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树的根比较适合做根雕?
一、哪些树的根比较适合做根雕?
根雕用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檀木、榉木、柏木、榆木等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品种。
被水淤泥淹没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经数百年碳化形成的古老阴沉根木,其质坚几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艺的佳材。
老木匠表示:木头有的松软,有的粗硬,一般木头松软的易雕,粗硬沉重的不好雕。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称之为硬木,如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雕刻结构复杂的、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只是雕起来比较费工夫,容易损伤刀具。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二、供奉是什么意思(简短的)?
就是对神佛或者祖宗等正神的供养,也就是天天供贡品。表达心中诚意的一种办法,亦是对他们的一种尊敬崇敬的表达。
三、长妈妈,水生是哪本书里的?
朝花夕拾 鲁迅的 长妈妈是鲁迅的保姆 在他的文章中经常出现 至于水生 寻觅鲁迅笔下的水生 自打能喊爹叫妈起,我便认识水生了。那个水生,是闽南移民到村子里来的,年纪与我父亲不相上下,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前些日子离开了人世,据说享年七十三岁呢。后来上学、工作,我认识了许多叫水生的人,有同学,有同事,有亲友,有邻居,有老人,有小孩,女的不能起名水生,便叫水英、水莲、水香、水花、水兰、水妹什么的,总之,他(或她)们都是命中缺水,五行不全。在这些水生、水妹当中,鲁迅笔下的水生,我特别喜欢,他就像一颗星星一直高高地悬挂在我的心中。 这些年,我一得空闲便翻阅鲁迅文集,每当读到小说《故乡》时,便会升起寻觅水生的念头。鲁迅先生笔下的水生,是曾经唤鲁迅“迅哥儿”的闺土的第五个孩子,与鲁迅的侄儿宏儿一般大小,天真、活泼、可爱,寄托了鲁迅先生(或者说那一代人)许多美好的期盼和憧憬。我以为,那个“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少年水生,不仅仅是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年,他是一只火矩、一盏引领人们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的航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希望,同时他又是解放、振救那个黑暗社会的一个真正猛士、一个有责任敢于担当的勇敢战士! 在鲁迅去世70周年的一个秋日,我来到了先生的故乡绍兴。 鲁迅小说中的故乡,与眼前的绍兴相距八十多个春秋。这八十几年,太阳天天东方升起西边落下,月亮照例一个月圆一回缺一回。如今,鲁迅那“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绍兴,映入眼睑的不是高耸入云的楼房、宽阔平坦的大道,便是不见首尾的车流和满面春风的行人。宏儿如果回到故乡,他一定会想起水生,并带上礼品拜访水生的。水生还能识得临走时还说“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的小伙伴么?如果他们俩见面了,会不会像当年鲁迅与闺土相见时“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呢?……我想,不管哪一个季节回到故乡,任何一个“背井离乡”的人都会想起儿时的伙伴、忆起儿时那些有趣的往事。但是,现在的宏儿绝对看不见“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的;“渐近故乡时”,他的心情也一定不会“悲凉起来了”;那些“熟识的老屋”已不再是朱文公家的屋子了,它们成了游人如织的景观;“豆腐西施”杨二嫂,恐怕是一个既白皙、丰韵又端庄、贤能的大老板了。假如,鲁迅先生回到二十一世纪的故乡,那他笔下的故乡恐怕就是另一种风采另一种感动了。 在鲁迅故里东昌口广场,伫立着一堵高四五米、长十五六米的巨大花岗岩景墙和一组青铜雕塑,简洁明了地概括了鲁迅故里的独特风情和人文景观。景墙中表情自然、和蔼可亲、仪态从容的鲁迅胸像,画面上传统民居、小桥街河,以及三味书屋教师寿镜吾、鲁迅少年伙伴闺土等人物铜像,把热切寻觅水生的我又一次送回到了鲁迅的小说当中。 随着如过江之鲫的游人,我一阵风似的浏览了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寿家台门、周家新台门、周家过桥台门、咸亨酒店、恒济当、鲁迅文化广场等等景点,仿佛行进在书本、图画中又像漫游在记忆中。小说《故乡》中,鲁迅惜墨如金,描写水生的文字才几十个字,我边走边回忆小说中的水生,边浏览各种景观边寻觅水生的踪迹。在鲁迅“聚族而居的老屋”,我想象着在游人们不经意之间“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在悬挂着“翰林”蓝底金字匾的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的香火堂前,张挂着周家列祖列宗的神像,安放着牌位,摆放火烛、香炉和鱼、肉等祭品,十一二岁的闺土会躲藏在哪个角落里,像照看海边沙地上碧绿西瓜一样照看供品、祭器呢?在街面一家“臭豆腐”店门前,我看到了好几个年青漂亮的豆腐西施,她们操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行色匆匆的游人热情地攀谈着。在周家新台门口,几个皓首银须的老人悠然自得、闲庭信步地抬脚步入鲁迅故居,如果水生活到今天恐怕也是这种“老神仙”的模样了,从老人身上看不到一点儿闺土的“浑身瑟索”和“仿佛石像一般”。在鲁迅故居的“小堂前”,一对七八岁的孩子绊住了我的脚步,他们“松松爽爽”地拉着小手,说说笑笑地朝鲁迅卧室跑去,望着他俩欢快的背影,我痴痴地冥想了好半天。——当年水生和宏儿是初次相识,这两个孩子也是刚刚认识的吧?他们跑去会约定些什么呢?在百草园中,几畦芥菜在一排“高大的皂荚树”下径自嫩绿着,矮墙上爬满了翠绿的藤蔓,“光滑的石井栏”上斜坐着许多面带微笑的游人,几个孩子不知疲惫地在矮墙下翻弄着,也许他们是在寻找鲁迅当年遗漏了的何首乌或蟋蟀吧。在三味书屋,我找到了那张刻着“早”字的书桌,并挥毫在一块据导游小姐说是鲁迅当年习练书法的石板上写下“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正如……”。 一个人的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小水生后来如何,鲁迅先生没有说,我们也不必去猜想、预言。一个人不管缺水、缺金还是缺火、缺土、缺木,但绝不能缺失了一腔热血和不屈的脊梁,绝不能缺失了希望,即便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缺失了金、木、水、火、土,甚至缺失了灵魂。 秋日的阳光,携带着疏朗、高蹈、达观的气息,清清爽爽地照亮了我的每一个足迹,照亮了这片天地间的一草一木。漫步在东昌坊口的青石板街道上、小河边,我不厌其烦地观察着每一个从身边走过的人,像阅读鲁迅的小说一样阅读着每一个“过客”。阳光透过逾越了院墙的老树,从乌蓬船往来的水巷反射到我的面前,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美好的感觉在我的心中激荡起来。
四、供的多音字如何区分?
从不同的释义来区分。
1、供有两种读音,拼音gòng、gōng。
2、读gòng时,组词如下:
3、供认、供案、串供、翻供、供职
4、读gōng时,组词如下:
5、提供、供需、供应、供求、供给
6、释义:[gòng]把祭品陈列在祖先、神佛的像或牌位前以示敬奉:案上~着水果。
7、旧时祭祖先或求神拜佛用的祭品:上~。
8、受审者口述案情。也指叙述案情的话或文字:~认。口~。
9、[gōng]供给(jǐ);提供东西或条件给需要的人应用:~应。~参考。这间房子~厂长午间休息。
五、供品的供的读音?
供,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gōng、gòng ,最早见于说文小篆,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供”字,《说文解字》解释为设也。从人共声。一曰供给。俱容切。“供”字在读gōng时,基本含义为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如:供给、供求。“供”字在读gòng时基本含义为奉献,如:供养、供献;引申含义为祭祀用的东西,如:供桌、供品。[4]
在现代汉语中,“供”字多用作动词,如:供亿、供膳。[4]
六、上坟的贡品能吃吗?
别人家扫墓供品可以吃的。 传统清明节上坟用的供品,是在家里做羹饭,俗称“清明羹饭”,祭祀祖先,保佑平安。那时候,每户人家做羹饭的供品有:黄豆芽炒油豆腐、菜蕻羹、红烧黄鱼、红烧肉、鹅肉等。另外,在供品中一盘青团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清明的象征。青团是用艾青叶捣碎后取汁与糯米粉揉在一起做成的,里面嵌有豇豆沙或白糖芝麻或黄豆粉做的馅子。 当祭桌上的香,蜡烛将燃尽时,就给祖先烧一些由锡箔折成的“银元宝”送行。普通人家去上坟,一般都是先乘航船或脚划船到墓地附近的乡下,再步行到墓地。但一些有铜钿人家则会雇轿夫坐着轿子去上坟,所以就有“三月上坟坐轿子”的谚语。 时变法迁,在当今年代清明节期间,不论是做羹饭还是去上坟,都是对祖先和已故亲人表达一种思念之情,也是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带上几样生前喜欢吃的饭菜 。一般讲究3样即可,待香燃尽时带回可以吃,
七、供的多音字区别?
[ gōng ]
作动词时,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给(jǐ)、供求、供应、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
作形容词,通“恭”,恭敬、有礼貌。
[ gòng ]
1.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
2.祭祀用的东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
3.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
供,多音字,读音gōng、 gòng,是形声字,从人共声,本义为供给、供应,《说文》,“共,设也。一曰供给”。引申出供奉、供述、供职、供事等。古文中“供”与“共”常通用,如“共酒食,具资用”,共即供也
扩展资料:
基本解释:供
gōng
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给(jī)。供求。供应。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
求
供
gòng
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
祭祀用的东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
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
求
笔画数:8;
部首:亻;
笔顺编号:32122134
详细解释:供
gōng
【动】
(形声。从人,共声。本义:供给,供应)
同本义〖supply;feed;provide;equip〗
供,供给。——《说文》
凡与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韩非子·解老》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孟子·梁惠王上》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一人之食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供亿(供应所需,也指供应的东西);供膳(供给膳食);供饷(供给差粮);供祀(供给祭祀)
提供某种条件〖给对方利用〗〖for(the use or convenience of)〗。
如:仅供参考;专供研究生用的阅览室;供顿(设宴待客);供断(供尽。极言提供之多)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九容切《集韵》《韵会》居容切《正韵》居中切,𠀤音恭。《说文》设也。一曰供给。《书·无逸》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礼·檀弓》杜蒉曰:蒉,宰夫也。非刀匕是供。《左传·僖四年》敢不供给。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居用切,音贡。义同。《华严经》诸供养中,法供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