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果的来历?
一、清明果的来历?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们手提竹蓝,三五成群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艾叶采回家后,便开始了繁杂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们又像摩术师,青青的艾草一转眼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小时候我就特别好奇,这明明是草,怎么就变成了后来的清明果的?外婆她们也懒得理我,就让我在边上看着,她们将艾叶捣烂与米粉搅伴在一起,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顿时变成碧绿色的粉团,鲜嫩欲滴,还是半成品就让我垂涎。准备好了清明果的皮子,馅也是很讲究的,条件好的人家更是花样繁多,制作精细。有熏肥肠伴芥菜末的,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还有其他各类美味的搭配,但无论什么馅少不了辣椒粉,这样做出来的果吃起来才觉得够味过瘾。面和馅都准备完毕,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包果了,这包果和包饺子有异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致些,那褶折得就像花边一样,一个个碧绿剔透,可爱极了,看她们包清明果也是一种享受,就好像一件件艺术品从她们手中飞出。那一个个码放整齐的清明果谗得我只得咽下直流的口水,耐心地等待蒸熟的那一刻。
年年艾叶绿,年年果泛香。乡亲们总也忘不了在城里的亲朋好友,总在清明时节给我们送来自己做的清明果,那亲情,那美味至今都难以忘怀。时过境迁,清明果已不再是单纯的清明祭祖的意义了,他含着浓浓的亲情,带着纯纯的乡情。如今,远离故土的我一想起那青青绿绿的清明果,便会从心底里涌起淡淡的乡愁和甜甜的回忆。
又是一年清明至,由于工作原因我没能回到家乡给外公、外婆扫墓,但父母却捎回了家乡的清明果。见果如见人,我又想起了乡里乡亲亲亲热热在一起制作清明果的情景,那份融洽,那份自然,那份亲昵是那么温馨和美,但这些在都市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已很难找到了。只有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满诱惑,依然耐人寻味。
清明时节雨绵绵, 艾果柔柔乡情牵, 春风伴梦回家去, 又见村头起炊烟。
更多清明节风俗 http://www.trm.cn/view.asp?WZ=14241
二、5 清明果的寓意?
清明果是一种传统特色食品,具有饮食丰富性、礼仪性和家庭参与性,因此,它的寓意是:阖家美满,健康平安。
三、艾油果,的来历和寓意?
艾油果,全称是艾叶米果,一般在清明前后吃,又叫清明果。它的由来是,传说在春初,东海一孽龙作恶多端,菩萨深知龙的致命弱点,惧怕人多势众和声响烟熏,尤其忌惮艾叶的气味,龙一闻到艾叶味便逃之夭夭,像蛇见雄黄。
所以民众用艾叶做成米果,放在屏风前的案上,或者挂在高处,让艾气味徐徐散发,蒸蒸向上。另外还点上香烛,燃放爆竹,吓退了孽龙。艾叶米果是一种圆形的小吃,它与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相似,都代表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四、清明果的来历是什么?
清明果的来历要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古巴黎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拉尔夫·克劳德·波斯曼(Lafred Claude Bosman)于1704年发明了这种果子。
他将这种果子命名为“清明果”,由于其独特的清香、坚硬的外壳和甜蜜的口感,清明果很快就成为当时贵族宴会上的必备美食,在古巴黎深受欢迎。
随着清朝统治者的扩张,清明果也传遍了欧洲和其他国家,并逐渐成为当时流行的精美点心。如今,清明果依然是一种具有欧洲文化底蕴的甜点,以其美味耐人寻味的口感备受欢迎,深受欧洲人民的喜爱。
五、清明节青团的来历和寓意?
青团的来历: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心生一计,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
寓意:清明节吃青团,主要常见于我国南方地区,青团寓意着团圆,同时也为了纪念先人,表示对其的思念之情
六、福建清明节来历寓意?
福建人的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扫坟节、鬼节、冥节等,是我国民间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在农历的二、三月间,阳历的4月5日前后,正好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唐代之后基本上把寒食、上巳节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系列民俗活动在清明节中得到了体现。 直至今天,人们更熟悉的是清明节,而寒食节与上巳节在逐渐地被淡忘或取代。 福建各地的清明节风俗虽然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都是基本主题
七、清明的来历和小故事
清明的来历和小故事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初四至六之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祭扫并表达怀念之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其中的一些小故事。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时的中国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提出了“五德合一”的理论,即德行与统治相结合,希望推动社会进步。
孔子曾说:“君使臣以忠,则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信,则臣事君以信。”
孔子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他希望百姓能够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而清明节正是为了铭记这位伟大思想家的贡献而设立的。
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是祭祀祖先和扫墓。人们认为春天是个新的开始,万物复苏,因此清明节也被称为“踏青节”。这一天,家人会一同前往坟墓,拜祭先人,献上鲜花、食物和纸钱以示敬意。此外,还会在山野间享受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与生机。
清明节的小故事
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传承了中国千百年的传统智慧和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范蠡的坟墓
范蠡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致力于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被誉为“国士无双”。据说,范蠡死后,他的墓地由于被人羡慕和凭吊而经常被盗。
为了保护范蠡的墓地,当地百姓决定在清明节这一天集体扫墓,并用鲜花、长竹等做成的仿制品代替墓碑,以将盗墓者的注意力分散,从而保护真正的墓地。这一传统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持着。
樱桃的由来
相传,在一个寒风刺骨的清明节之夜,一对相爱的年轻人因为家族的纷争被迫分离。他们约定在每年的清明节夜晚在一个特定的山头上等待。然而,直到一年年春寒料峭的清明之夜,他们从未再见过对方。
据说,女孩为了寻找那段美好的回忆,每年清明节都会来到那座山头,而男孩也在每年的同一天默默守候。最终,女孩在清明节那天的山顶上找到了一颗长满鲜艳樱桃的树。她看到这颗树时,泪水流了下来,因为她知道男孩的心依然等待着她。
从那以后,每年清明节,人们都喜欢去赏樱桃花。樱桃树成了两个相爱人之间心灵的纽带,也成了关于纯洁爱情的象征。
结语
清明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尊敬祖先、缅怀先人的情感,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感受春天的意义,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刻,并向那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伟大人物致以敬意。
八、清明的来历和风俗?
2021年4月4日 黄历查询 - 翻黄历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九、清明节的来历和和寓意和别称的表格?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的起源,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传是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由于与寒食节(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的时间很接近,到了唐朝,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清明节(寒食节)的由来还有一会传说。
据说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 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十、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和寓意和别称的表格?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春秋时期有个芥子推,就是那个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给重耳炖汤吃的芥子推,他年轻的时候追随晋公子重耳逃亡,留下了“割股啖君”的美名。可是后来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封赏群臣,芥子推却不愿居功,背着老娘逃进了绵山。
你要逃,你要归隐,可是晋文公却偏不让你逃,放了一把火,想将他烧出,结果把整座绵山化为了乌炭,芥子推和老娘抱树而亡。清明为纪念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