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邵雍最大贡献?

2024-03-18 11:38:0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邵雍最大贡献?

1、儒学成就

两宋理学(或称新儒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阶段。在理学的创立阶段,邵雍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宋史·道学一》的排列次序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也把邵雍同周、张、二程和司马光并称为道学的“六先生”。上述诸人都是理学的创始人,他们的学说在理学阵营中各具特色,各成学派。然而,诸人都以儒学为宗,为探讨、发挥“六经”、“四书”之义理,以振兴儒学为职志。

2、文学成就

同其他北宋四子相比,邵雍在文学尤其是诗歌领域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实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诗学观的影响和对理学重道轻文观念的偏见,诗论家对以邵雍《伊川击壤集》为代表的理学诗的文学成就始终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在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以说理为主的“康节体”赫然与苏黄王陈等宋诗诸大家相并列,充分地体现出其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这也是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对邵雍诗歌进行的诗学化的身份确认,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伊川击壤集》在东亚文化圈内也有着非常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并且在日本和朝鲜都曾多次刊刻,现今亦有朝鲜刊本与和刻本传世,虽然《伊川击壤集》不是宋诗中的正格,但他却以自身的文学实绩切实地参与了宋诗精神的创建,对于宋诗风貌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应该在文学史的书写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3、邵雍是两宋理学奠基人之一,形成了对《周易》的独到理解,其所作《皇极经世书》的基本精神是质诸天道而本于人事。邵雍编制宇宙年谱的目的在于经世,其对道的概念的形而上理解超越了以往历代儒家,对于宋代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以天地之数和圆方之数作为天地源起之象征,并以此二数分为十六大位,以穷究天地体用之变化。

其次,以阴阳奇偶之数作为天圆地方之数的基础,并以阴阳刚柔之四象、八卦配合干支之数,参以天地变化之数和体四月三之原则,以导出象征生灵万有之动植通数。

再次,结合前两部分所探讨之天圆地方变化十六位数和阴阳刚柔奇偶动植通数,以呈现出一体用生物运行具象之数,以此代表天地万物的流行生化之象《天主运行,地主生化》。

再次,将天行刚健之数进一步具体细分为元会运世之数.以成就邵雍独创之历法纪年。同时,将地生柔顺之数进一步体现于律吕声音之多元性和差异性来表现动植生物之不齐与参差。最后,以此五类大数施行、旁通而统贯于自然界与人文界之一切万有,以作为邵雍易学中穷理之学的终结。

二、李斯最大贡献?

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

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周统一以后,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

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

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

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

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全是李斯的功劳。

秦朝建立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

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此举虽然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已无大用,但对后世的影响大。

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

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为了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

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1800余里。

又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筑“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便利通向两个地区的交通。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

三、杨振宁最大贡献?

他最大的贡献就是获得了诺贝尔奖,改变了国人内心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近年来很多人都对杨振宁先生颇有微词,指责杨振宁没有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候回国。

殊不知,这些人可能根本就没有搞清楚理论物理和应用物理的区别,当时的中国根本就不需要杨振宁,他的理论对百废待兴的中国发展意义不大。所谓的“没有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回国”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杨振宁先生因与李政道合作发现了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那是1957年,而后来加入美籍则是1964年,因此获得诺奖的时候完完全全是中国人的身份。正如杨振宁自己所说的一样,这次获奖向西方、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也可以搞科研,不比西方差。

四、霍金最大贡献?

霍金的三大贡献:

1、奇点定理:这是与Roger Penrose一起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不完备性。他们指出,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普遍有效的,那么宇宙时空中一定存在一些奇点。开创性地运用拓扑学的方法,证明广义相对论方程导致奇点解,间接地证明了大爆炸奇点的存在。

2、黑洞理论:受Bekenstein熵的启发下,运用弯曲时空背景下的量子场论方法,证明黑洞像热力学黑体一样对外辐射。证明了从黑洞视界附近会蒸发出各种粒子,这种粒子的谱犹如来自黑体的辐射。随之黑洞质量降低,温度就会升高,最终导致黑洞的爆炸。

3、无边界宇宙理论:创立量子宇宙学的无边界学说。他认为,时空是有限而无界的,宇宙不但是自洽的,而且是自足的,它不需要上帝在宇宙初始时的第一推动。宇宙的演化甚至创生都单独地由物理定律所决定。

五、贡献最大的树?

桑树全身是宝,是贡献最大的树

我国的桑树栽培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也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贸易交流的伟大贡献之一。桑树的叶为桑蚕饲料,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木材可制器具,枝条可编箩筐,桑皮可作造纸原料,桑椹可供食用、酿酒等,并且其叶、枝、根、根皮、果和寄生物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六、民国最大的贡献?

推翻了封建王朝再中国的统治,促进了中国的民主进程。

废除了部分陋俗恶习,启迪了国人的思想

收复了部分被外国占领的土地,如九江的英国租界

鼓励并发展了民族经济,同时通过革命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好的环境

废止了部分不平等条约,如今天依然有重要作用的英国和西藏地方的条约,不承认麦克马洪线,让中国至今受益

七、世乒赛贡献最大的人?

在中国国家乒乓球队中,有许多对世界乒乓球赛贡献很大的人。但是在这些人中,我认为容国团是世乒赛中贡献最大的人。容国团是我国体坛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不仅仅对乒乓球有做深刻的意义,对整个世界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1959年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联邦德国举行,容国团夺得了男单冠军,为中国夺得世界体育比赛中,第一个世界冠军。

八、曹丕最大的贡献?

220年正月,曹操去世,于是曹丕继位,称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曹丕对中央官僚制度进行了改革,奠定了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的基础。这些改革主要有:(1)设立中书省,使尚书省的权力下降,沦为执行机构;(2),推行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取得中原门阀士族的支持;(3)诏令外戚、宦官不得干政;(4)削夺藩王权利,经常变更藩王封地,并且严密监督藩王。曹植在曹丕时代就经常迁徙,并且受到了监视。从这里来看,这并非专门针对曹植,而是针对每一个藩王。此举加强了集权,但是也造成了宗亲势单力薄,为曹氏失势埋下了隐患。

在经济上,曹丕推行了一些有利于经济恢复的措施,例如“除禁令,轻关税,禁止私仇,广议轻刑,与民休养”。他提倡节俭、薄葬,禁止厚葬淫祀。在文化上,曹丕恢复太学,组织人员整理书籍,推动了文化的恢复。虽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但是也颁布《取士勿限年诏》,提出“儒通经术,吏达文法”的人都可以得到推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儒学家地位的提高的。

曹丕在军事上的作为也是可圈可点的。在此之前,青徐一带有臧霸、孙观等割据势力,他们名义上臣服于曹操,实际上暗中发展势力。曹操去世后,他们就发动了叛乱。此后,曹丕三次发动伐吴战争,但是都没有和东吴交战。曹丕只是借发动战争来消灭青徐的地方势力,之后北方的统一就更加巩固了。220年,曹丕派遣夏侯尚、徐晃招降蜀汉宜都太守孟达,攻破刘备义子刘封,收复上庸三郡。虽然他在军事上远不及曹操,但是作为守成之君是足够了。

三,曹丕的文学成就

曹丕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自己也成为了建安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继位之前,曹丕就组织邺下文人学士从事文化创作,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发展。曹丕本人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如曹植,但是对文学的贡献却高于曹植。

曹丕也擅长于写诗歌,主要是五言体的乐府诗,大部分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其风格委婉细致,缺乏曹操那种豪迈之情。但是曹丕写下的《燕歌行》却是一首名篇,《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该诗通过“思妇”的口吻,写出了东汉末年的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和夫妻分别的怨愤和惆怅。全诗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为“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一般人都认为曹植的诗的水平更高,然而叶嘉莹却认为曹丕的诗歌更加理性,曹丕是“理性诗人”,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

九、课题作业如何注明自己贡献最大苦劳最大?

看关系咯,关系好就不说这个没意见吧?

要是关系一般,撕破脸皮也没关系的话,建议还是不要明着来,因为这个东西没啥收益,没必要得罪人,尤其是不知道课题作业质量怎么样。

场面话说完了,如果真的要表明自己的贡献,建议联系老师,就说对这个作业很感兴趣,希望继续做,然后不经意透露这个课题作业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因为兴趣)。这样既可以达到目的,又不明着得罪人,搞不好还能跟着老师混个课题。

十、古代粮食谁贡献最大?

神农氏,上古时代尝百草、辨五谷,发明了农业,被世人尊称为“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也是古中国第一个部落首领,为历代帝王的祖先、名副其实的官祖。

稷,传说中的“农耕之祖”“粮食之神”, 推广和发展了我国早期的农业。《礼记·祭法》:“是故历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 ;夏之衰也,周弃继之, 故祀以为稷。”孔颖达疏:“故祀以为稷者,谓农及弃皆祀之以配稷之神。”

管仲(公元前719—前645年),名夷吾,字仲,称为管子,安徽省颍上人。春秋时期齐国的思想家、政治家,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政策理论的创始人。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战国时期的著名改革家,先后两次领导秦国变法,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商鞅倡导“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意思是治理国家,粮食多了也不能放松农业生产。他首次将农业定为“本业”,将农业以外的经济行业一概称为“末业”,宣扬“事本”而“禁末”,实行授田制“重农抑商”,发展粮食生产。

桑弘羊(约公元前152年—前80年),西汉著名的理财专家,参加过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和统一铸币等重要经济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桑弘羊主张国家利用粮食交易中的价格变化规律,宏观调控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行轻重之术”,保证粮食供给,促进生产发展。其所谓的“轻”指粮价贱,“重”指粮价贵。

氾胜之(生卒年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西汉末期),山东汜水(今山东曹县)人,所著《氾胜之书》总结了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当时各种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影响深远。

贾思勰,生卒年不详,北魏(公元386—543年)时人,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其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 6 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记述粮食生产的农业科学著作。

王祯(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王祯农书》兼论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在古代粮食生产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农学家,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编著有《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从农本思想出发,强调了粮食的重要性。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明末科学家,江西奉新人。著有《天工开物》一书,对粮食生产、加工等方面多有精辟论述。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