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关于清明习俗的折纸的寓意?

2024-05-14 08:47:4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关于清明习俗的折纸的寓意?

清明折纸习俗的寓意是追思故人,寄托思念之情

二、关于清明节清远的习俗的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三、清明节有关于鱼的习俗吗?

锡伯族鱼清明节习俗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锡伯族鱼清明节是锡伯族多个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是锡伯族原始祖神崇拜的遗存。锡伯族过两个清明节,一个是农历三月,一个在农历七月。三月份清明祭扫贡品为鱼菜,故称“鱼清明”。兰西鱼清明传统民俗活动有捕鱼、鱼宴、赛马、射箭、摔跤、抓嘎拉哈、音乐、歌舞、召开哈拉会议等,集中传承了锡伯族原始崇拜、渔猎文明、生活习惯、传统技艺、音乐舞蹈等来自远古的习俗。

四、关于清明节习俗的内容和资料?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据考古研究,广东英德青塘遗址万年前的墓葬,表明万年前的先民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五、关于清明节(时间.习俗.诗句.来历)?

  【清明节由来】

  1.(简单概括)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2.(详细叙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的故事有关。

  春秋时代的晋国,晋献公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晋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为了避免自相残杀,流亡国外十九年。晋国的臣子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舍命相随,在重耳最危难的时刻曾割股奉君。君臣一起经常讨论救国、治国方略,关系融洽。重耳曾言,如果自己将来能做国君,一定重报介公之恩。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打回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复国之后,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却没有给经常提意见的介子推任何官位和赏赐的东西。介子推不屑与整天在晋文公身边阿谀的小人为伍,更为晋文公复国之后没有施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于是带着老母上了绵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有人开始议论了,说晋文公忘恩负义,不用贤臣,晋文公慢慢地也听到了这些议论,他似乎感觉到自己做的有些不对,赶紧叫人去请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经去绵山隐居了。为了让臣下知道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昏君,平息人们的议论,晋文公急于找回介子推。他带领群臣来到绵山,寻找介子推。绵山涧壑万仞,峭壁嶙峋,山路崎岖,加之介子推有意躲避,怎么也找不到介子推。晋文公心里起急,但也无可奈何。

  晋文公的手下也是各有心思,有的希望介子推回来,辅佐晋文公治理天下,有的却怕介子推回来,夺了自己的恩宠。一个手下向晋文公谏言说,介子推是个大孝子,大王您派人放火烧绵山,介子推怕伤了老母,一定会出来见您。乱了方寸的晋文公见介子推心切,竟糊里糊涂地采纳了这个主意,命人在绵山上放起火来。时值仲春,风大物燥,烟火吞没了整个绵山。大火烧了几天也没有见到介子推的影子。大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宁死不肯出山,已经和母亲被烧死在山顶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对自己的忠心和肺腑之语,扶着被烧死的大柳树不禁嚎啕大哭。他让人将介子推母子葬于山岭之上,改绵山之名为介山,“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同时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后105天全国禁止动烟火,只许吃冷食,是为寒食节,以示纪念介子推

  第二年寒食节的翌日,晋文公到绵山介子推殉难的大柳树下来吊祭,发现被烧死的大柳树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复国之后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张,感慨万千,下令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晋文公整肃政务,发展生产,晋国终于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随着国家影响力的增大,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流行于大江南北,唐代诗人卢象赋诗云:“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其实,寒食习俗起源于古代钻木取薪火之制。清明作为一个节气,远在周代也已经确定。寒食节、清明节不过是统治者用国家命令的形式强化了,并流传下来。此后,随着时间的迁移,寒食节的习俗渐渐融入了清明节。清明节成为二十四个节气中唯一具有人文历史的节日,人们在清明之际怀念逝者、祭祀先祖渐成习俗.

  【清明节习俗】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插柳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清明节还有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和蹴鞠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至于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六、清明放假习俗?

清明节既是祭奠祖先的时候。也是踏青的好时节。游完坟可以结伴去游玩。

七、无锡清明习俗?

无锡清明节人们都上山踏青,赶节场,大人孩子,三五成群,至野外放风筝,别有情趣。清明时节祭扫祖坟(俗称"上坟"),为无锡传统民俗。扫墓时挑些新土壅坟莹。凡新坟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扫;旧坟可以过清明,但不能过立夏。新媳妇一定要去祭扫祖坟,俗称"上花坟"。扫墓时用荤、素菜看和酒、饭等祭奠。后用于果糕点等替代。

八、山西清明习俗?

1、在山西的南部地区,不论是富贵的人家,还是贫穷的人家,在上坟的时候男和女都必须要到,以此表达全部的后代都在怀念自己的祖先。

2、但是在山西的北部地区,上坟大多数都属于是男子的事情,而妇女通常是不到坟茔去的。

3、在晋南地区的民间,清明节的时候,家家都会蒸大馍,大馍里面夹杂着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的东西,被叫做是子福,有子孙多福的意思。

4、在翼城县的居民还会煮黑面凉粉,在清明节的时候把它切成薄片,然后再浇上汤汁来食用,在晋东南地区,每一个人的头上都会插上柳枝枯叶。

九、柳州清明习俗?

今天是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第一个假日,广西柳州市民众祭扫活动在一周前就开始升温。柳州市民在不忘传统祭祀的同时,一些时尚环保的祭祀方式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文明习俗正在潜移默化地被更多的人认可。

在柳州市内的月

山、西山等几大的公

墓,记者看到不少前

来扫墓的家人表现得

都很“低调”,轻装

上阵,仅以敬献鲜花

的简单方式来寄托对

亲人哀思和想念,几

乎有一半的墓碑前都摆放着菊花、百合、或者玫瑰之类的花束花篮。一些来看望故去朋友的,也是用几杯水酒,一支香烟,在坟前默立一会,清洁一下墓碑、然后向遗像鞠躬,留下几丝愁绪便悄然离去。

在柳州市殡仪馆,前来祭祀的人们先将已故亲人的骨灰盒领出来,然后到专门用于祭祀的祭祀间,将骨灰盒放在祭祀桌上,点燃香烛,开始在焚烧炉中焚化冥币纸钱,再将鲜花和所带的供品献上。

在柳州市的大小鲜花店里、记者看到扎好的鲜花把每个花店挤得满满的,前来购买鲜花的市民络绎不绝。经营花店多年的冯先生告诉记者,这两天生意很好,店里的白玫瑰、勿忘我、百合花销量都很好,菊花每天可以卖到上千枝。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到十分钟,就有五六个市民到冯先生的花店购买菊花。市民刘女士说:“清明节烧纸钱虽然是一种老传统,但是污染环境。用鲜花祭奠先人,符合现代社会的绿色潮流。”

在柳州市郊区马鹿山、九头山等野外坟地上记者看到另一番继嗣景象。这里纸幡飞舞,烟火缭绕,鞭炮声此起彼伏。来这里扫墓的大多数人带着传统祭祀用品,在墓碑前磕头祭拜。

记者了解到,大多前来祭奠的人都知道焚烧冥币等祭祀物品会带来环境污染、火灾隐患等诸多危害。但在清明祭祀时,很多人仍会选择为已故亲人、祖先烧几把纸钱、上几柱香。市民高先生告诉记者,习惯了传统的祭尊方式不烧点纸钱 上几柱香 感觉

十、井陉清明习俗?

崇拜作为一种民俗习惯,从最原始的图腾崇拜现代的明星(偶像)崇拜,贯穿了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河北石家庄的崇拜习俗,在依托华北地区崇拜习俗的大背景下,又鲜明地折射出了自身的崇拜特色。透过现有的崇拜习俗,我们可以将石家庄的崇拜归结为十种类型。

  一、图腾崇拜

  从严格意义说,地处华北腹地的石家庄,今日已经不存在图腾崇拜。不过,透过一些具体的民俗事象,我们还可以寻觅到一些崇拜民俗的踪迹;农历二月二的赵县范庄“龙牌会”即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当地人把“白蛾”与“龙牌”一同供拜,每年举行大规模的庆祭活动。“白蛾”可以说是古代“图腾”的影子。只不过因数千年时间的尘封,被祖先崇拜的形式基本掩盖罢了。

  二、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风行石家庄各地,比较有名的有新乐市何家庄对华夏始祖伏羲的祭拜;井陉县于家村对其先祖(明代名臣)于谦的祭拜;对逝去的父母长辈实行不同程度的厚葬;大年初一或初三以及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寒食)上坟烧纸;过去还有新媳妇婚后先认祖坟等习俗,都是祖先崇拜的重要体现。

  三、多神崇拜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石家庄,具有独神崇拜习俗的地方很少。绝大多数人对多种宗教、多方神圣均有崇拜。人们既崇拜佛教中的观音菩萨,也崇拜传统的财神、门神、灶神、关帝、土地神、天地神,还能过建造大小庙宇表现对老母、奶奶、三官、五道、王母、玉皇、以及牛马、山石、花木等神灵的崇拜。这种状况至今还没有什么大改变。

  四、宗教崇拜

  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多宗教崇拜习俗,在石家庄各地有着同样的反映。同多神崇拜一样,各种宗教在石家庄各地都有规模不等的崇拜人群。从形成或传入时间比较早的儒、佛、道三教情况看,石家庄的教徒达一万多人,分布在市内和各县(市)。儒教的崇拜者主要是知识人群或书香门第,原业的县学、书院、私熟以及孔庙等处,大多供奉圣人牌位和塑像。一般家庭和群众虽然在思想观念和人论道德方面,受到了儒教理论的严重束缚,但人们对儒教崇拜的外在形式却十分保守。佛教在石家庄各地的社会影响极大,不仅建有规模宏大的正定隆兴寺、赵县柏林寺等大型庙宇,而且民间对以观音菩萨为代表的各种佛像也有大量供奉。道教是我国的土生宗教,但因其多处清净、深幽之地,故民间供奉极少。

  五、名人崇拜

  名人崇拜在石家庄各地有着多种形式的体现:

  1、修庙--人们为受到公众崇拜的人物修建庙宇,常年供拜。鹿泉市抱犊寨有“韩信庙”,井陉县有为李密修建的“白庙”和在苍岩山为隋朝公主修建的“皇姑庙”。

  2、地名--灵寿县有同廉颇有关的“清廉村”。

  3、建台--新乐市何家庄为纪念华夏始祖伏羲的“伏羲台”。灵寿县倾井有同刘秀有关的“狗台”。

  4、碑石资料和口头资料--石家庄各地均有大量的碑石留存。有关帝王将相、英雄智者的故事、传说,在民间也有广泛流传。

  六、动物崇拜

  因为某种动物对人们有恩而被人崇拜:正定县大西帐有老虎庙和蝎子庙;井陉县等山区村庄的牛王庙、马王庙,还有供奉“白大仙”的小庙。石家庄各地普遍以“猛虎下山图”为中堂画。人们把猫、蛇神化,不可食其肉、害其身。

  七、树木崇拜

  1、国槐,或许因为生命力旺盛,被石家庄各地普遍树火崇拜对象,现已被定为市树。元氏县封龙山上的古槐,石家庄市内西里村的古槐、正定县南村的古槐、井陉县高家坡村的古槐,均曾以树龄高长、树貌奇特而人尊为“大仙”、“树王”,备受时人崇拜。

  2、桃树,“桃”与“逃”同音,故桃树被赋予了逃灾避难的特殊含义,在婚庆、祭祀和建筑等重要活动时,被人们手拿或插放,以求吉利。

  八、色彩崇拜

  1、红色,石家庄各地受传统思想影响,人们普通以红色以崇拜色,这是由朱砂避邪引申而来,一般情况下,人们都用红纸代替朱砂写对联、贴平安符。在高处和大物上绑挂布条,在本命年系红腰带。

  2、黄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崇拜。历史上,黄色曾是封建帝王的专用色,民间视其为高贵、神圣之色,因此,常用于敬奉神灵,表忠镇邪。如用黄纸书写迷信符咒、用黄表纸上坟祭祖……

  3、黑色,在民间也部分崇拜。如过去小孩长“痄腮”时,有人即用黑墨汁在孩子腮部画向个圈圈,以企祛病。

  九、数对崇拜

  石家庄各地对部分数字的崇拜非常普遍。在数字崇拜中,三、六、九是常数,一般人家的红喜日期和时辰,都是在这几个数字中筛选。与这几个常数相对应的避讳数字主要是所谓的“黑道日”数字(阳公忌),一年中是:正月十五、二月十三、三月初九……依次顺延到十二月:每月中的“黑道日”是初五、十四、二十三。

  三、五、七是变数,在确定房屋台阶的数目时,人们一般都喜欢在此中选择。还有一些谚语中的数字敢含有数字崇拜的意义,如“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等。

  十、石头崇拜

  石家庄的所辖县份,不论山区还是平原,普遍存在石头崇拜现象。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石头崇拜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在了字路口的房山墙上镶嵌或在墙根埋放一块写有“泰山石敢当”的长型石块,也有的写“奉泰山石敢当”或只写“石敢当”。如确从泰山拿来石头,则可以什么字都不写,直接镶嵌或埋放即可,大概是觉得泰山的石头更神奇更值得崇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