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儒十首经典词?
一、朱敦儒十首经典词?
1 鹧鸪天·西都作
2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3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4 如梦令
5 水调歌头·淮阴作
6 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7 感皇恩·一个小园儿
8 好事近·摇首出红尘
9 念奴娇·插天翠柳
10 卜算子·旅雁向南飞
二、朱敦儒最好的三首词?
朱敦儒最好三首词,例如:
1.《相见欢》
宋代 ·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2.《浣溪沙》
宋代 · 朱敦儒
西塞山边白鹭飞。吴兴江上绿杨低。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将风里戴,短蓑衣向雨中披。斜风细雨不须归。
3.《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宋代 · 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三、宋史,朱敦儒,原文?
原文: 朱敦儒,字希真,河南人。父勃,绍圣谏官。敦儒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中,召至京师,将处以学官,敦儒辞曰:“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固辞还山。
高宗即位,诏举草泽才德之士,预选者命中书 策试,授以官,于是淮西部使者言敦儒有文武才,召之。敦儒又辞。避乱客南雄州,张浚奏赴军前计议,弗起。 绍兴二年,宣谕使明橐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廷臣亦多称其靖退。 诏以为右迪功郎,下肇庆府敦遣诣行在,敦儒不肯受诏。
其故人劝之曰:“今天子侧席幽士,翼宣中兴,谯定召于蜀,苏庠召于浙,张自牧召于长芦,莫不声流天京,风动郡国,君何为栖茅茹藿,白首岩谷乎!”
敦儒始幡然而起。既至,命对便殿,论议明畅。上悦,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俄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会右谏议大夫汪勃劾敦儒专立异论,与李光交通。
高宗曰:“爵禄所以厉世,如其可与,则文臣便至侍从,武臣便至节钺。如其不可,虽一命亦不容轻授。”
郭儒遂罢。十九年,上疏请归,许之。 郭儒素工诗及乐府,婉丽清畅。时奏桧当国,喜奖用骚人墨客以文太平,桧子熺亦好诗,于是先用敦儒子为删定官,复除敦儒鸿胪少卿。
桧死,郭儒亦废。
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节不终云。 译文: 朱敦儒,字希真,河南人。他的父亲朱勃,在绍圣(宋哲宗年号)时期担任谏官(官职名)。朱敦儒志向高洁,虽然是平民,但是有在朝廷在民间都有声望。靖康(宋钦宗年号)年间,被召到京师,打算任命他为学官,朱敦儒推辞说:“麋鹿的天性,就喜欢生活在旷野之中,加官进爵不是我的愿望。”
坚持推辞回家了。
宋高宗即位,下诏让各地推荐在民间有品德的读书人,参与选拔的人让他们写文章考试,选中的人给与官职,于是淮西部的使者说朱敦儒有文武的才能,就把他召来了。
朱敦儒又推辞。在南雄州避乱,张浚上奏让他到军营商议计策,他没有去。 绍兴(宋高宗年号)二年,宣谕使(官职名)明橐说朱敦儒很了解治理国家,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当朝大臣也称赞他的才能和谦让。
于是皇帝又下诏让他担任右迪功郎,下令肇庆府让他们督促朱敦儒去皇帝的行宫觐见,朱敦儒不肯受诏。
他的朋友劝他说:“如今天子把席子空出来等待贤能的人来做,希望能够振兴国家,谯定被从蜀地召来,苏庠被从浙地召来,张自牧被动长芦召来,都是名镇京城,风动地方,你为什么偏要住茅屋吃青菜,在山里老死呢!”
朱敦儒才表示出山。到了京城以后,皇帝命他到偏殿会话,他的见解非常明畅。
皇上很高兴,赐他进士出身,担任秘书省正字。不久兼任兵部郎官,又升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赶上右谏议大夫汪勃弹劾敦朱儒提倡异端学说,和李光勾结。宋高宗说:“官位俸禄是用来激励人的,如过这个人可以,是文臣的话就能升到侍从,是武臣的话就能升到节钺。如个这个人不行,就算一条命也不能轻易给他。”朱郭儒于是被罢免。绍兴十九年,他上疏请去还乡,被准许了。 朱郭儒向来精于写诗和乐府诗,婉丽清畅。当时奏桧当政,喜换奖励骚人墨客来粉饰太平,秦桧的儿子秦熺也喜欢诗,于是先任命朱敦儒的儿子为删定官,又任命朱敦儒为鸿胪少卿。秦桧死后,朱郭儒也被罢免了。 议论的人说朱敦儒老年为了自己的儿子,而且害怕被流放,所以晚节不保等等。
四、朱敦儒代表诗词?
一、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二、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起首二句是饱含辛酸的笔触,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接下来,笔锋一转,把世事人情的种种变化与表现归结为“命”的力量。结语两句,则又是天道无常,陷入更深的叹息。这首词对仗工整,比喻熨贴而自然,自然流转,若不经意,全词如骏马注坡,一气直下,上下文的议论,亦使得对应句尤其清新有趣。
五、朱敦儒南宋还是北宋?
是南宋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朱敦儒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今录诗九首。
六、对朱敦儒想说的话?
岁月匆匆,几经沧桑,朱敦儒为何能有“一任梅花作雪飞"的胸怀呢。
兹因朱敦儒是南宋词人,早年过隐居生活,其词句语言带有闲林野鹤,清新明畅的风格,并兼有山野村夫的俚语民俗。“曾为梅花醉不归,佳人挽袖乞新词。轻红遍写鸳鸯带,浓碧争斟翡翠卮。"闲适放荡的隐士生活。
七、爱莲说的作者朱敦儒?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世称濂溪先生。
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八、朱熹是朱敦儒吗?
朱熹不是朱敦儒。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朱敦儒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今录诗九首。
九、朱敦儒的创作特点?
朱敦儒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学创作上,其词作语言流畅,清新自然。
他的词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的词风激昂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
由于家庭富裕,所以早年居洛时,经常狎妓怡游,寻访洛阳一带的山川名胜。他在后来所写的词中,曾对这段浪漫快乐的生活做过深情的回忆。在《雨中花》中写道:“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在《临江仙》中写道:“生长西都(洛阳)逢化日,行歌不记流年。花间相过酒家眠。乘风游二室,弄雪过三川。”词中提及的伊川、洛浦二室(嵩山的太室峰、少室峰)、三川(伊水、洛水、黄河,泛指河洛大地)都是洛阳一带的山水胜地。“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与疏狂。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他的轻狂和傲骨,通过这几句激情洋溢的词,表现得淋漓尽致。
南渡之初,朱敦儒站在主战派一边,所写的词比较具有现实意义,多忧时愤乱之作,“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沉痛凄怆,非常感人。到了晚年,过着闲适生活,词中充满了浮生若梦的消极思想与诗酒自放的颓废情调。
比起北宋末的多数词人来,他在题材开拓方面作了很多努力,除了忧时愤乱与闲适生活两类词外,还有宫怨、游仙以及讽刺世情方面的作品。他后期的词,语言清新晓畅,明白自然,并常以寻常口语入词。总体而言,他的词风格旷达,一扫绮靡柔媚的风气,继承苏轼而又有变化,自成一家,在当时词坛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十、相见欢朱敦儒主旨?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