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对萧红的评价?
一、林徽因对萧红的评价?
萧红是中国的近代时期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有着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的美誉。 萧红可以说是当时一位独具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她的作品中当中包含着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以及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
萧红的作品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的创作方式更是在当独树一帜,不以寻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的写作,而是以一种极为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述她所熟悉的一切,于是就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二、张爱玲对林徽因的评价?
好像并没有相关评论,张爱玲没有评价过林徽因。
读《林徽因传》没有提到过张爱玲;像《张爱玲私语录》《我的姊姊张爱玲》里也没有提到过任何关于梁林夫妇的事情。
张爱玲的大部分生活在中国南方,1955年到美国定居(那一年林徽因去世)。
林徽因虽然是南方人,但是打小就被父亲林长民带着游学西方。
1928年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结婚(那一年张爱玲8岁)。
所以说,虽然都是文学上的才女子,但是从长居地区分布来讲两位是一南一北,且岁数上差了一辈儿,所以两人没有过多交集。
三、林徽因对后世的影响?
林徽因作为我国20世纪著名的建筑学家、文学家,为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保护作出奠基性的贡献。
林徽因28岁写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一书,至今仍有非常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从1930年到1945年,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二人走遍中国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如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认识,从此得到了保护。通过长期的考察,林徽因、梁思成夫妇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的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的解读。
四、林徽因对弟弟的思念?
《哭三弟恒》是林徽因对弟弟林恒的思念。
林徽因有几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其中三弟林恒与她关系最为要好。抗战爆发后林恒投笔从戎,参加空军成为了一名飞行员。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战场上,只为了报效国家。世事难料,人的生命在战火面前有时显得很渺小。
1941年,成都与日军空战,那时血染长空。这时,林徽因收到了一则消息,弟弟英勇牺牲了。万分悲痛之下,写下了《哭三弟恒》。
五、林徽因对沈从文的评价?
林徽因与沈从文有相当密切的交往。上世纪30年代初,沈从文的名篇《边城》还未问世,林徽因便看出他日后必有非凡成就。有一次沈从文去京郊香山看望在那里疗养的林徽因,随身带着一本自己的作品,原准备题赠给另一位女诗人,扉页上写着“送给诗人……”还没写完便被林徽因见到,沈从文看出林徽因极想得到他这本书,随即将没写完的题词改成:“与其送给诗人,不如送给诗一样的人。”此刻林徽因尚未登上文坛。
沈从文婚前孤身寄居北京,经济相当拮据。林徽因有意接济,又顾虑到沈从文碍于面子不肯接受。恰好林徽因堂弟林宣从南方到了北京,林徽因便让林宣向沈从文借阅文学作品,借林宣归还作品时,悄悄夹进一些票子。直到1933年秋沈从文和张兆和成婚,沈从文的经济仍未好转,新房四壁空空。亏得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送了一对锦缎百子图床上罩单,才给新房添上一点喜庆气氛。
几乎是新婚的同时,沈从文开始主编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他热情邀约林徽因写稿。虽然林徽因发表文学创作始于徐志摩编的杂志,但文思泉涌、佳作叠出,还是沈从文接编这份副刊的那几年。正是这几年,林徽因在读者中获得很高声誉,也由此奠定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
六、胡适对林徽因的评价?
胡适评价林徽因称他是中国一代才女,也是一道亮丽风景。
七、郭沫若对林徽因的评价?
没有评价只有吵架。
解放初,对于北京的城市建设,林徽因极力主张保护经历了上千年的洗礼的古建筑古城墙,认为这是中华文明值得保留,不应被拆除。而郭沫若坚决反对,坚持古城墙必须拆除。双方论战,郭获得政府支持,林徽因气得吐血。历史证明,林徽因是对的。
八、林徽因对女儿的教诲?
在民国时期,很多家庭都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才女林徽因也不例外。不过,与一般父母不同的是,林徽因教育子女的方式十分“洋气”,就如同她的衣装审美一样,给人的感觉,就是处于别人到达不了的境界。
那林徽因到底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呢?具体的方式有哪些呢?
1、用绘画的方式,幽默教导女儿。
林徽因的女儿从小就爱看小说,一度到了痴迷的状态。林徽因担心这会损害女儿的眼睛,但是又不能让她不看。于是就画了一只戴有眼镜的袋鼠,并在旁幽默地写道:“喜欢读书的你必需记着同这漫画隔个相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一定不会有一个女婿的。”女儿看了,自然是明白母亲的意思了,很欣然接受了母亲的建议。
2、为儿子写诗,表达自己对他的爱。
在中国,很多传统的父母,其实是不大习惯对子女说“爱”的。但林徽因不一样,她很“洋气”,在儿子出生后不久就写了《你是人间四月天》一诗,毫不遮掩地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情感:“你是爱,是暖,是希望。”在这种充满爱的氛围里,她的儿女自然也是充满爱,且懂得如何爱的。因为他们的心灵都是被爱充溢着的。
3、珍爱生命,教他们爱护小动物。
据林徽因的女儿回忆,母亲极爱猫。有一次女儿梁再冰养的一只小花猫因意外死掉了,林徽因还教她用柏树枝叶为它编一个花环,作为花圈,然后将其安葬,举行一个小小的“追悼会”仪式。这件事令女儿印象深刻,年老时回忆依旧感慨万千。
在一个纪律片里,记者这样描述林徽因的女儿:“在所有的名人的后代里,梁再冰是少有的单纯。”梁再冰极为低调,也不喜欢外界写一些关于她祖辈、父辈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因此,很少在公众场合出现。而且女儿梁再冰也极爱猫,想必这些,也与母亲平时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至于儿子梁从诫,很多人都了解。他爱护动物,就像爱护自己的生命。小时候的他,就喜欢放生动物,喜欢收养一些猫和狗。晚年从事环保事业,对动物的保护,更是呕心沥血。
4、为孩子讲故事,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林徽因是一个追求高境界,且有大格局的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林徽因就常陪着他们阅读、看报,给他们讲开朗琪罗、贝多芬等高雅人士的故事,跟孩子一起读《猎人笔记》、《战国策》等。长此以往,她的儿女的眼界和格局,乃至读书习惯,自然比一般的孩子好得多。
5、让孩子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现在的很多小孩,都会有写日记的习惯,因为学校的老师一般都会有要求。但是在那时,被父母要求写日记,还是不多见的,特别是在抗战时期,母亲依旧督促女儿写日记。所以,后来女儿能成为新华社记者及驻外记者,想必与小时候的培养是离不开的。不知道现如今,有多少父母会要求孩子写日记呢?
6、将孩子视为大人,平等交流。
林徽因常与丈夫梁思成一起外出考察古建筑,一双儿女自然是留在家里,或者由亲戚照看。这时候,林徽因就会给他们写信,向他们报告自己的行踪,还会交待一些要事,说话的语气完全就像朋友间的交流。在女儿7岁的时候,林徽因就给她写信,还附带手绘地图,告诉女儿自己在哪儿。
林徽因教育子女的方式“洋气”且多样,除了上面一些,想必在其他的细微处,林徽因的教育方式也是极为特别的。不然,她的一双儿女也不会那般优秀,那般的至善至纯,那般的有爱心的。大家觉得是不是呢?
九、名人对林徽因自传的评价
林徽因(1904年-1955年),是中国现代知名的女建筑师、诗人、作家,以及教育家。她的传奇一生,使她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林徽因的自传《纪程·林徽因》在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许多名人对这部自传给予了各自的评价。
鲁迅
高度重视文学、思想和社会问题的鲁迅先生对于林徽因的自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相信林徽因是一位独特而有才华的女性,她的自传蕴含着深刻的哲思和个人经历。鲁迅认为林徽因通过自传表达了对人生、艺术和社会的思考,展示了她坎坷而充实的成长历程,同时也展现了她在艺术和建筑领域的卓越才华。
徐志摩
徐志摩,著名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对于林徽因的自传持着极高的评价。他赞美了林徽因作为女性所取得的成就,并对她在建筑界的突破表示钦佩。徐志摩认为林徽因的自传展现了她的坚强和勇气,她以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胡适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对林徽因的自传给予了积极而正面的评价。胡适赞扬了林徽因对于建筑和艺术的热爱,并表示她的自传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他认为林徽因通过自传告诉读者自己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同时也传递了对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思考。
茅盾
茅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林徽因的自传持有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林徽因通过自传传达了个人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满人性的魅力和艺术的创造力。茅盾赞赏了林徽因作为女性在建筑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对她的人生态度和对艺术的追求表示赞扬。
齐白石
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一代宗师,齐白石对林徽因的自传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他认为林徽因在自传中展现了自己内在的力量和追求美的精神。齐白石对林徽因的建筑作品表示赞赏,并赞扬她在艺术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结语
名人们对于林徽因的自传评价都一致认为,她是一位才华横溢、有着独特见解的女性。她通过自传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思想和艺术表达了出来,展现了自己成长的历程和对于艺术的追求。这部自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之作,也使林徽因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之一。
十、林徽因对爱情故事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中,有许多经典的爱情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就是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情故事。
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都是中国建筑界的伟大人物,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仅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也被铭记在了历史的篇章中。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邂逅
林徽因和梁思成是在1923年相识的,当时,林徽因正在清华大学学习,而梁思成则在国外留学。
两人通过书信相识,一开始只是简单的互相询问学习和建筑方面的问题,但渐渐地,他们的心灵开始互相靠近。
林徽因对建筑与美学有着独特的见解,而梁思成则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学者,他们的思想碰撞和心灵共鸣使得他们相互吸引。
激情燃烧的岁月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故事中充满了激情和坎坷。
他们在信件中倾诉着对彼此的思念和爱意,他们的文字流露出对建筑和艺术的热情,也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容许他们顺利在一起。林徽因出身名门望族,而梁思成并不拥有相同的社会背景。
他们的父母和亲友对这段感情充满了质疑和反对,但林徽因和梁思成并没有被动摇,他们坚信彼此的感情,决心要在一起。
于是,他们开始了一段充满挫折和坎坷的爱情之旅。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坚持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情故事中体现了两人对爱情的坚持。
尽管面临着各种困难和压力,他们从未放弃过彼此,无论是林徽因的家庭条件还是梁思成的学业和事业,都没有让他们放弃曾经的约定和承诺。
他们一直相互支持,鼓励对方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同时也共同面对着一切的挑战。
他们相信,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爱情的终点
经历了多年的坎坷和风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于在1932年结为伉俪。
他们的婚礼上,林徽因身穿一袭洁白的婚纱,美丽动人;而梁思成则笃定而坚毅,他们的笑容中透露出满满的幸福。
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平坦,他们仍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相互支持,共同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建筑项目。
然而,命运却在1946年突如其来地夺走了林徽因的生命,使得他们的共同事业戛然而止。
林徽因的去世对梁思成打击很大,但他依然坚守着他们的梦想,继续为中国的建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传世之作
林徽因和梁思成不仅是一对伟大的爱侣,他们的合作也创造了许多重要的建筑作品。
从北京市西长安街上的北京汉庭饭店、上海市广兴路上的上海图书馆,到南京市中山东路上的南京近代建筑群等等,这些建筑都留下了他们共同的印记。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建筑方面的天赋和才华让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他们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借鉴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并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他们的建筑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对人性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爱情的传承
尽管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故事中有着许多令人唏嘘和感慨的部分,但他们的爱情却是永远的传世之作。
无论是他们对建筑事业的贡献,还是他们对彼此的坚守和付出,都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他们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情不仅仅是甜言蜜语和浪漫的幻想,更是需要坚守和付出的。
只有在艰难困苦中相互支持,才能共同创造出美丽的未来。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故事将激励着无数人们,为了爱情和梦想而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