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讣告 > 正文

平高集团脱离国网还是国企吗?

2025-02-16 02:07:2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平高集团脱离国网还是国企吗?

是。平高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直属产业单位,是我国电工行业重大技术装备支柱企业。

二、国平商联投资集团是国企吗?

亲,国平资本不是央企。国平资本是深圳市前海国平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于2015年12月21日成立。法定代表人吕平。

三、国电南京自动化,和,平高集团,哪个好呢?

国电南自的待遇现在也还是不错的,不过一般的工作人员需要经常出差

四、怎样评价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的特等奖获奖者任平,顾仲安等人的字?当时的时代意义何在?

长文多图。简评如下。

1985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硬笔书法时代,100多万参赛帖子,青年组,老年组出了若干特等奖。其中任平篆隶行书,顾仲安的欧柳楷书,刘惠浦钟繇小楷,仇寅褚遂良楷书,张秀黄庭坚楷书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任平的行书,古典奔放而又有历史文化底蕴,总体是欧阳询的行楷+陆维钊篆隶合体。结构气势恢宏,能把大篆里的甲骨文,钟鼎文应用古典隶书的笔法中,非篆非隶非楷的。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板桥体”算其中之一,现代书法家陆维钊的“螺扁”也算是其中之一,任平的老师就是陆维钊。

顾仲安的楷书,在一张高难度的信笺纸上书写而成。其涉猎之广,博采众家之长,结构处理,笔划移植,无不精到!你既可以看到智,褚,欧,柳,颜,赵等古代楷家的精华,又可以看到现代书法家任政的神韵,顾仲安的小楷曾被徐伯清张大千弟子)指导过,据说顾的国画老师是任政的老师。

评价书法,我一般会从书者临摹古代法帖的专心程度和自创风格来评价。所以会事先看各种名家法帖,储备他们的典型笔划和结构。像王献之的小楷,钟繇不封口的小楷,智永的左倾结构和侧锋起笔,欧阳询的竖弯钩,虞世南的戈勾,褚遂良的长横和竖勾,柳公权的突出的横折,颜真卿的中锋肥竖,米芾多变的横折……都令人印象深刻的

-------------------------------------------------------------

详评如下:

《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导演,任平题字。这种古典奔放,恢弘悲壮的字体叫做篆隶,任平师从中国美院的陆维钊书法家。清朝书法家沈曾植也推崇篆隶,认为隶书参合一些篆书笔法,有一种奔放的感觉。张艺谋对任平的字评价是:有一种文化在里面。"一种"什么文化?我认为,是在一个崇高的理想主义下,即便不同立场阶级的人,也会为了一个公认的价值观,背负着历史的使命感,前赴后继,有去无回,用一曲一曲悲歌,谱写出世俗主义下的高尚牺牲精神。这种文化的高级感,一般人还真玩不来。

该影片描述十多位风尘女子代替女学生们去日军军营义演,在南京大屠杀背景下,她们这种有去无回的义举令人敬佩,后续命运也令人揪心难料。国破家亡,一群游离道德之外的风尘女子,为了保护她人,宁愿自己受玷污,也不愿意下一代遭受玷污,因为学生是民族国家未来的希望,是独立的,且纯粹的。她们这种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是悲壮的,是值得歌颂的。

不过要说到书法中舍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我认为张艺谋的另一部电影《英雄》立意更高。前戏讲的是赵国即便灭亡,赵国的字也不能灭亡。中戏是刺客们为了接近秦王,一个个绝世高手,不惜牺牲自我,为无名争取到接近秦王最短的行刺距离。结尾一个翻转,为了天下大一统的字,赵国的字必须灭亡!

任平老师能将秦篆汉隶这种中国古典艺术精华,与近代中国不屈不挠的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结合起来,这就是任平的字里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分量。这种文化提醒着现代众人,即便后世衍生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字体,或柔和世界各地的文化,甚至自己独门绝创了一家字体,但中国书法根基里的国粹不能丢!

以下是一些篆隶的法帖:

任平教授的篆隶《山不在高》

陆维钊篆书

陆维钊篆隶

怎么才能写出篆隶,首先要懂隶书,篆书,中国古典文学,才有资格写出这种字。仅凭借篆隶的难度,任平拿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1985年,任平拿的是行书特等奖,既然是行书,我们先看任平的楷书是什么样式。

左:1987年楷书。右:1985年特等奖行书。

左边1987年《钢笔书法精选》和1985年任平老师的书写年份相近。撇划的深入,长横的起笔,笔法厚重,宽扁的结构透露着浓浓的古典隶味。结构端庄秀丽,风格奔放而又含蓄,颇得欧阳询的行书神韵。这行书奔放?到底奔放在哪里?就是每个字的左下角,那种倾斜度和回笔很有这种感觉。豪放派苏轼,黄庭坚也写这种行书和楷书。

说到欧阳询的行书。如下:

所以,要看懂任平的特等奖行书作品,需要把奔放型的字体拿来好好研究。篆隶,欧阳询,柳公权,古典汉隶,古典行隶,苏黄米蔡的行书等等都要拿来好好看一下才行。任平差不多把古代豪放派的书法学了个遍,包括篆书,隶书的奔放豪迈风格也引入到他的行书里。一般人练习标准楷书,现代行书是很难看懂任平老师里面透露出来的深厚文化古韵。

任平老师是书法教育界的大师级人物。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当年参赛,是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的副教授。擅长行,楷,隶,对篆书,草书都有研究,也出了很多专注。书法比赛特等奖也拿了三次。

----------------------------------------------------------------------------------------------------

顾仲安,特等奖专业户。拿了4次全国特等奖,82年就已经拿特等奖了。

大家看到的这个是顾仲安1983年的毛笔小楷。横划比较平直,欧味道严谨,柳味宽直。

为了让大家能够看清顾仲安毛笔小楷,我拍摄了一个高清的,同时对比了一下我的手指头,可以看到1983年顾仲安27岁的毛笔小楷都能写成这样,这功底已经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了,所以1985年特等奖,顾仲安是顺便拿的。

左边:1986年《钢笔书法精品选》,右边1985年特等奖作品。

顾老师的特点是既能向中心收敛,又能放得开,收放自如。有的人写字,全篇都是一个味。要么一扁到底,要么一高到底,要么一歪到底的,很乏味。

而顾老师却能写出很多变化,每一个字都能让你觉得十分有味道。这是因为顾老师大量练习了古代智永、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等各大楷家的法帖。吸收各大楷家的精华,所以有些字,你看着看着,会找到古代某个书法家的影子,这就是顾仲安特别厉害的地方。更让人着迷的是,顾仲安能把毛笔楷书的运笔特点应用到硬笔书法中,使得顾仲安的楷书每一笔、每一划都十分耐看。随便一个横划,折划,捺划、点划都让你能看上半天。

来说1985年的作品。

首先,这种纸很难写。由于这种信笺纸很有油滑,虽有弹性,但质地脆,因此纸没写破的时候,笔划是很细腻,一旦写破,又会造成浸墨,导致笔划粗细不均匀,一般人在这种纸上写,要么一粗到底,要么一细到底。但是,顾仲安却能利用这种纸张的特点,所有的轻力微起笔,中间自然过渡,末尾重力收笔。这就是典型的毛笔字的写法,而顾仲安很好的处理在这种光滑的纸张上。

再说滑,这种纸

顾仲安1985年比赛用的纸薄、脆、滑。因此一些力道比较重,停留时间比较长的笔划,比如横的收笔、勾划、捺尾、长点等容易坏纸,浸墨。如:

可见顾仲安的功底多深厚,写个楷书能把纸写穿勾破。但又不至于破得难看导致粗细不均

顾仲安的毛笔“人”

任政的“人”

智永的“人”

“人”字头左右游刃有余,一道撇划竟然有三处转弯,个人觉得人字头这种一撇,一捺的组合,算是顾仲安最精妙的处理。看了下古代楷家很少有这样写人字的,因为很累。但是看了任政的楷书和标准行楷,我就知道顾仲安是吸收了任平的一些笔法。

智永《千字文》

顾仲安毛笔中楷

浓浓的智永千字文里的宝盖头写法,横折钩,侧锋起笔,重笔压场,向右轻起,又重笔回勾。当然了,这种写法任政楷书和行书里也见得很多。

中竖左右平分结构,又有柳公权的神韵。

竖弯钩,忍不住想起欧阳询啊。

这完全就是柳公权的横折嘛,故意秀关节骨。折画的转折又能把横末竖初衔接得当,就像关节一样,虽然折了,但筋仍在。

公字向柳体致敬。

我在想是不是柳公权穿越参加了1985年的书法比赛。

这个横划和折划让我想起了褚遂良。上骗左,下偏右,横折还不露骨。大家可以翻一下特等奖1985年的仇寅的楷书,长横,横折,竖勾褚味十足!

唯字右侧,四个横划都不一样!很耐看。

顺便欣赏一下顾仲安其他毛笔功底。

顾仲安的横竖交叉处理,一般竖上比较高,下比较深。这得足够自信才写得出。

这种弯是不是很熟悉,任政的行楷里有这种笔法。

毛笔公字和柳体的公对比,神韵相似。

这完全是任政书法家的起笔落笔方式啊!轻落重手,顾仲安完全把任政书法家的楷书和行楷领悟到硬笔楷书中了。

任政楷书,大家注意起笔的竖划和横划之间的连接。

再看看任政的行楷,有人说这和标准印刷行楷一样啊,废话,印刷行楷就是任政写的字模。

最后我想来说一下这种楷书侧锋起笔的“歪竖”的来源——那就是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我在上文说过了,褚遂良的横划,竖划,横折竖是非常有特点的。以竖划为例:

褚遂良的这种竖划也深深同样影响到了点划:

所以啊,顾仲安很多点划也写成了“点竖”。

这种侧锋起笔的竖划,竖点,褚遂良真的是发挥到了极点,如此优美隽永的笔法用到行书不是更好吗?现代书法家沈尹默和任政的行楷起笔,都由褚遂良的味道。顾仲安硬是在短竖,点竖上继承了褚遂良,任政的神韵。

当然了,褚遂良肯定是受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一些影响,楷书创新从行书笔法里提取精华,也是一种值得创新做法。

王羲之的竖起笔的三段式弯法。

任政的中楷短竖起笔。

由此不难理解,顾仲安在这种笔法上的处理了。他在左短竖,人字头,竖点都用到了这种笔法,你要说看了任政,沈尹默,褚遂良,最后一定会看王羲之。确切的说,王羲之的人字头没有这种三道弯侧锋起笔,顾仲安,任政都很好的用在了人字头上。

综上,顾仲安1985的比赛作品中,在一张质地很脆,表面纸滑的信笺纸写出了标准楷书的细腻笔法和严谨结构——褚遂良的潇洒+欧阳询的严谨+柳公权的力道+颜真卿的稳重+赵孟頫的宽博。一撇一捺,行云流水,左右呼应。竖划功力深厚,不慌不乱,心态稳重。结构上严谨而又开放,收放有度,隽永大方!以上仅仅是古典味道。同时顾仲安的书法又能与时俱进,我们看到顾仲安在1985年的楷书中用到了任政起笔。即现代起笔,古代收笔,可谓一绝。当然这些笔法都可以从王羲之的楷书帖,行书帖找到出处。限于篇幅,我不再一一指出。

再看看顾仲安的行楷,起笔别有一番风韵,收尾又有唐宋遗风。由于顾仲安的楷书里含有一些行书的起笔,因此很容易从楷书转向行书,一样的隽永秀丽,潇洒脱俗。

所以,看顾仲安的字体就像看历史法帖一样,把从古到今的标准楷书的精髓领略到位,并能展现给大家看。这就是顾仲安的书法耐看,但是非常不好练原因

为什么我认为任政的法帖对顾仲安有一定影响。首先,任政是上海工人阶级代表的书法家,号称“业余派”,而“专业派”就是知识分子代表的沈尹默。不过啊,沈尹默太傲气,说任政的法帖太俗。导致双方关系不好,互相鄙视,不接收对方学生。沈尹默文革被打倒后,他的所有出版的法帖都受到了批判。反而工人阶级代表的任政受到了很好的推崇,其法帖也备受工农阶级喜爱。而且我们现在的印刷行楷就是任政写的字模。

1974年出版了热门毛笔法帖《中楷字帖》50万册。

1975年顾仲安的书法,19岁。横勾,折划很有柳体的味道,横划受也能看到任政的影响。顾仲安同样出生于工人家庭,受到工人阶级的任政书法家的影响还是有一些的。后逐步他慢慢练习提升,又有名师指点提拔,终于在1982年拿到全国特等奖,后续几年陆续拿奖,可见那几年顾的水平确实出众。

-------------------------------------------------------------

关于有些喷顾仲安,任政,沈尹默,启功的“评论家”。他们用的词汇无非就是“匠气”,“俗气”,“呆气”。至于如何“匠俗呆”,没有细细的说明。按我的观点,人家书写的是标准法帖,是用来练字的。这些人硬是要用“匠俗呆”来反衬自己多么高深个性,实在是无知。顾仲安的4个特等奖可不是白拿的,集合了所有大家的成就,这不是一般人比得过的。如果练习的法帖自认为很多的话,可以对比下顾仲安的练习量。

评论中涉及到的相关法帖:

任平《金陵十三钗》

任平《陋室铭》

陆维钊

王羲之《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虞世南临本,赵孟頫临本)

欧阳询《千字文》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柳公权《玄秘塔碑》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智永《千字文》

颜真卿《颜勤礼碑》

王献之《洛神赋》

任政《二十四孝组诗》

任政《打油诗》

任政《标准印刷行楷字模》

顾仲安《顾仲安书法集·春江花月夜》2015年

《钢笔书法精品选》1987年

顾仲安《小学生毛笔练字帖》1981年

顾仲安《中国硬笔书法教程》2001年

顾仲安《中国成语毛笔钢笔行书字帖》

顾仲安《中国成语毛笔钢笔两用字帖》1990年

是为记。

书评于深圳南山。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