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范仲淹的诗句?

2024-06-21 19:29:1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范仲淹的诗句?

1.《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

2.《渔家傲·秋思》宋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江上渔者》宋朝·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苏幕遮·碧云天》宋朝·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二、范仲淹写清明的诗?

岳阳楼记 

北宋 ·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三、范仲淹的生活背景?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时期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历迁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新政受挫后,贬出京城,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扶疾上任,逝世于途中,时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一生政绩卓著,晓畅军事,文学成就突出。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于世

四、范仲淹改革的背景?

当时背景: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改革措施: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四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北宋土地兼并严重现象严重,冗官、冗兵、冗费,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辽和西夏的威胁

改革:(1)理财: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示易法

(2)军事:将兵法、保甲法

(3)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设立太学

五、范仲淹写作的背景?

范仲淹小时候父亲病逝,跟着母亲长大,从小读书非常刻苦,但因家境贫寒,只能在寺庙里寄宿,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粥划齑的美誉

这样过了快三年,长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密秘。他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惊,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 范仲淹

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六、关于范仲淹的背景?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时期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历迁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新政受挫后,贬出京城,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扶疾上任,逝世于途中,时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一生政绩卓著,晓畅军事,文学成就突出。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于世。

七、范仲淹的家世背景?

公元989年,范仲淹生于徐州,父亲范墉时任徐州节度掌书记,七品小官,不算特别富裕,但也绝对谈不上穷,范家前前后后有五位公子,可有三位都早逝,所以,范仲淹自小就得到了父母的百般照料,能够健康的长大。

  好景不长,在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原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生活压力扑面而来,母亲谢氏被迫改嫁到了山东朱家,范仲淹随着母亲过去,改名为“朱说”。

  那时的范仲淹刚过两岁,不谙世事,不幸的家世没有给范仲淹带来很大的影响,他与朱家的兄弟一起长大。

  寒窗苦读,志向高远

  和朱家的公子哥不同,范仲淹自小就十分聪明好学,朱家将他送到长山县长白山醴泉寺寄读。

  小小年纪,在生活上极为节俭,过的甚至有些艰苦。

  他每晚煮一锅粥,第二天待粥凝结成块,便用刀切成四块,早上两块,晚上两块,然后把各种咸菜野菜捣碎,和粥一起吃。

  数年来,皆是如此。

  这也就是成语“划粥断齑”的来历。

  范仲淹勤读诗文,在寺庙之中潜心学习,而朱家几个公子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范仲淹二十三岁那年,和几位兄弟因节俭起了争执,他劝阻朱家兄弟们不要挥霍浪费,反被讥讽“我自用朱氏钱,与你何干?”

  惊骇之余,才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八、范仲淹的清廉诗句?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赏析: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九、描写范仲淹的诗句?

范仲淹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其文笔清新、婉约,富有感染力。以下是范仲淹的一首名篇《岳阳楼记》中的著名诗句: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描绘了范仲淹在登上岳阳楼时的心情和所见所感,表现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抱负。这首诗的语言简练优美,想象力生动,极富感染力,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十、范仲淹的诗句大全?

范仲淹的诗:

1、《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武夷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4、《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5、《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6、《御街行》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7、《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尩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8、《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游庐山》

五老闲游依舳舻,碧梯云径好和途。

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簧十里铺。

客爱往来何所得,僧言荣辱此间无。

从今愈识逍遥旨,一听升沉造化炉。

10、《定风波》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

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

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

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拓展资料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