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怀念父母 > 正文

男怕初一女怕十五来源?

2023-02-24 20:34:47  来源:网络   热度:

男怕初一女怕十五来源?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男怕初一女怕十五”意思是说男人怕初一出生,女人怕十五出生,这里的初一十五指的是正月的初一十五还有七月的初一十五。

在婴儿出生方面,旧时,中国有几个日子是很忌讳的。一是正月的初一、十五;一是五月初五;一是七月十五。

正月里,是过年的闲暇热闹日子,如果婴儿赶在正月里出生,俗以为是婴儿性毒,不让父母安生,好容易过年时想轻松一下,欢乐一下,一生孩子,又很紧张、繁忙,甚至于还要担心、害怕、受苦、受累。所以忌讳此时生的孩子,说是长大妨父母。河南一带有俗语:“男怕初一,女怕十五。”初一是年节,年节出生的男孩,命大。过年不能打骂小孩,所以这孩子将来父母不敢管教,会妨父母的。正月十五,是元宵灯节,正是观灯的时刻,女孩这时出生,大人不能观灯游赏事小,还恐怕女孩生在这个时辰,长大了会贪玩耍,无管教,成为一个“疯丫头”,克伤父母。据说,民间曾有把正月十五出生的女孩儿抛弃不要的事情。

“五月五日生子不举”,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是很普遍、也很久远的。

据《风俗通义》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又据《史记?孟尝君列传》所云,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原因是,“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而《西京杂记》又云:“俗谚举(五月)五日子,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母。”

民间还一种说法,是说这一天出生的人,因五、户、父、母,同音,所以有妨于“门户”,有害于父母。男克其父,女克其母,实际上,整个五月,旧时民间都认为是恶月,五月五日又称“五毒日”,是不吉祥的。

这一天生下的孩子,或有“五毒”转生、投胎之嫌,故而民间这一天中常有弃婴、溺婴之举,实为迷信所害。这一习俗的影响,也曾达于上层社会,如《世说新语》、《孝子列传》、《宋书》、《唐书》等典籍中都有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记载,据说因为此俗的“威力”,连五月五日出生的宋徽宗也不得不隐匿自己的生日,而改作十月十日出生,并定为“天宁节”。当然,这一禁忌本来是毫无科学道理的事情,所以,古时就有人反对过它,如孟尝君。如今,就更无多少人还相信它了。

七月十五日,旧时俗称“鬼节”,民间有放河灯的习俗。俗以为这天是野鬼还阳的日子。这天出生的婴儿,多半都是野鬼托着莲花灯转世投胎而来的。这日生的孩子长大后不好管教,会克害父母,北方多有此说。河南林县还有七月十五日是牛、驴、骡、马生日的说法,大概以为野鬼在这一天多数转生为牲畜而为人们效力了吧。人们在这一天不役使牲畜,还要善待之。而民间,也就因此而忌讳说人是七月十五日出生的了。只有开玩笑、骂人时,才说:“你是七月十五日生。”可见七月十五日出生是人们非常忌讳的事情。

中元节如何祭祖

中元节祭祖的方式有:

1、火纸:中元节祭祀的必备物品之一就是纸钱,一般是黄色的火纸,古人云,火纸黄色,代表对古人的尊敬,而且还有在火纸上印上钱印,代表钱的真实;先人拿了钱后采用得掉,才最有用,而且在烧火纸时还必须把纸一张张的撕开,让火纸能尽可能多的化为灰烬,先人也才能拿到更多的钱。

2、香烛:香蜡火烛,是祭祀先人时要用的物品,点燃摆在祭祀点周围,用老人的话说,这是给先人们照明指路,以防他们回来拿钱享用贡品时看不到路。

3、贡品:贡品也是中元节祭祀的必备物品,一般是猪头肉、水果、糕点、糖果、精肉等,一般在祭祀烧纸时摆在旁边,等祭祀完成后再拿回家里放在祖先的牌位前。

中元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一大祭祀节日。在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重头戏,就是要祭拜先祖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元节如何祭祖。

中元节如何祭祖

中元节的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

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同日,人们对供奉在厅堂的神佛,则敬献三牲,所谓三牲即一项主牲配两种边牲,主牲一般是煮熟的五斤带蹄大猪脚,边牲通常是煮熟了的鱼、鱿鱼、目鱼和鸡,如厅中奉有观音佛祖,因观音佛祖不茹荤,经常用新鲜水果供奉。因神佛比祖先级别高,所以只能供献“金纸”,银服之类较不值钱,不能体现善男信女的诚心,所以不在奉献之列。

而在祭祖敬神佛之外,中元节这天各家一般还顺便孝敬厝主、地基主、灶神、床母,乃至牛棚、马厩、羊圈和猪栏诸神祗,此类祭拜一般以五味筵碗及银服奉敬即可。

结束语: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时节含义,七月原是小秋,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请祖先品尝新米,以示孝心。古代启蒙典籍《弟子规》中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要求人们不仅是侍奉双亲于生前,身后更是持孝道不变,时时处处先祖宗、先父母,后子孙,知恩、报恩。

拓展阅读

中元节祭祖的来源介绍

中元节祭拜亡灵之前,会先祭拜一位名为面燃大士的神o,信徒多尊称其为“大士爷”、“普渡公”。相传旧历七月,所有在阳世的亡灵,都归“大士爷”管理。关于“大士爷”,佛教说法有数个:一是他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他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道教的说法则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为阴间诸鬼之统帅,也负责中元节监督亡魂受领阳间香火事宜。另,灵宝派等一些派别不是请“面燃鬼王”监斋,而是有“何将军”、“乔将军”两神分任此职。如宋末元初林灵真所撰《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写为“北魁玄范府神虎何、乔二大圣”。

华人社会则多采佛教说法,各类法会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爷神像:“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有些慎重的信徒,在中元节时会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画像、木石雕像祭祀,并将大士爷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待到七月一过,一般会火化大士爷像、位,送其登天。在南洋,华侨风俗,中元普渡时,会悬挂写着“南无渡幽拔苦无量寿佛”或“南无分衣施食阿弥陀佛”之类字样的幢幡于大士爷神像之侧,甚至是神像手上;如书“渡幽拔苦”之类字句是希望佛祖引领亡灵往生佛国,若写“分衣施食”等等词汇,则指祈请阿弥陀佛助大士爷,平均分配纸钱、衣物、食品予众家亡魂。

中元节七月半祭祖可以提前吗

中元节祭祖最好是在当天,不要提前。中元节是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一般上坟时间是早上九点到中午十二点之间,因为按照古人说法这个时间段阳气最重,也比较早。既对自己无害,也能早去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后面下午的时间要么过热,不适宜祭祀。要么太阳下山,夕阳日暮,不宜祭祀。

在中元节这天是祭祖缅怀先人的日子,这一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让他们重返阳间与亲人相聚,所以民间在这一天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上坟、烧香、烧纸。如果是提前烧纸、上香、上坟,那么,亲人的鬼魂还没有返回阳间,会收不到你的心意,所以,民间一般规矩而言,中元节不可以提前上坟、上香、烧纸。

七月半祭祖有什么说法

七月半鬼节是中国传统三大鬼节之一,传说这一天鬼到人间乱窜,需放鞭驱鬼。现演变成上坟祭奠祖先,神三鬼四,需上四柱香,磕四个响头,以表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七月半是鬼节,上坟的时候,只是注意要把纸钱等物品,分成三份放在三个有缺品圈子,一个写坟主的名字,一个写鬼差,一个就打几个叉叉。

之所以这样子做的原因:第一个圈子可以让坟主站在缺口处,避免被野鬼所抢;第二个圈子让上来的鬼差也能得到好处,在路上对坟主多加照顾;第三个圈子是让孤魂野鬼也能得到一些东西,一来免得和坟主去抢,二来希望能看在情份上照顾坟主。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