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清明节 > 正文

清明节的民俗意义?

2024-01-20 17:48:42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清明节的民俗意义?

1、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2、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3、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4、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清明节有哪些民俗?

一:扫墓: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二:踏青: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三:放风筝: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四: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五: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了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三、清明节除了扫墓踏青还有哪些民俗?

你好,清明除了踏青,还可以吃青团子,吃清明螺,放风筝等。这些都是惦念自己亲人祖先的习俗,希望可以帮到你。

四、浙江象山民俗清明节要干吗?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国人最为看重的孝文化,缅怀故人,寄托哀思;同时,清明又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大清地明之意,是春光明媚,出游踏春的好时节。

那么,清明时节,我们宁波人又有一些怎样的习俗呢?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原来除了扫墓祭祖,清明的节日内容其实很丰富。

清明春耕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个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今年的清明是从4月4日开始,到4月19日结束。”宁波民俗专家赵士旺先生说。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芽,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这个时候,宁波的农民该忙着浸种、耕田,植树造林了。”

有关于清明春耕的民谚实在太多,比如说“三月清明早下秧”“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还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再比如,“瓜要结得大,清明前种下”“种树造林莫过清明”。足以说明,清明时节的农业生产,是当年能否丰收的关键。

清明祭祖

三月清明乌笋香,家家争说上坟忙

  宁波老话说:“三月清明乌笋香,家家争说上坟忙。” 宁波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哪怕是海内外游子,清明时节都会赶回故里上坟祭祖。“一般清明祭祖分三种,有墓祭、家祭和祠祭。”赵士旺先生告诉记者。

清明时节,宁波人要在家祭祀,俗称做“清明羹饭”。之后,人们携带青团、麻糍、酒食等物品,去先人的坟地扫墓。在农村习俗中,新亡故者头三年里,家人都要在清明节当天去上坟。

旧时,上坟节令食品为青糍、麻糍(乌米饭)糕,并担牲礼祭祖,富家还雇吹鼓手吹打。上坟时,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祀毕,分麻糍或麻饼给当地农家,以期照顾坟墓。因按人领取,争先恐后,俗称“抢麻糍”。

除家祭做清明羹饭、墓祭外,有的大族还有祠祭。宗祠祭祀一般都定在清明当日在自家的祠堂里进行。先在全村敲锣,发动小孩去“拜太公”。宗祠祭祖由族长主持,族长为太公太婆敬酒后,子孙们叩拜祷告。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孝道。“白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等古训,说明传统孝文化早就把孝敬长辈放在重要的位置。清明节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往今来,宁波人清明扫墓,都是寄托对先人亲人的哀思,表达自己的一片孝心和敬意。

清明戴柳

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

宁波人在清明时节还作兴“戴柳”。门窗上要挂杨柳,妇女头发上簪柳梢,还要给小孩编个柳圈戴着。为什么要戴柳呢?这有好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深山。重耳烧山逼他出山接受封赏,没想到介子推母子抱柳而死。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杨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杨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第二种说法是与黄巢起义有关。相传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虽然失败,但这个习俗却流传下来。

“如果说,这两种说法是在全国盛行,那么第三种说法则有我们宁波的地方特色。”赵士旺先生说。

宁波有句俗话:“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也有个故事。据说,古代有一个青年,有一年的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家里的柴火偏偏又烧完了,他只好带着斧头上山砍柴。走了很远的路,他看见有一棵很大的杨柳树,已经枯败,于是手起刀落,将这棵大杨柳树给砍倒了。可是,这棵大杨柳树倒下来的时候,也掉下来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仔细一看,竟然是他娘舅!原来,他的娘舅为了躲避风雪,躲在这棵杨柳的树洞内,没想到被误杀了。青年悲痛欲绝,却已无法挽回。第二年,枯败的杨柳树抽出嫩芽,他便戴上柳条,悼念舅舅。“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今世没了娘舅,下世总该有了吧!这一俗语也就慢慢传了开来。

另外,柳条生命力很强,插土即活。过了清明节,人们还会把小孩子头上戴着的柳条插到小河边或门前屋外的地里去,寄托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清明踏青

三月三正清明祭祖上坟去踏青

“现在的清明节其实是古代的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三节合一的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吴廷玉认为,清明是个复合型的节日。

“宁波人清明吃青团源于寒食节。”吴廷玉先生说,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只知清明不知寒食。在古时候,寒食节这天禁火、冷食,又称“冷节”、“禁烟节”。在后来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节逐渐地融入了清明。

清明节当天,除了扫墓,还有就是踏春。“这就吸收了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是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主要的风俗就是踏青,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达观。”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说明这个节日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是早期的中国情人节、女儿节。“可以想象,中国古代的男女青年,在正月十五元宵夜邂逅,那么他们要见第二面,很有可能就是在清明前后,有情人相约野外陌上,春暖花开,颇有情致。”吴廷玉幽默地告诉记者。

“同样,东晋大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等42人,三月三日在兰亭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还有象山石浦‘三月三,踏沙滩’的风俗,应该都属于上巳踏青亲水的内容。”

吴廷玉先生从古籍上考证,在旧时,清明节还有射柳、蹴鞠、拔河、风筝、秋千等多种民俗活动。《象山县志》记载,清明时节小孩子放风筝,“令儿童张口望以泄内热”,这就是说放风筝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体育,还是一种治疗。足以说明,这个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五、民俗的分类?什么属于社会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

(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2.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2)岁时节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

(3)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

(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六、年的民俗?

民俗有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禳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等等。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

七、有趣的民俗?

中国民俗礼仪:

送秋牛——秋分风俗礼仪

古时候,有些地方在秋分到来之际有送秋牛图的习俗。秋牛图是一种印有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景象的图,纸张通常为红色或黄色。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牵钩——清明风俗礼仪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饮屠苏酒——除夕风俗礼仪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拜火——蒙古族婚俗

拜火,是蒙古族婚礼中的重要仪式。当娶亲回到男方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顺时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一对新人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并预示未来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

吃小酒——傣族婚俗

傣族“吃小酒”的习俗,是在男女订婚时,准新郎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准新郎由三个男伴陪同与准新娘及三个女伴共摆一桌用餐。婚礼之日双方家中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方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品。婚宴开始前要进行拴线仪式,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膀,再以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

八、湖北的民俗?

湖北民俗

每逢传统节日,武汉民俗游成为节日游热门主题,整理了武汉十大民俗旅游景点,你可以去锦里沟体验土家民俗、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体验草原民俗、凤娃古寨体验鄂东民俗、武汉民族文化村体验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还包含了大余湾民俗村、吉庆民俗街、高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等武汉民俗文化旅游好地方

九、牛年的民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2、腊月二十四扫尘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压岁钱/祭祖/送财神

6、放爆竹: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7、吃年夜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8、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

9、正月初一俗传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10、开门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11、拜年:新年的初一,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

12、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

十、民俗的概念?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