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 寒衣节 > 正文

寒衣节是哪个朝代的,寒衣节最早在什么时候出现?

2023-01-11 15:15:3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寒衣节是哪个朝代的,寒衣节最早在什么时候出现?

在中国,会有很多的习俗和讲究,比如正月初一不能碰刀子,大清早的时候不能跟爸妈要钱。说到讲究,那就要提一下鬼节了,因为这是人们比较看重的节日。鬼节总共有四个,分别是清明节、上巳节、中元节和 寒衣节 。

问:寒衣节最早在什么时候出现?

答:秦朝

寒衣节(传统节日)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风俗习惯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总结:我对鬼节有一点印象,那天家人会吩咐我晚上不要出门,在外面玩耍的时候,也会打电话催回家,其实是他们担心我遇上不干净的东西。

二、孟姜女送寒衣是哪一天

孟姜女送寒衣是阴历的十月初一。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给自己的丈夫的传说,由于是在北方立冬后阴历的十月初一,在长城内外形成了“寒衣节”,在这天给已故的亲人送去寒衣来表示悼念。寒衣节民俗的形成主要在北方地区。

在江浙一带,则是“朱元璋授衣说”,相传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在阴历十月初一这天,行“授衣”之礼,把收获的赤豆和糯米赐予群臣,南京民谣有:“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

其他地方关于“寒衣节”也有很多,最出名的是商人促销说。传说蔡伦造纸,蔡伦的嫂子让自己丈夫向蔡伦学习造纸,学成后回乡自己造纸,结果学艺不精,纸张做得很粗糙。最后想了一个将这些纸张做成衣服和冥币送给去世的亲人御寒吃饭的法子,把自己的纸张卖出去了。这个传说没有什么依据,纯粹是传说,民间流传也不是很广。

三、寒衣节习俗。

不同的地区在寒衣节时候的风俗也不一样,寒衣节的习俗有:

1、山西:

晋北地区在寒衣节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2、洛阳:

洛阳市区、偃师、宜阳等地在寒衣节的时候,也有人不去老坟烧寒衣,而在家门口及十字路口烧。待到十月初一这天,瞅着天快黑了,人们抓把土灰,在家门前撒一个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烧纸衣、纸锭,祭奠先人。

3、山东:

鲁中一带流行寒衣节傍晚在野外路口烧寒衣,为无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山东人为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他们会将自己秋收的物品为死去的亲人供上,向祖先报告一年的丰收成果。

扩展资料:

每年十月初一便是寒衣节,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寒衣节在北方的热度,和南昌人过冬至差不多。

在这一天,他们会带上鲜花、贡品前往陵园墓地祭拜逝去的亲人。”而南方由于冬天并不是很寒冷,对寒衣节的认可度并不太高,不过我省有些地方,如上饶部分农村,会在寒衣节这天祭祖。

关于“寒衣节”的来历,有多种传说,最经典的当属“孟姜女”的故事。据传说,孟姜女历尽艰辛,为修筑长城的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累死在工地,埋在城墙之内。

她咬破手指用“点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尸体,并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由此产生了“寒衣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衣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昨日“寒衣节” 北方人纪念仙逝亲人 南方人却鲜有耳闻

说起寒食节,可能很多人还不太熟悉。那么,什么是寒食节?

事实上,根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那么,寒食节的起源是什么?

事实上,说到寒食节的起源,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重耳。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那么,在寒食节这天,都有什么习俗?

第一,祭祖。在寒食节这天,人们也会像过清明节一样,去拜祖先,还有扫墓,人们会带上鸡肉、酒、香烛的祭拜的东西,然后去祖先的坟头祭拜。

第二,吃寒食粥。寒食节那天,人们都会提前准备好冷面冷食的东西,在这天他们会吃一种粥,叫做寒食粥。

第三,插柳。在这天人们会把柳条插在门前,意思就是用来避邪去灾祸的,能够保佑家人的平安。

第四,踏青。在祭扫完之后,一家人以及亲朋好友会相伴郊游。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古时候的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哪些习俗流传至今?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一下。

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Z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寒食节有哪些习俗有以下7个:

1、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zhi前被视为“野祭”。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2、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3、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

4、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

5、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

6、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着,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7、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1]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2]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