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粑的来历?
一、清明粑的来历?
清明粑,又叫黄草粑,为清明节节日食俗,是一道特色传统小吃,流行于贵州及浙江西南等地区。四川地区又称清明菜粑粑,清明粑的制作历史已有100余年,解放前后贵州各地就有许多专营点。
早期的清明粑做成月饼形状,馅心有火腿、洗沙、玫瑰、白糖等品种,食时用平锅放少许猪油,微火煎成两面微黄,香脆清甜可口。如今,贵州各地的清明粑品种随馅心的不同而纷繁芜杂,口味和形状也多种多样。
二、艾叶粑的寓意?
艾粑,是荣昌的传统特色小吃,由艾草和糯米粉制作而成。
吃艾草粑的寓意,寓意事事平安顺利、兴旺发达。
艾粑节:亦称“二月二”。侗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湖南、贵州毗连地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节日当天,人们将洗净的白头翁的枝梗叶花掺入浸胀的糯米,舂成粑粑,合糖捏成汤圆,或烙成饼,配上油茶、米花、芳香可口。晚餐前,全家同食。今晚,姑娘和小伙们打来艾粑油花,或由小伙子位卖糖煮艾粑汤圆,共庆佳节
三、艾叶粑的正确做法?
糯米粉 500克粘米粉 150克细砂糖 100克花生油 30克艾叶浆 350克小苏打 适量芝麻 125克花生 125克黄糖粉 适量
艾叶粑粑的做法步骤
步骤 1
把糯米粉,细砂糖,花生油10克称好
步骤 2
艾叶清洗干净,锅里放点水,把艾叶放进去煮滚出艾香味,加入小苏打,在煮2分钟,倒掉热水,把煮好的艾叶放冷水冲洗降温,捞起待用
步骤 3
把洗好的艾叶放入破壁机,打成艾叶浆待用
步骤 4
粘米粉加适量开水,搅拌成米糊状加入糯米粉中,在把艾叶浆加入,筷子搅拌,在用手混合成光滑的糯米团
步骤 5
把糯米团平铺到比较浅的容器,铺平放锅蒸40分钟
步骤 6
蒸糯米团的同时制作芝麻花生馅,芝麻炒好,花生放烤箱160分烤10分钟,放凉去皮,把芝麻打碎,花生也打粉碎,还有小颗粒状,把芝麻花生,黄糖混合,再加入10克花生油混合均匀
步骤 7
蒸好的糯米团,放温热的状态,加入剩下的10克花生油,用刮刀刮到一起,带手套用手揉均匀,保鲜膜盖上,用多少取多少,分成50克一个团,按扁,放入芝麻花生馅,收口,搓圆,整个过程有点像包包子,在包上保鲜膜
四、陈艾叶猪儿粑的做法?
做法步骤
艾草摘回来洗干净
步骤2/10
准备糯米粉(我是用的汤圆粉)和红糖
步骤3/10
红糖用凉水化开备用
步骤4/10
芽菜炒肉备用
步骤5/10
艾草切碎,越细越好
步骤6/10
艾草和入糯米粉,红糖水,加少许面粉
步骤7/10
揉成光滑面团
步骤8/10
取适量大小面团,包进芽菜肉末,垫上桑叶放入蒸格
步骤9/10
开水蒸二十分钟出锅
步骤10/10
艾草的香甜混合着芽菜炒肉的香味,还有薄薄的桑叶,儿时的味道
五、艾叶粑粑的来历?
艾叶粑粑又称蒿子粑粑,是一道传统的小吃,一般在清明节,寒食节食用。因为香蒿叶子很像辟邪的艾叶,也叫艾蒿,故可能有地方叫艾叶粑粑。香蒿草小,气味其实比艾叶清淡很多。
清明寒食里面有一种是艾叶粑粑,外表是深绿色的、里面的馅或是豆沙或是碎花生的甜糍粑,也有放碎菜叶做成咸的,入口即闻一股艾叶的清香。食之,可祛风驱邪。大冶地区用的是蒿草做米粑,也叫蒿子粑。
六、艾叶糍粑的来历?
来历: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在一农民的帮助下躲在耕地旁的隐蔽处。
农民回家的路上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
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
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哨兵的检查拿给李秀成吃。
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七、清明粑的做法?
清明粑是贵州浙江在清明节所食用的传统小吃,制作历史已有100多年,由于馅心的不同口味和形状也多种多样,下面介绍一种比较传统的清明粑的做法:
1、首先准备食材,清明菜,腊肉,萝卜,糯米粉,大葱,蒜,食用油,食盐,辣椒粉,生抽。
2、清明菜摘取嫩芽部分,清洗干净,用高压锅将清明草压20分钟,捞出放入糯米粉中揉成面团。
3、这种面团要不停的揉,一直揉到光滑为止,揉的越久,揉出来的面吃起来口感更好,揉好之后,将面团分成剂子。
4、在用高压锅压清明菜的时候,制作馅料,放油将葱煸香入腊肉炒至油粉沥出,放入萝卜丝炒几分钟,调入生抽即可。
5、将面剂子捏成圆片,捏时需要两手同时操作,使用擀面杖也可以,不过要厚点,把制作好的馅料包入面皮中,包成饺子或团子都可以,最后上锅大火蒸15--20分钟即可出锅。
八、清明的来历和风俗?
2021年4月4日 黄历查询 - 翻黄历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九、糄粑的来历?
据了解,1944年日本兵入侵衡阳时,在农户家中搜到几筐白饼,准备在行军路上拿来做干粮。
可当日本士兵走累了,拿出扁粑充饥时,却发现这小小白饼咬不动咽不下。用火蒸煮也总是面熟内生,气得日本兵哇哇直叫。
从此,扁粑的抗日美名传播千里。
除此之外,民间流传关于糄粑的传说和历史真实故事甚多,其中以曾国藩的故事流传最广且脍炙人口。
清代末年,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藩让太平军彻底败在他领导的湘军水师之手。
据说,衡阳的演武坪就是这支神奇湘军水师的摇篮,衡阳的糄粑就为提高湘军水师的战斗力发挥了奇妙的作用。
据史籍记载,曾国藩在初建立湘军时,他与太平军交手屡战屡败,在退守长沙后,认真地总结和反省了失败的教训,认为湘军要进行想获胜,非要有强大的水师不可。
衡阳是曾国藩兄弟早年读书求学的地方,他对衡阳战略地形熟悉,于咸丰3年(1853)8月移驻衡州,将士兵就屯驻在演武坪后,便立即开始了他的创建水师之梦。
他将造船厂建在临近蒸水、湘江汇合处的草桥边的筷子洲上,天缘凑泊,移师衡阳本是不得已,然而,却又给曾国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命运的转机。
衡阳在湘江中游,江面宽阔,大浪淘沙,是非常适合训练水军的地方,这里熟悉水性者极多,不怕招募不到好兵。于是曾国藩即下决心,招募水师。
当地乡绅向曾国藩举荐当地人称周瑜再世的彭玉麟,有了彭玉麟,如同孙权有了周瑜,从此,水师成为曾国藩手下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曾国藩的湘军水师,由于长期水上练军,操练过度,加上饮食失调,将士们经常出现拉肚子的现象,尤其是北方来的将士,对南方的水土不适应,饮食不习惯,经常生病,还厌食,眼看战士们日渐消瘦,身体虚弱,心力绞粹,曾国藩心急火燎。
太平军此时已经攻克武昌,突破长江防线,攻打湘江南下衡州,湘军危急。
此时,彭玉麟向曾国藩献策,让水师将士们吃一种衡阳民间土产--糄粑,这种东西可以和胃,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对战士们的身体恢复有很大的好处。
于是,曾国藩就采纳这一建议,让所有将士吃糄粑,没想到吃了第一次之后,大部分拉肚子的将士都奇迹般的好起来了,曾国藩下令让将士们每隔10天都吃一次糄粑,通过这样的措施,将士们肠胃正常了,食欲恢复了,身体也好起来了,精力和战斗力就上来了。
在以后的作战中,湘军水师在曾国藩和彭玉麟等主要将领的统帅下,节节取胜。
同治三年,彭玉麟率领水师和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配合攻打,历经艰辛,终于攻下南京,为清政府立下“天下第一功”。
从此,湘军水师则按照清朝军队的建制改为长江水师,成为晚清时期防守我国长江及长江出入口的强大海防力量。
由此可见,衡阳就是中国近代海军孵化的摇篮。
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一曲壮烈的史诗,而糄粑这种衡阳民间特产,对曾国藩的历史功劳,对湘军的茁壮成长,功不可没。
十、猪儿粑的来历?
猪儿粑是四川省的特产。
猪儿粑的来历还有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当年在湖广填四川时,移民们在兵荒马乱中为祈求平安,把家中仅有的糯米做成小猪样的粑粑,放在桌上进行供奉,其诚心感动了上苍,从此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安康。为了更好地纪念,猪儿粑也从此成为了人们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刚蒸熟的猪儿粑洁白且有光泽,晶莹剔透、温软如玉,吃起来味道更是独特,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欢迎。
猪儿粑的馅料主要有甜馅和咸馅两大系列。甜馅主要以白糖、化边油、桂花糖或玫瑰糖、芝麻、核桃果料等为原料。而咸馅则以鲜肉笋丁、肉末鲜菜、鸡肉鸡丝等为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