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怀念父母 > 正文

李贺为什么不写七言近体诗?

2023-03-08 16:11:0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李贺为什么不写七言近体诗?

  一些学者主张这是因为李贺没有写作七言近体诗的能力。白戈在《李贺其事其诗》中,指出李贺根本就不具备写作七言近体诗的能力。从他的存诗分析,李贺对七言近体诗可谓一窍不通,不知道平仄规则,更不清楚擅长对仗。在他的《南园十二首•其七》中有“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一联,这看起来好像对偶句,实际上极不工整。

  而像这样的对仗在他的作品中已经算是最好的了。七言近体诗要求额联和颈联的对仗必须工整,而李贺恰恰在这一点上能力不足,所以无法成功地驾驭七言近体诗。李贺是一个不通平仄、不善对仗的诗坛怪才。一些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李贺之所以不写七言近体诗完全是因为反对“元和体”。

  杨其群在《李贺为何不写七言律》一文中,指出李贺不写七言近体是因为诗人憎恶“元和体”。所谓“元和体”是中唐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的诗歌体式,在中唐流传甚广。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元和体在当时流传之盛。但是,元和体注重形式,并导致纤丽浮荡的诗风,由此引起韩愈、孟郊、李戡等人的反对。据杜牧《李戡墓志铭》载,李戡曾把元和体批得一无是处,认为它“纤艳不遇,非壮士雅人所为。流于人间,疏于屑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冬寒夏热,人人肌骨,不可除去”。

  李贺作为唐朝宗室子弟,面对宪宗元和年间衰乱的社会局面,对腐败没落的现实颇为不满,在诗中经常讽喻宪宗,希望挽回衰颓的形势。“元和体”因注重形式,对表达讽喻之意有诸多限制,自然李贺对它没有什么好感。李贺在《赠陈商》一文中公开表示自己不重视对偶,反对“元和体”。

  正因如此,李贺就不写七言近体了。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论据均不充分,不足以服人,因而,李贺到底为何不写七言诗至今还没有定论,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二、七言古绝有哪些重要特征?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绝句杜甫其一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其二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第一首第二句平仄为“平平仄平KiX仄”,第三句平仄为“仄仄仄仄仄仄 平”,均不合律句。全诗尾联与首联不粘,还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第二句平仄为“仄仄仄仄平平平”,第四句平仄为“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前面说过,古绝和律绝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这里将其分为两类,是要 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人近体诗。

三、江总的七言诗作有什么特点?

江总的现存作品中,七言歌行有近二十首,其中《婉转歌》达三十八句,是南 朝七言歌行中最长的一首,从中可以看出梁、陈七言歌行演变的情况。《陈书》本 传称江总“于五言、七言尤善”。史书中专门提及某人善为七言诗的,江总是第一 个。从内容来说,江总的七言诗大都属于所谓的艳情之作,其中有不少是传统的民 歌题材。虽说没有多少新意,却也不应以“绮艳”二字一笔抹杀。如《闺怨篇》, 这种诗大抵以辞采的艳丽和音节的流荡取胜。内容以女子因别离而惋惜青春为题 材,是自汉代乐府和古诗以来最常见的。但此篇结尾部分之惊心动魄,却也文学上 是少有的。因其讲求平仄和对仗,后代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此诗已开唐人排律之体。

四、何绍基的《七言联》的书法特点有哪些?

何绍基曾自述他学书过程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书则由北朝 求篆分入真楷之绪。” “余学书从篆分人手,故于北碑无不习,而南人简札一派, 不甚留意。”他的执笔方法很特别:“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 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楹联“啸台载酒云生屐,仙穴寻梅雨垫巾”颇能代表他的书法风格。他曾说:“仰承庭诘,唯以横平竖直四字为律。”此联确实做到了横平竖直,然并不因求平 直而变得呆板,提笔作字,笔画起伏变化十分敏感,故细部多变化。正如他的自述 那样,他执笔时的笔画转折十分果断、决然,毫不拖泥带水。可见执笔不必拘泥一 法,实际上一种执笔方法可以产生一种书写效果,执笔和其他事情一样有难与易、自然和人为之分。有意从难和违背常理产生的效果也常常出奇制胜,何绍基的字就 是成功的例子之一。何绍基虽自谓“由北朝求篆分”,但从此联看,受颜真卿书法 影响仍然很深。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