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信侯什么意思?
一、文信侯什么意思?
文信侯是吕不韦。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二、文信侯是多大的官?
二品
文信侯一般指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三、大秦赋恭送文信侯玉佩来历?
大秦赋送吕不韦玉佩有三个意思:
1、属于吕不韦的时代结束,接下来是秦王嬴政的时代。
2、嬴政对吕不韦为大秦所做贡献的一种认可。
3、珍重的意思,从这点来看嬴政并非无情无义。
玄鸟玉佩是当初吕不韦从咸阳带到邯郸送给嬴政的,没想到兜兜转转,玄鸟玉佩又回到了吕不韦手里。玉佩上面是玄鸟图腾,也是秦国王族的象征。
四、甘罗助文信侯广河间译文?
【原文】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采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 “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资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作大臣,经过三年努力,燕太子丹入秦为质。文信侯又请秦人张唐到燕国作相国,以联合燕国攻伐赵国、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取道于赵国,由于过去伐赵结下仇怨,赵国正悬赏百里之地抓我。”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做了几年工作,使太子丹入朝为质,一切就绪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斥到:“走开!我亲自出马他尚且无动于衷,你还能有什么办法!”甘罗辩解说:“古时项七岁时即为孔子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君侯为何不让我去试一试,为何不由分说便呵斥于我呢!”
于是甘罗拜谒张唐,问他:“阁下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张唐说:“武安君战功赫赫,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不如他。”甘罗问:“阁下果真自知功不及武安君吗?”张唐答道:“是的”甘罗又问:“阁下您看,当年执掌秦政的应侯范睢与今日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更大?”张唐说:“应该不如文信侯。”甘罗问:“阁下确认这一点吗?”张唐说:“是的。”甘罗说:“当年应侯想攻打赵国,可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阁下却左右不肯,我不知道阁下身死何地啊!”张唐沉吟道:“那就麻烦您跟文信侯说我张唐乐意接受这一使命。”于是他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日起程。甘罗又去跟文信侯说:“请君侯替我备五辆车子,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
于是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问道:“大王听说太子丹入秦为质的事吗?”赵王说:“也听到了风声。”甘罗分析道:“太子丹到秦国,燕国就不敢背叛秦;张唐在燕,秦国也不会欺辱燕国。秦、燕相亲,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秦、燕相好,别无他故,只是为了攻伐赵国,扩张河间地盘而已。为大王计,若能送给我五座城邑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且联合赵国一道攻打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秦国也打发太子丹归燕。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五、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遥想当年“恰同学少年”而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
我最初认为君是大于侯的,很明显的道理,君主是可能是皇帝也可能是国王,但侯主一定不是皇帝,也一定不是国王!
从逻辑上还有两条可以佐证君比侯大,一是与君主相似君王也是天下一哥,可谁听说过侯王,侯的尊称最多就是个侯爷;二是秦宣太后芈月(实际不叫芈月)的老公,也就是车裂商君秦国君主嬴驷就曾称君。
324年之前,嬴驷被称呼秦君,之后就是秦王(自称),故而秦国第一位称王的他有两个谥号,一个是秦惠文王君,一个秦惠文王!嬴驷是秦君,商鞅是商君,同样都是君很显然秦君最大,而秦国同时期的战神武安君白起、国舅穰侯魏冉(芈月的异母弟,也叫魏厓、魏焻)很显然也没君大。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君比侯大,为什么毛主席词中写的不是“粪土当年万户君”而是“粪土当年万户侯”呢?
从历史上来看,“侯”的生命力最强,起源最早,消亡最晚!而君起源晚,如果用于男性封号,也就限于先秦和秦汉。而郡君、县君、乡君在汉朝起也用外戚女性和宗室女性,从唐朝到元朝也授予命妇,而明清则使用于王室旁系女性。
侯爵的传说在夏朝就有了。
商朝进一步完善,在西周完全实行。
周朝的奠基者姬昌就是西伯侯。
册封天下后像姜子牙都是侯爵,不过侯爵之上还有公爵,公爵授予国王德高望重的兄弟,比如周公!
如果从这方面来理解的话,这个君的含义就比较大了,也能很好地解释秦君、商君虽然都是君,这就和俄联邦的共和国和俄联邦的老大都是总统一样,称呼一样,大小不同,高低不等。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既是封君,也是封侯,堪称空前绝后。他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常说商鞅变法中的公孙鞅(商鞅)。
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卬。封鞅为列侯,号商君。——《史记·秦本纪》
其实列侯的叫法并非是秦国的叫法,而是除秦国之外的叫法,秦国当时的叫法就是彻侯。同样地卫鞅就是公孙鞅,就是商鞅,商鞅出身比较高贵,他和韩非子一样都是出身公族。商鞅变法时,设立并规范了秦爵二十等。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由此看来,战国的侯分为两种,一种是彻侯,一种是关内侯。这里多说一句,到东汉末年汉献帝在曹操操作下,先后设立了比关内侯还低的关外侯,其爵位顺序为关外侯<关中侯<关内侯。那么关内侯与列侯有什么区别呢?
在战国时期,关内侯虽然有封地,但侯爷只要这个封地上的税赋,而且关内侯其民众一般都是千户,所以就是个千户侯。故而关内侯,又被称为伦侯。伦者,类也!这就和如夫人、赐同进士出身意思差不多,就是享受一定的待遇。
彻侯在汉朝一般被称呼为通侯,这就和秀才在东汉被称为茂才一样,都是避皇帝的名讳。您一定知道避谁的名讳了吧!聪明,就是汉世宗汉武帝刘彻的。
通侯,除了享受税赋外,还有治民权,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和刘协后来当山阳公一样,属于附庸自治。
秦孝公死后,因为商鞅造到了清算,当初为了变法把太子和太子傅(太子的大爷)都给得罪了。商鞅得知消息,就往自己的封地跑,和他商国的臣工率商兵(商国军队)攻打韩国的郑地。那时郑国被韩国都消灭37年了,商鞅此举我想,他是通过攻打韩国的郑地,然后向北回他“祖国”卫国,不至于死无葬身之地。虽然商兵攻下了郑黾池,但秦兵随后撵过来,商兵怎么能是秦兵的对手,商鞅回老家卫国的美梦破灭了。
由此可见,商鞅这个又是侯又是君的人,在其封地的权力很大。
我想这个很大的权力应该是侯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君表现出来了。君不见,在秦国二十级爵位中,根本就没有君这个爵位!
还有一个有趣现象,也能证明君爵不如侯爵!前边我们谈到了商鞅想回老家,那么就以商鞅的老家卫国举例。
卫国灭亡时间最晚,话说只到前209年才被灭亡,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历法计算错误,不管怎么说卫国就像小强,虽然存在感不强,但生命力超强,一直在夹缝中坚强地活着,当然是一天不是一天的活着。要么怎么能说卫国是最长久也是最乱的诸侯国。
卫国从伯爵(第二任卫康伯)升到侯爵(第八任卫顷侯),又降到伯爵(第十任卫共伯),联跳到公爵(第十一任卫武公),再又公爵降到侯爵(第卅九卫成侯),然后再由侯爵降到君爵(第卌一卫嗣君)。
我认为,似乎可以这么理解,封侯是周朝的制度,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的爵位最高也就是个侯爵,侯怎么能封侯呢?
那么诸侯要分封就不能用公侯伯子男这些只有天子才能封的爵位。于是,一种新的封号产生,这就是君。
最早的封君,是楚国,楚国一个子爵,称王最早封君也最早,经我查证是楚惠王在前477年封公孙宁为析君,这点《左传·哀公十八年》有记载。
接着就是赵国封君,《史记·赵世家》前475年赵国赵襄子封侄周为代成君。
出人意料的是,秦国的封君比较晚一些,秦孝公的老爸秦献公在前367年就封其子公子为蓝君。
对此,《水经注渭水注》援引《竹书纪年》载:
看看,那时的秦国也只是个子爵,他怎么能去封侯,就是封子也很难,但要封自己有功的孩子怎么办?只有封君了。
秦国封君口子一开,其他各国都要学习了。
秦国、楚国、韩国、赵国、齐国、燕国、魏国这些国家封君一般都是宗室、外戚、权臣、说客,当然也有立军功的,以及投降者,甚至还有男宠!
最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他们都是宗室。其实所谓四君子是不严谨说法,还不如说四公子严谨,春申君也是公子。
春申君的老爸就是被张仪像耍猴一样的大冤种楚怀王。准确来说,就是战国四君,君就是君,和君子有什么关系呢?白起、苏秦、李牧武安君、张仪武信君、廉颇信平君、赵奢马服君、冯亭华阳君就连魏安釐王的男宠也被封为龙阳君。
各国封君的特征,宗室封君最多,但秦国不一样,秦国封君最多却是客卿,秦国封君的标准就是严格执行规定。
理论上来说,封君都能世袭,然而世袭的还是比较少的,宗室里有世袭的,而功臣勋将世袭得很少。比如赵国马服君的儿子赵括,不叫他马服君而叫他马服子。
信陵君的儿子也变成了宁陵君。
各国也有封侯的,但我有这样一个感觉,也就赵国的侯似乎比君差一点。赵国有两个侯,都没什么名气。一个是李侯李同,他的受封得以于儿子李谈战死。
李同本是赵国京城邯郸的邮递员(传舍吏),秦军打来的时候,他的儿子李谈向平原君进言散财奖士,拯救赵国,并自告奋勇参军。
虽然打赢了邯郸保卫战,但李谈战死,赵王为感谢李谈,册封李同为李侯。另外是平都侯,他是和赵王的儿子春平君出使秦国的,在秦国被文信侯吕不韦扣押,吕不韦的门客说,春平君重要,可扣留平都侯。
除赵国外,其他各国的侯,感觉都很强悍,一般都是国相。
齐国有一位侯,他叫邹忌,是齐国有名的大帅哥,他是齐国的三朝元老,向齐王谏言,是齐国的相国,并主持改革。
楚国也有一个侯即州侯,他也是令尹,也是为能谋善断的人精。而秦国的侯就比较复杂了,有外戚、有降臣、有相邦、有“男宠”!
算起来一共六位侯,拥立君主的外戚一位——国舅穰侯;
降臣三位——蜀侯,他们都是蜀王的后代,秦国灭了蜀国后,象征性册封,不过他们都没得善终;
相邦两位——应侯范雎、文信侯吕不韦;“男宠”一位——长信侯嫪毐!
物以稀为贵,爵位也是这样,在战国时期封君既有先天不足,又有封赏过多,含金量远没有侯爵高贵。我觉得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封君大概与关内侯(伦侯)相当,而侯一般就是特指彻侯。关于封侯的远比封君厉害,还有两点可以证明。
文信侯吕不韦封地是河南郡,蓝田十二县,洛阳十万户,河间十五城;
长信侯嫪毐的封地是山阳郡和太原郡一隅,也是万户侯,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郡侯,应侯范雎封地在应城(河南鲁山县)。
两汉只有县侯、乡侯、亭侯没有郡侯,说起来范雎算是县侯了。可就是这个县侯,他的手下郑安平投降赵国后,就被赵国封为武阳君。
至于秦国战神武安君,他的真实爵位是第十六级大良造,距离彻侯还有四个等级,他享受君的待遇是因为他太能打了。他当年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秦王在郢都附近封了地,号武安君。
综上所述,侯爵里虽然很少有宗室、外戚,但侯爵因其有正式的爵位,还有强大自治性,以及多少相国(令尹),加上侯爵的长盛不衰以及稀缺,这就决定了侯爵的历史地位。即使在战国时期,我认为封侯依然高于封君。爵位是五大夫的,就可以有500亩地了,按照郑玄大夫以上有地就可以称君的说法,五大夫也可以是君了。鉴于君的地位下降,在中国的历史几乎没有一国之君称呼君的,你要说卫君,卫君他一定会说他太难了。
而这正是我个人对君与侯的区别的理解,请问您有什么高见,还请评论区里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