倾衣 步而吟诗,故犹携杖 也就是说杜甫诗拄着拐杖一边看一边吟诗 一边还喝酒 也从侧面看出杜甫的诗才,不用拈断数茎须 由此潜在的意味,引出第七句:敢论才见忌 敢,在古诗中表岂敢之意 而非如现代汉语中的表达肯定之意 我岂敢论因才见忌?
这句话看上去浅浅的,实际上背后包含着杜甫的辛酸经历 杜甫在生平经历中被人排挤的例子太多了,好在杜甫志在“致君尧舜上”
二不予计较争斗 七句轻描淡写,是在以豁达心胸嘲讽苦难人生 读者不可草草放过 实有醉如愚,活用颜回之典,其实暗许甚高 《徐步》
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
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
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
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 总结一下这首 首联,起得奇,接得老 老,诗句老,老到 诗句老,是诗词爱好者应该追求的境界 三四句,把本来呆板的事情说得活灵活现 大家写景时可多模仿 五六句,写缓步时的散漫无聊 七八句,抑扬顿挫 似醉如愚,实际非愚,正如孔子表扬颜回。 七句才见忌,承六句之诗。八句醉如愚,承五句之酒 《徐步》 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
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 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 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 上四徐步景物,下四徐步情事。诗分两截 前人律诗常见的章法 再深一层理解 二联: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 这个表面是写景,其实已经有“兴”的手法在里面 燕子与蜜蜂如此适性,也正暗示了杜甫的心情是随性自安的 所以,自然兴起三联的懒散状态 这个手法在杜甫的五律中屡见不鲜 大家有兴趣可以仔细看看这首五律内在的勾连 没有一句落空,上线左右相互贯通,浑然一体 这是我们写律诗是要注意的问题 杜甫晚年诗律细,诚非虚言 二联观察如此细致,正是因为是徐步 徐步,则非奔走也。以故蜂蚁之类,细微之物,皆能见之。 如此平凡的日常生活,写得意新、辞美 我们多学习这类诗,收获也许会更大 以后有机会说说“兴” 古人云:景中无情为死景 同一个景,因作者心境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杜甫所有的律诗,没有一句是为写景而写景,写景必然含情
七、清明唐杜甫的意思?
唐朝诗人杜甫,写了一首清明的诗。
清明
(唐)杜甫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阴雨绵绵。离家在外的人们心里都感到无限的愁苦和郁闷。请问什么地方有酒家?牧童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八、清明杜甫原文及注释?
清明二首
唐 · 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注释
早起匆匆赶路,天气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荡漾在湖水之上。飞鸟在天上自在飞翔,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打闹,只是这般天真无虑的时光却是与我无缘了。少数名族儿童的独特的服饰已经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纤细,惹人怜惜。昔日辉煌的定王府已无踪迹,想象着贾谊府中的古井仍是当年模样。虽是只需禁火三日,无奈没有食物烹煮实在辜负了周举的好意了,一直四处奔波,生计却仍无着落。富足奢侈的生活还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浊酒、粗茶淡饭颐养天年也已足够了。一生都在外颠簸漂泊,右臂已渐渐枯瘦无力一边的耳朵也已听不清。想到这病弱的身体,无依无靠,不禁悲从中来,泪湿衣襟。流浪漂泊,离都城已越来越远,时光匆匆已过十年,现唯有清明的风俗还与之相同。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其他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长安的城楼掩映在一片轻烟花语中,那万里山河也是一片锦绣吧。春水滔滔不绝的汇向洞庭湖中,阻断了我回去的道路,目之所及茫茫一片白萍,心中更是凄苦愁闷。
九、送人从军,杜甫翻译?
1.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2.翻译:送客人到南昌尉,站在亭西等待着来年的春天,路边的野花都看了一次又一次,丛林中的鸟儿的叫声让我觉得像第一次听一样,我们送别在青门路的酒家酒别,回到了白马津。彼此相互了解的人是不分远近的,即使相隔万里也可成为邻居(即彼此相知之人)
3.彼此相互了解的人是不分远近的,即使相隔万里也可成为邻居(即彼此相知之人)
4.唐代诗人大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因而送友人“之任”就成为常见题材。
5.?这首五律首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反映这一题材,为传统送别诗开拓了新领域。此后,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送人赴任、送人从军、送人出使。
十、杜甫夜意翻译?
夜 意 孤梦初回夜气清,世尘扫尽觉心平。月沉洲渚渔歌远,人语比邻绩火明。独汲寒泉鸣细绠,静听漏鼓下高城。悠然坐待东方白,却看轩窗淡日生。此诗为陆游晚年的作品,空有一番救国的志向无耐言微力薄不被采纳,不得不隐退的释然和无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