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反映物候现象的四个节气?

2024-04-03 15:19:1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反映物候现象的四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下面简单介绍下二十四节气

  1.立春:表示严冬已逝,春季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2.雨水:由于气温转暖,冰消雪化,雨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3.惊蛰:蛰的本意为藏,动物冬眠称“入蛰”。古人认为冬眠的昆虫被春雷惊醒,故称惊蛰。

  4.春分:这一天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曰“春分”。昼夜长度各半,冷热均衡,一些越冬作物开始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萌发之意。此时气温渐暖,草木发芽,大地返青,也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6.谷雨:由于雨水增多,滋润田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视为气温升高的开端。此时万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籽料已经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9.芒种:芒,指某些禾本植物籽实的外壳上长的针状物。芒种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即将成熟,可以采收留种了,也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10.夏至:是全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也说明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

  11.小暑:属于“三伏”中的初伏,天气炎热、蒸闷。气温虽高,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故称小暑。

  12.大暑:正值“中伏”前后,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

  13.立秋:预示着秋季即将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不过暑气并未尽散,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之说。

  14.处暑:代表暑天即将结束,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15.白露:由于昼夜温差加大,水汽在草木上凝结成白色露珠,故称白露。

  16.秋分:与春分相同,昼夜几乎等长,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

  17.寒露:冷空气渐强,雨季结束,气温由凉转冷,开始出现露水,早晨和夜间会有地冷露凝的现象。

  18.霜降:由秋季过渡到冬季的节气,开始有霜冻的现象出现。

  19.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田间的操作也随之结束,作物在收割后进行贮藏。

  20.小雪:大地呈现初冬的景象,但还没到大雪纷飞的时节。

  21.大雪:此时天气较冷,不仅降雪量增大,降雪范围也更广。

  22.冬至:与夏至相反,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数九”,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23.小寒:此时正值“三九”前后,大部分地区开始天寒地冻,但还没有到达寒冷的极点。

  24.大寒:一年当中最冷的一段时间,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加剧。

二、清明是物候现象吗?

不是

清明只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一个,人们往往在这一天祭祀先烈。所以清明常被人们看做是一个缅怀故去的亲人的一个纪念日。

三、反映气候的节气是?

节气中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小雪、大雪四个节气。

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

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大暑、处暑,水汽凝华为霜。

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四、节气常识中物候是指什么?

‘‘七十二物候”源于黄河流域,它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它以五天为一候,一年365天(平年)共七十二候。为了 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七十二候,共二十四节气。每候均与一种物候现象相对应,这种物候现象就叫作候应。七十二候的候应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生物类又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种。其中动物候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植物候有植物的幼芽萌发、开花、结实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

七十二候根据草木生态、鸟兽虫鱼的生长变动,以及其他自然现象的出现与消失,反映出了气候、季节的变化和推移,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对应三候,即初候、二候、三候。

五、24节气的物候?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14.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19.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2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一九”。

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六、惊蛰节气的物候现象?

进入惊蛰节气以后,万物升始复苏,大地变暖大雁也从南方飞回来,动物和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一年一季在于春。春天生机勃勃。

七、与节气 物候有关的诗?

二十四节气歌(一)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蓓蕾鲜;

惊蛰小虫刚睡醒,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向日葵花艳,处暑西楼听晚蝉;

白露燕归鸿雁还,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畅饮麒麟阁,小雪绣襦咏诗篇。

大雪幽阖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二十四节气歌(二)

立春:东风 解冻 鱼上冰

雨水:冰雪 消融 桃花红

惊蛰:草木 萌动 鸿雁来

春分:芽茶 播种 燕飞匆

清明:微风 细雨 放风筝

谷雨:雨生 百谷 春意浓

立夏:桑枣 灌溉 遍地青

小满:蚕丝 畜养 麦丰盈

芒种:收割 播种 鹭助兴

夏至:棉花 现蕾 照眼明

小暑:知了 风轻 汗如雨

大暑:骤雨 孕育 赏莲蓬

立秋:秋风 飘叶 寒蝉鸣

处暑:葵花 添衣 金菊葱

白露:秋雨 晨露 霜似银

秋分:桂花 收获 满园馨

寒露:鸿雁 南飞 蟹正肥

霜降:芙蓉 花落 叶飘东

立冬:收葱 修剪 地始冻

小雪:生炉 白雾 鹅毛涌

大雪:冰凌 河封 腊梅开

冬至:瑞雪 飘舞 兆年丰

小寒:冷气 寒流 要保暖

大寒:冰天雪地 过大年

二十四节气歌(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八、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是?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我国古人将白露划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可见白露节气,古人观察最多的是鸟类的活动,并通过鸟类的迁徙、贮存食物来展示天气的变化。 

白露含秋,这个季节最为写意。晶莹的露珠折射出诗般韵味,沁人的凉风,自北向南已吹遍大江南北,开始了金色的秋季。这时,我国不少地区已是天高气爽,云淡风轻,既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凉之美,也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绚丽之美,也有遍地金黄的丰收之美,这就是白露节气展示给我们的美妙。

白露节气气候也是多变。其间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 

九、月半诗作反映的节气是?

不是月半,是《月夜》,反映的节气是惊蛰。《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

《月夜》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十、清明是节气吗?

是。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