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怀念父母 > 正文

60、70年代父母亲的悲哀,养完儿子养孙子

2023-01-09 10:11:1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60、70年代父母亲的悲哀,养完儿子养孙子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父母亲现在已是五六十岁的年龄。大多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不需要自己的太多的顾虑,部分已经处于退休,准备颐养天年。

但总是有那么一撮人直到现在还奋力拼搏着,为的是趁自己还能动的时候,能够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想想这群老人,不觉得很心痛吗?

在饥荒年代,好不容易长大成人,谋得一份工作,然后结婚娶妻生子,养家糊口。

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找到工作,想着能够稍微轻松一点,但是孩子能力不够,还得为孩子操心娶妻,娶完妻子生了孩子,两口子依然不能自立,还要给他们养育孩子。

两口子还信奉这样的风俗:老人必须有义务照顾孙子,如果不想去带,那就每一个月寄生活费,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迎来众多人的口舌。这让他们给不养育自己的孩子找了个完美的借口。

这是什么风俗!但这确实是那个地方的风俗!真是为这群人感到可悲。

就这样一边养着孙子,一边辛勤工作着。可随知儿子却是个无底洞,一次又一次的接济、妥协、退让,最后竟逼着老人卖房子。

这是要把两个老人往什么境地逼啊!就这样还天天说着父母太自私,不为自己考虑。最让人看不下去的是还经常把孝顺挂在嘴边。

你这样的行为是孝顺吗?简直太让人寒心!

真是有句话说得好:没有皇太子的命,却天天想当皇太子。

二、怎么看待父母间70年代的爱情?

在70年代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诱惑,男女之间的感情是最纯真的,因为我爸妈和我叔叔婶婶都是70年代的人,他们相濡以沫已经很多年了,每次两家聚会的时候,我都不想和他们坐在一起,因为老一辈撒狗粮真的是不注意场合,就连平常外出散步,我都不好意思和他们走在一起,感觉自己就像是多余的。

妈妈说,她和爸爸刚刚订婚的那会,两个人只见过几面。爸爸给妈妈写信,70年代邮局也适应着那个年代的生活,写一封信大概要半个多月才寄到,妈妈说,我小学都没毕业,也认识不了几个字,就让你舅妈给我读你爸写的信。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吃完饭,他们俩出去散步,非要拉着我和他们一起,我在后面就看到他们俩人有说有笑地走在前头。忍不住问自己一句,我为什么要出来?二叔和二婶的爱情观就是,你在闹,他在笑。二婶在做饭,自己创新了个新菜,端上桌的时候,我们吃了一口都觉得不好吃,二叔边吃边说不好吃,然后一个人吃光了所有的菜。

总之我感觉70年代的爱情真的很好,他们有着超越现代的纯真,又多了几分相濡以沫的感觉,让人羡慕不已,有时候我真的想回到爸妈那个年代,去找一个那个时代的女生带到现代来,她们的性格真的很好,但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应时代的进步。

上世纪70年代生人是目前中国社会的主体,可偏偏处在一个夹缝中的尴尬境地。美国人爱把他们的人群按年龄划分成“迷惘一代”、“垮掉一代”、“嬉皮一代”。在中国,如果说生于60年代是“过于责任”的一代,生于80年代是“物质的一代”――把握物质,并被物质把握。那么处于夹心饼干中间的70年代人则是“孤独自我”的一代,他们处于保守和反叛的交汇处,骨子里的保守和现代反叛的教育糅合形成了独特、矛盾的价值观和爱情观。他们不相信天荒地老,没想过从一而终,却也不怎么游戏爱情,本质上还是渴望传统的情感与生活方式。

就像夹心饼干最精华的部分在中间一样,或许70年代人对待感情的态度更为理性和客观。格非在小说《初恋》的结尾这样写:“我们信誓旦旦,永不分离;我们未雨绸缪,时刻准备,各奔东西。”细致入微地描绘出70年代人的爱情观。

70年代很多人基本上没有谈过恋爱,也很少有什么爱情,基本上都是父母包办婚姻的。但那个时候的婚姻都比较稳定,因为那个时候人们都不富足,都还处在一穷而白环境里,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攀比啊,没有更多的矛盾,那时候的人唯一的想法就是去努力干活养家,所谓的爱情,也只是在结婚后才有的。那个时候物质生活不丰富,反而大家都过的很充实,也基本上很少有矛盾,而且女人嫁男人后,基本上都是从一而终。而男人也没有什么多余的想法。现在什么情人啊,二奶啊,二爷,今天结婚,明天就有可能离婚,离婚率很高。人们过的一点都不踏实。心里极度矛盾。

父母间70年代的爱情是很纯粹的感情,没有现代爱情的那么多物质条件,他们自己只要互相喜欢就可以在一起,而且感情跟稳固,离婚率非常低。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很强,跟羡慕他们那个年代都有爱情。

70年代人对待家庭和爱情认真、负责全心全意的爱着家里的每一个成员,一心一意的爱着自己的爱人,为了家他们勤勤恳恳从无怨言。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只有从一而终坚守。

三、你知道父母的爱吗?

不用见别人,光是自己的父母我就能回忆很多。

母亲年轻时就有哮喘病,七十年代,父亲宁愿自己苦点,多往生产队交点钱也很少让母亲去干农活,在那时,每年打一百多元,可能是我们村里最多的了,为了节省,父亲除了两身工作服外,很少穿新衣服。

每到冬季,父亲总要割几次羊肉,说这个吃了可以去寒,对母亲的支气管哮喘有好处,而母亲知道父亲的胃不好,听人说猪肚加红枣、大蒜熬汤可以暖胃,每年过年,我们村里有杀猪的,母亲宁愿少买点年货,也多买几个猪肚,为了让人家事先留好,都是提前把钱给人家,做好了更不会让我们去吃,她说,那个东西太脏,是治病的,直到长大了,我才知道那个东西有多好吃。

年老时,到了冬天,母亲喘的厉害,衣服都很难自己穿上去,每天清晨,父亲收拾好店铺,洗涮完毕,把饭做到锅里,再去帮母亲穿衣服,等母亲起来,他把牙刷都递到母亲手里,洗洗涮涮的事情更不让母亲去做。

在父亲卧床不起的日子里,虽然有我们的照料,但更多的时间是母亲都在跟前,那时,父亲已不能说话了,但细心的母亲总能知道父亲的心思,每次喂饭,都是我们端到跟前,母亲一口一口地喂他,什么时候吃,吃什么,吃多少,母亲比我们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