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人过不过清明节?
一、梅州客家人过不过清明节?
梅州做为世界客都,同样会过清明节。在客家地区,清明节的习俗除了制作品尝清明粄,还有许多流转已久的习俗。其中,最隆重的莫过于祭祖扫墓。以前,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二、客家人摘来做清明粄的主要原材料?
主要是糯米,艾草,或则鸡屎藤。都可以的。
三、客家人铁头鸭子板做法?
1、需要将鸭子身上的毛都清理干净,记住一定要清晰干净呀,其次就是讲鸭子内脏什么都去出来。
2、将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用筷子或者工具将他们搅拌均匀,如果没有搅拌均匀以后会后期制作出来的铁板鸭口感上会非常的不好,最后一点就是涂抹到鸭子内部进行腌制,一般情况下腌制3个小时就要足够了,如果担心鸭肉没有进去味道可以延长一些时间。
3、将鸭子用火进行烤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开始的时候可以选择旺火,然后在慢慢的将火候降下来,在烤的时候一定注意火候的控制,很多人就是因为火候的控制不好常常导致鸭子外表颜色变深非常的不美观。
4、将油倒入铁板上,铁板鸭铁板鸭如果不经过铁板的压制几下如何能叫它铁板鸭呢?等到油在铁板上发出滋滋的声音以后立马进行压制,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放置辅料,喜欢吃辣的朋友可以放些辣椒面在上面,这样在颜色上也是非常的好看的。
5、最后就是用专门的刀进行切制,一定要记住在切制的时候不能鸭快太大,最好是保留一定的距离就可以。
四、客家人清明拜山最早什么时候?
首先客家人是春秋祭祖,清明节当天是不拜祭的(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有很多在清明节当天祭祖了)。
梅州客家人将扫墓祭祖称为“挂纸”。“挂纸”的日子一般是在过完春节至清明节前夕,或者中秋节前后。扫墓的时候,客家人会带上“三牲”即鸡、猪和鱼、水果、茶、酒、香烛等祭品到祖先坟前,祭拜先人,并在坟头挂起沾着鸡血的草纸、在坟场周围压放草纸表示悼念。
客家人清明节当天不扫墓祭祖是有历史原因的。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由于清明节正处于三荒期间,当时远道迁徙的客家人生活贫苦,此时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以办齐,更不用说置办其他祭品了。同时,因为清明节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勤劳的客家人担心错过时节影响收成,而忙于播种插秧,故将祭祖扫墓的日子定在较清闲的时间。
除不扫墓祭祖这一传统习俗外,在清明节,梅州客家地区还有一种流传上百年的习俗,那就是吃清明粄。
据梅州兴宁63岁的李大妈介绍,每年清明节前夕,客家妇女就会到山上采摘或者到市场上购买苎叶、艾叶、鸡屎藤等植物,回来晾晒干之后,捣碎,拌在糯米粉或粘米粉中,加上糖,捏成一个个小巧的糍粑放进锅里蒸熟,就成了清香可口客家美食——清明粄。
“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做清明粄了,是跟母亲学的。到现在已经做了几十年了,一直没有间断。外出工作的儿女,每年清明节回来都要带一大包出去。”李大妈说。
在梅州地区,相传在清明节这天吃了清明粄可以辟邪祛病,百病不侵。
客家妹张凤仪说:“小时候每到清明节,奶奶或妈妈就会把两块清明粄放在我口袋里,说是为了‘辟邪’。长大后明白那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说法,但我仍然很爱吃清明粄,尤其是妈妈亲手做的清明粄。”如今,带着浓浓草香味的清明粄早已成了梅州客家地区最有名的小吃之一。
小小清明粄流传上百年,除了有先人赋以它美好的寓意外,还与它本身具有的功效有关。据了解,制作清明粄的原材料苎叶、艾叶、鸡屎藤等都是草药,具有祛湿、暖胃等功效,粤东地区湿气较重,当地居民吃清明粄可以起到除湿预防各种疾病的作用。
五、客家人的生活习惯
客家人的生活习惯
客家人是中国广东省和福建省的一个重要民系,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他们的生活方式深受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注重勤劳、朴实和节俭。
一、勤劳朴实
客家人一直以来都有勤劳朴实的美誉。他们生活在山区,靠劳动来维持生计,因此努力工作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客家人多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工作,尤其擅长种植水稻和丝织业。
客家人非常注重劳动的价值和尊重劳动者。他们认为通过辛勤劳动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且劳动可以让人变得坚强和健康。客家人把劳动看作是一种美德,劳动者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赞扬。
二、节俭朴素
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体现了深厚的节俭朴素思想。他们认为浪费是不可取的,常常通过节约来理财和生活。这种节俭的生活方式源于早期客家人生活在贫困的山区。他们不会虚荣浮夸,注重物质的实用性,并且善于处理和利用资源。
客家人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不仅能够帮助他们积累财富,而且能够保护环境和资源。他们注重实事求是,不追求奢华和享乐。
三、重视家庭
客家人非常重视家庭和家庭价值观。他们通常生活在大家族中,家族成员住在一起,共同经营农田和生活。家庭对于客家人来说是最重要的社会单位,是他们生活的基石。
客家人注重家族的和睦、稳定和发展。他们尊敬长辈,倡导孝道。客家人的婚姻也常常安排在同一个家族中的人之间,以维持家族的血脉和传统。
四、尊重传统
客家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他们非常尊重和珍视这些传统。客家人继承并发扬了古代的礼仪、习俗和文化艺术。
客家人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土楼是客家人建筑的代表,被誉为“客家人的城堡”。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客家人坚固、稳定和尊重祖先的精神。
五、注重教育
客家人看重教育,认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们常常把教育作为家庭的重要任务和责任。客家人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鼓励孩子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客家人相信教育的力量,通过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且为家族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了解客家人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这个重要的民系。他们的勤劳、节俭、重视家庭、尊重传统和注重教育的生活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六、赣南客家人哪里来的?
赣南客家人是最早的那批中原移民。
客家人原本生活在富庶的中原地区,现在大致在河南、山东和山西附近。但也正是因为中原太富庶,经常引发军阀纷争。《中国历史上十四次大灭杀》中说道,东汉末年整个中国有5000万人口,而到了三国赤壁之战,锐减的140万人。其实大多人并不是战死的,古代军阀逐鹿中原,为了养活军队,也为了不让敌方军队得到补员,攻陷劫掠一个村落后,重则屠村,轻则将粮食抢的分毫不剩,这就造成了中原人口大量死亡。
在这种背景下,有能力和远见的一些中原大家族的长老,为了避免整个家族的覆灭,会选择带领族人,举家南迁。这就开始了客家先民浩浩荡荡千年南迁之路。
人类的迁徙,可以类比为动物的迁徙,都会天然的沿着河流水系去寻找新的居住地,客家南迁队伍的一部分沿着长江进入赣江,又逆着赣江继续南下,最终来到赣江的终点,也就是现在的赣州。这段历史,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也可以寻得线索端倪。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客家南迁的时候,家族中的青壮年做护卫,保护老幼妇孺,经过赣北地区的时候,没有选择使用武力抢占赣北人已经建好的家园田地,而是选择跋山涉水,一路来到赣南开荒,丘陵不易种地,就改造成梯田,山林劫匪多就修建围屋。来自中原的客家先民,接受过良好的儒家主义教育,很好的节制了自己的力量,所以江西千年以来从未出现过大范围的土客之争及赣南赣北的直接对抗。同时赣南客家并不是一个时间一起来到赣南,而是绵延千年先后迁徙聚集而成,赣南地盘大物资多,大家都是从不同地方来的移民,后来者往往会收到先来者的热情欢迎和生活上的帮助,这也成就了赣南客家人“纯朴好客”的美名。周恩来总理离开赣州的时候说过,“苏区人民真亲”,也是赣州人好客的体现。
客家先民到来的时候,赣南地区的状况又是如何?当时赣南的土著其实是瑶族人,也就是现在的畲族人,然后还有一小部分的秦始皇派到南康的那一批伐木工和工匠的后代。和广东的土客之争不同,来到赣南的客家人和土著瑶族人其实并没有发生那么激烈的争端,甚至1949年设立畲族的时候,也很难将畲民从汉民中区分开来。主要原因我觉得有两个,一是赣南地方太大,客家人去的也早,完全足够瑶族人和客家人共同开发,所以土地争端没有广东多;二是中原来的客家人身材比较高大,又掌握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而本地的瑶族人也人如其名,清秀俊美,掌握了适应赣南本地环境的生活技巧,所以他们基本上是互相帮助中共同发展和延续了几千年。当然不可否认,后期到了明清时期也有过小范围的争端,但实际上这种争端在客家人各个家族之间也会发生。
关于赣南客家还有几个有趣的小故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赣南文化:
1.最早来赣州的中原人其实并不是客家人,而是秦始皇为了修阿房宫派到南康的一批伐木工和工匠,他们在赣南的原始森林砍伐巨木并加工成建材,再沿着赣江北运。千年之后,这批木匠的后代在相同的地方发展了南康家具业,也是一段有趣的传承。
2.赣州是风水堪舆文化的发祥地,风水学最早是用来指导选择背山面水之地修建村落的学科,赣州的风水学在兴国最兴盛,其实是较早的一些家族迁移到赣南之后,积累了一些选址的经验,然后总结成了一套谋生的手段,晚期客家移民没那么多了,风水学也就开展了新的业务,比如选址修墓等。
3.赣州市区的方言孤岛现象。这种现象也就是我们章贡区“河套老城区”那个地方的人,不说客家话,说类似西南官话的赣州话。其实也不难理解,赣州城不像赣州其它十八县,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统治阶级为了在赣南地区收税而后期修建的。你看赣州城的位置,扼守章江贡江汇流赣江之处,所有经过赣江南下北上的货船都要经过这里。还有赣州知名的景点“古浮桥”,可以自行开锁和闭锁,在古代其实就是一个收通行费的关卡。所以,赣州老城区里面的居民,并不从事一线农业生产,他们大多是之前镇守赣州城的官员、商人和士兵的后代,出于职业的需要,他们需要说官话而非客家话,他们的子女也将父辈的语言传承至今,形成了现在的方言孤岛。
总之,赣南客家先民千里迁徙,开拓创业的过往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每一个赣州人自己也要清楚先祖的这段光辉历史。
七、客家人的语言?
客家人使用的语言,通常称为客家话、客家语、客语、客话,在广西也叫作“涯话”、“新民话”、“麻介(gai)话”、“艾话”,在四川则被称作“土广东话”,在江西、湖南等省有“棚民话”等俗称。
客家话在客家族群认同上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客家人素有“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祖训。
客家话有一种由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于19世纪创立,使用罗马字母拼写的文字,由闽南语白话字改造而来。传教士用这种文字印刷了不少基督教刊物。现代这种文字已经少有人会用,中国国内的客家人大部份通用汉字。
八、客家人的由来?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
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
但历史学家似乎更赞成“中原说”,认为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
客家人的南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代,彼时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如此,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先祖源于中原和南方百越地区,经长期相互融合,聚居于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中原百姓“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客家人一词起源说法不多,一说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一说源于清初广东粤西人对惠、潮、嘉、汀、赣移民(当时已是闽粤赣边区本地人)的称呼;还有一说相对于“主”而言的一种对称,即外来人的意思。
严格地说,客家人的祖先与中原汉族同族同宗。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作为南方古代汉族移民群体,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族群都是经历过历朝历代的迁徙而发展至今的,今天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原住民都是以几百年前的移民为主体,广东、福建、台湾的几大族群更是如此。因此,客家人在上千年的迁徙历史中,已经和其他迁徙族群一样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 。
客家的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发展,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族群——客家人。
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南方19个省的 180多个市县,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客家人的习俗?
回答:客家人的习俗
1、客家服饰。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服饰上图案朴实精美而又寓意深刻,这也是南迁客家人与原住少数民族交流融合的结果。在客家地区客家女孩都戴着一种独特而又别致的凉帽,而客家蓝衫则有别于客家女服饰,为男士服饰。
2、客家饮食。客家菜以东江菜为代表。客家人的饮和食,与其他民系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由于该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其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口感偏重肥、咸、熟。
3、民间节俗。客家是汉族的一支,故其传统节日与汉族相同,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节、社日、中元节、中秋节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十、客家人的称呼?
对亲人熟人的称呼礼仪。依照关系密切的程度,按照亲属的性别、年龄、身份来确定称呼,使用“姓加亲属称谓”、“姓名或名加亲属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