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 正文

江夏在古代哪里?

2024-12-14 02:03:52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江夏在古代哪里?

  1、古代的江夏是现在的武汉市江夏区。  2、历史沿革  江夏郡:古郡名。元狩二年(前121年)置。属荆州刺史部。  两汉皆治西陵县(今武汉市新洲区境内),属荆州刺史部。亦有前汉治于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后汉治于西陵一说。西汉末年,江夏郡领十四县:西陵、竟陵、西阳、襄、邾、轪、鄂、安陆、沙羡、蕲春、鄳、云杜、下雉、钟武。东汉时省襄、钟武二县,增置平春县、南新市县。  三国时,魏、吴各置江夏郡,魏江夏郡初治石阳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东),后迁上昶城(今湖北省云梦西南)。吴江夏郡初治沙羡(羡念邑音,县治在涂口,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孙权自公安都鄂后,立武昌郡,旋复名江夏郡治武昌县(今鄂州市)。晋平吴(280)后,改吴江夏郡为武昌郡,并将原魏江夏郡治迁回安陆旧城。  南朝刘宋时,江夏郡定治于汝南县城(涂口,今金口)。当时,江夏郡与汝南县在涂口为郡与县两政府并治,郡为侨置郡所。至隋平陈,江夏郡、武昌郡皆废,入鄂州。  隋炀帝时及唐代中期,因政区通名变化,曾两度改鄂州为江夏郡。大业年闲复改鄂州为江夏郡,治所在江夏县。户万九千一百九十,口八万四千五百六十三。下辖七县。唐乾元元年(758)后,江夏郡一名始废。  自隋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后,“江夏”县名沿袭不变,直至清朝灭亡。1912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1912年置武昌县,隶属于江汉道,1930年改隶湖北省第一专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傅家坡设立武昌县人民政府,隶属于大冶专区。1952年改由孝感专区管辖。1959年11月,武昌县划归武汉市,1960年县政府迁往纸坊镇。1961年4月,又将其划归孝感专区,1965年划归咸宁专区。1975年11月,武昌县再次划归武汉市,成为武汉市的郊县之一。1995年撤县建区,成立武汉市江夏区。

二、东北在古代是哪里?

顺天的遵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吉林市是明朝设在东北的造船基地1907年,东北改制,清廷正式将原属将军辖地的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设为行省,各省任命巡抚,并置东三省总督一员。至此东三省成为正式名称,同时也称之为东省地区。尽管后来有东四省、东北九省、东北四省区等说法,但“东三省”或“东北三省”是最流行的,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契丹,女真,汉族,蒙古等中华民族同胞自古繁衍生息于此,民族团结和睦。

三、黄河在古代的哪里?

【河】黄河古称“河”。《说文解字·水部》:“河,河水,

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河水】黄河又称“河水”。《山海经·西山经》:“积石之

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

【中国河】黄河出积石山,进入现甘肃省,称“中国河”。

《汉书·西域传上》:“蒲昌海,一名盐泽池也。……其水亭居,

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西河】黄河流经中国西部地区,有“西河”之名。《尚

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

【金城河】今甘肃省皋兰县西南,汉代置金城县,黄河经

流于此,称“金城河”。《水经注》卷二:“河至金城县,谓之

金城河,随地为名也。”

【上河】今宁夏中卫县古称±r卷,黄河于此称“上河”。

《水经》卷二:“河水又东北迳±r卷县故城西。”郦道远注:

“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也。”

【南河、北河】黄河进入阴山南麓,分为两支,称“南

河”、“北河”。《水经》卷三:“河水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

……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

【大黄河、小黄河】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改

道,一支由凤阳进入淮河,另一支流向徐州,分别称之为

“大黄河”、“小黄河”。《明史·河渠一》:“(黄河)洪武二十

四年改流,从汴梁北五里许,由凤阳入淮者为大黄河,其支

流出徐州以南者为小黄河。”

【九河】远古时期,黄河在今山东境内分为九支,统称

“九河”。《尚书·禹贡》:“九河既道。”孔安国传:“河水分为

九道。”按九河分别是:徒骇河、太史河、马顿河、覆釜河、

胡苏河、简河、.e河、钩盘河、鬲津河。

【逆河】九河又合而为一,名“逆河”。《尚书·禹贡》:

“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孔安国传:“同合为一大河,

名逆河,而入于渤海。”

【浊河】黄河水流含泥沙极多,一石水有六斗沙,故称

“浊河”。《史记·高祖本纪》:“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

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

【大河】黄河水面辽阔,故称“大河”。《史记·孙子吴起

列传》:“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

其南。”

【洪水】洪,大也。洪水即大河之意。《水经注》卷四引

《淮南子》:“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

名曰‘洪水’。”

【洪河】同“洪水”。徐干《齐都赋》:“川渎则洪河洋洋,

发源昆仑,九流分逝,北朝沧渊。”

四、包头在古代属于哪里?

包头古代叫九原。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包头属九原郡,这是包头历史上最早诞生的地名。

五、黄皮在古代属于哪里?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上龙村

六、梓在古代的哪里?

梓在古代指古乡

桑梓的简称 [native place] 因为古代宅旁常栽的树,是梓和桑 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刘迎《题刘德文戏彩堂》 如:梓里(故乡);梓乡...

七、古代都城在杭州哪里?

吴越国和南宋。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于杭州。当时的杭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盐官、余杭、富春、桐庐、于潜、新登、横山、武康十县。

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杭州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九县,地域与唐代大致相当。

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在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

八、在古代南都指的是哪里?

  唐·李白·南都行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本兔对李仙人的诗作一解释:   南阳在东汉时是陪都,因为汉光武地刘秀起兵于此,并娶了南阳有名的美女阴丽华为皇后,二十八宿(刘秀的二十八员大将)故乡都在南阳,是仅次于东汉首都洛阳的第二大城市。因此李白过南阳时题诗名为《南都行》。   “南都信佳丽”,首先对南阳的风物作一概述,当然是抓住了南阳的主要特点。“武阙横西关”,点明地理位置。“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白水就是今天的白河,当时水能行船,陆有大道,所谓水陆通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南阳产玉产铁,所产独玉为当今中国四大名玉之一,从战国时即为全国性的冶铁中心,现尚有汉冶遗迹,商业自然十分发达,“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前面说过,皇亲国戚,王侯将相,老家都在这里,高尚住宅区自然很多。“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英豪是谁呢,下面说了:“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陶朱是陶朱公范蠡,古时商人奉为祖师,其事迹也不及详述,但就是他向越王勾践献的美人计,后又与西施归隐西湖,当然是南阳一位高人。五羖是百里奚,由奴隶而成俘虏,后被秦王以五张羊皮(就是五羖)换回为丞相,时年已七十余高龄(与甘罗十二岁为秦相有得一比啊,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看来秦国一统天下不是偶然的),相秦数年,为秦国富强打下坚实基础,《史记》上对其评价高于变法者商鞅。“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丽华是前面提到过的皇后阴丽华,自然是夸南阳美眉漂亮(唉,这一句本兔持有保留意见。而且是大大的保留意见!!!但阴丽华的漂亮于史有明据,未嫁人时就已艳名远波,那当真是什么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啊----扯远了,回归正题)。“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宛就是南阳的古称,今天南阳还有宛城区。当时南阳物产丰饶,人民富裕,且宛洛之间相隔不远,所谓“跨荆襄而控宛洛”,南阳重要的战略意义不言自明。“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红阳是什么地方,本兔没有考证,肯定在当时的南阳郊区吧,白河前面已解释过,卧龙自然是诸葛亮先生了,曾于南阳耕读以待其时,常诵《梁父吟》,“长吟”的就是这个。李白最后借此抒发不得志之情,也是一贯风格。

九、之那在古代指哪里?

印度支那,

指中南半岛各国,是一个对一个东南亚大陆地区的总称,

即「印度至中国间」的区域,包括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亚、新加坡这些国家和地区。

此地在华人地区普遍亦称作「中南半岛」,主要是中国抗日战争时,认为「支那」一词含有污辱中国之意,在于右任的倡议下改称。

十、襄阳市在古代属于哪里?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国,境内主要有邓、谷、罗、随、唐、厉、卢戎等国。春秋战国时期,楚灭上述诸国设置县、邑,见史载者有随县、邓县和鄀、酂、卢等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  秦时为邓、筑阳、山都、酂、随、鄀、鄢、邔等县地。  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县以北的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  清朝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中华民国2年,直属湖北省政府。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黄龙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1950年5月,复以襄阳县之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1952年改称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1979年改称湖北省襄阳地区行政公署(同年襄樊市省辖)。1983年8月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地级市)。2010年12月9日正式改为湖北省襄阳市(地级市)。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