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讣告 > 正文

讣告怎么写母亲去世?

2023-01-18 07:38:3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讣告怎么写母亲去世?

一、范文一

讣告

先母xxx于公元xxxx年xx月xx日xx市病故,享年九十岁。兹定于xx月xx日x午x时,在xx火葬场火化,并举行追悼会。谨此讣告。

xxx哀告

xxxx年xx月xx日

二、范文二

母亲大人**,因病久治不愈,于公历xx年xx月xx日xx时在医院抢救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xx岁。现定于xx年xx月xx日xx时在xx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

治丧委员会设于xxx路x号,负责人:xxx

联系电话:xxxxxxxxx

长子:

xxx孙男:于xx

次子:于xxxxxxxxxxxxxxxx

泣告

x年x月x日

扩展资料

一般式讣告:这种讣告是人们常用的讣告。以下是具体格式:

①在开头一行中间写“讣告”二字,或在“讣告”前冠上死者的姓名,如“×××讣告”。字体要大于正文的字体,

②写明死者的姓名,身份,因何逝世,逝世的日期、地点、终(享)年岁数。

③简介死者生平,着重简略介绍死者生前具有代表性的经历。

④通知吊唁,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

⑤相关图片、文字、视频都可以发布。

大致格式:

开头一个大书的讣字,另起一行写幕设某地某处(即停灵、灵堂处),然后写正文,套路都差不多:

不孝X X(子名),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

显考/妣(父死称考,母死称妣)X X(死者,前可写职务履历),恸于某年月日时寿终正/内寝(父死称正寝,母死称内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年某岁。不孝随侍在侧,亲视含殓,即日遵礼成服,兹于某年月日开奠、某月日发引。伏冀

寅、年、世、戚、友、族、乡(另起一行,小字横写,可用红字)谊垂赐吊唁,曷胜哀感。谨此讣

闻(闻字单独起一行大字书写)。

最后是子孙侄等五服内族人后辈名。

要注意的是传统讣闻通常是以子孙等辈名义写的(一般是子,如长房长子先亡,则为长房长孙,称“承重孙”),所以多不书死者名讳(避讳),如为父、祖男性,写其本人的字号+府君(字号前不系姓);如为母、祖母女性,写x(夫姓)母x(本人姓)太孺人(民国前品官命妇依其本等封号)。

曾国藩讣闻,曾号涤生,故以其子名义发的讣闻中称“涤生府君”:

讣闻最后五服内族人后辈署名,除了在名前要准确系上五服关系语汇外,名后所对应的“哭拜”用语也不同,要注意必须和五服亲疏相符合,如死者之子就不能用“^泪稽首”,死者之侄就不能用“泣血稽颡”。死者之子还要根据父母存殁的具体情况注意“孤”“哀”字“孝衔”的不同使用(父故称孤子,母故称哀子。如父母双亡,父先故母后故称孤哀子,母先故父后故称哀孤子)。

曾国藩讣闻末尾署名,据五服远近亲疏,有“泣血稽颡”“泣稽首”“泣顿首”“^娑偈住薄笆娑偈住钡燃钢植煌闯潭鹊谋硎觯蕴逑帧扒浊字薄保

二、同事父亲去世怎么发讣告

讣告

:先父XXX于公元XXXX年XX月XX日XX因病去世,享年XX岁。灵堂设于XX(地点),兹定于XX月XX日X午X时,在XX火葬场火化,并举行追悼会。谨此讣告。

XXX哀告

XXX年XX月XX日

三、附加题 周汝昌走了,学术纯真留下来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著名红学家周汝昌逝世,遗愿不开追悼会不

设灵堂。当记者问及周老留下的遗产,他的孩子说,“他哪有什么遗

产!他住得很简陋,说是红学大家,完全是一个穷人。”

。。。。 所谓学术赤子,就是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就应该时时刻刻对学术

发展充满敬畏感,对学术研究无限忠诚、情趣盎然,富有赤子情怀。

哪怕成了一匹老马,也不松套,不懈怠。用全身心地投入支撑起纯正、

本然的学术发展。

。。。。 特别在遇到物质诱惑的时候,能保持孩童一样的天真,不贪恋财

富,不羡慕富贵,心情平和,平淡如水。有了这种宁静品格、寂寞心

态,学术之树才能永葆常青。

。。。 单就周汝昌的知名度和广博而言,如果他老人家愿意在某某国学

研究会挂个名,或者参加个娱乐化学术研究会,肯定能得到较高的出

场费。可他老人家却“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红楼研究中,不接触社会,

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处事就像孩子”、“晚年几近眼盲耳聋仍坚持

做学问”。他的清贫,恰恰是学术品格恬淡超脱、豁达从容、学术独

立的一种无声印证。“珍惜羽毛,不慕浮名”,这才是“纯真学者”

的最好证明。

。。。。 遗憾的是,当下,“赤子学者”还是成了奢侈品。真正静下心来

搞研究、耐得住寂寞的学者,不多了,学者们更愿扯起“专家”和“

院士”的大旗,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更有学术品质的堕落和物化等,

就连著名教授都成了抄袭者,还有院士评选中的拉帮结派、近亲繁殖、

弄虚作假,充满了“学术虚伪”和“学术欺骗”,“伪大师泛滥”、

“学术小丑”横行不断。

。。。。。 不少学者对时尚话题感兴趣,因为这些话题眼球效应高,能获大

奖,得到更多的社会和市场认同,而对于那些富有人文价值、精神价

值和文化价值的“冷项目”不感兴趣。比如红学研究本来是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认真挖掘,却总有人说这是无中生有的“浪费”。这也从侧

面证明了,不少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很肤浅,精神气质很粗糙。

与周老相比,这些研究者、学者和专家,应该感到羞愧。

。。。。 从钱钟书,到巴金、王元化、季羡林,每一次巨星陨落,都会掀

起一场“反思地震”。然而仅仅反思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为这种

学术纯真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较好的经济支持,能让学者甘愿去追

随和落实这种纯真,有心情去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阶段,

过过嘴瘾!这是对周老的最好纪念,也是对学术发展和文化研究的最

坚实的推动!周老走了,应该让学术纯真留下来。

望采纳~~~~~~~~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