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讣告 > 正文

如何评价中国时报?

2024-07-19 01:13:1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如何评价中国时报?

台湾赫赫有名的四大报之一,台湾地区传统纸质媒体中的砥柱。

创始人余老先生还是有文人的风骨的,中时在70年代因为顶住压力报道大陆运动员在国际运动会上获得金牌被限制了外钞使用,直接导致海外版停办。

后来就被我们所熟知的旺旺集团的老板蔡衍明收购。

从此,《中国时报》作为旺旺中时媒体集团的一部分,成为了蔡衍明家族的产业。

(旺旺中时媒体集团的总裁蔡绍中,老蔡的儿子)

接下来分点概括:

价格:我记得是一份20块新台币。

形式:在普通的纸质媒体基础上开发了新版本,电子版本叫做「翻爆」app,网站版本叫「中时电子报」。

翻爆app是对旺中集团旗下的纸质媒体的一个大整合,包括《中时》、《旺报》、《工商时报》、《时报周刊》、《周刊王》等,还有其他的「台湾合作媒体」(一份艺术杂志)和(曾经的)大陆合作媒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也就是《环球时报》、《求是》等)。

中时电子报网站上多为碎片化新闻。由于立场比较倾向大陆,网站有时可见,不过有的时候也会因为延迟太长而无法访问。

相关媒体人:就列举我知道的一些——

中时系的媒体人至少包括王丰(《中国时报》社社长)、赖岳谦(《中时电子报》社社长)、石齐平(专栏)、唐湘龙(曾经的中时晚报主笔,不过现在几乎看不到他在中时发文)、董智森(经常在《周刊王》上发文)。专栏作家还包括张亚中、新党的郁慕明和青年军、黄智贤、钮则勋、苏起等知名人士,民进党的某些人物也时有发文。

立场:可能看上面这份名单就知道。两岸网友更倾向于称之为「深蓝/浅红」,我认为这种看法虽然不错,但是有点狭隘。(旺中力挺韩国瑜挺到失智,你告诉我这是浅红?)

任何商业媒体都有追求利润的原目标在,中国时报也不能免俗。《中国时报》固然从几十年前就一直透露出一种温和的政治色彩和浓烈的大中华情怀,并且也在近年来的历史变迁中保持住了这份初心,但是它的走向和蔡衍明/旺旺集团就真的毫无关系吗?

显然不是。旺中集团所发出的「无色觉醒」倡议,实际上是一种在红蓝绿三方之间折中同时对大陆极为友好的倡议。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时报》不仅要像传统媒体那样固守颜色基本盘,更要跨越蓝绿试图扩大受众,甚至博取海峡西岸神秘力量的欢心。

固然其立场设定是深蓝偏红,但是背后的原因不只是价值取向,更是利益需求。

(讲故事大家就明白了:一、黄智贤在中视【旺中旗下无线电视台】《夜问打权》节目上公开说“韩国瑜有什么不好”,结果节目停播了一天。据沈富雄说黄智贤被蔡衍明大骂,“才知道自己是像一条狗一样”。虽然沈富雄的叙述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是这也显示出一个事实:旺中集团的存在有其政治目的。二、郭台铭参与kmt初选之后,中国时报对他极尽攻讦之能事。固然郭台铭的发言有问题,但是这不也暴露出资本控制的媒体的真实嘴脸了吗?【作为台湾两大巨头,郭台铭和蔡衍明的纠纷坊间皆知】)

所以,其实在本质上,资本控制的媒体差别都不大,只不过是立场不同而已。幸而,《中时》有台湾的大批外省后代精英的文化气质灌溉,因此其社论版面可读性还是不错的。

给读者的建议:如果是涉台萌新,中国时报是对萌新很友好的一份报纸,你一能通过下载app获取简体版本,二不会受到绿色媒体(三民自)的暴打而过分地激发出你的爱国热情从而严重影响你的客观性,三能充分且比较客观地了解到what's going on in tw。

但是读久了你可能也会觉得中时是一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份自说自话的报纸,尤其是在选举期间。以2020为例,韩国瑜险胜论满天飞,结果反而输了265万,这简直是给中国时报蒙羞。

但是这并不影响中时社论的大体质量。所以有一些经验的同好们,也不妨把它作为读物,吸取一些社论上的观点,但是尤其是在选举期间,一定要谨慎判断,批判吸收。

最后说一句,我一直相信,《中国时报》存在的价值就是因为大陆只有《环球时报》一家内容还算全面的媒体,而环时却也是众所周知的低质量。我们需要一份立场客观、鲜明、正确、不反智、不那么偏颇的报纸,那么在大中华地区,它就只能是《中国时报》。

二、中国财经时报网是谁主办的?

中国财经时报网(简称“财时网”)创建于2012年,是北京九金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并运营的财经类门户网站,主要提供国内外最新的“财经资讯、宏观金融、产业经济、科技前沿、食品安全、汽车房产、权威观点”等最具价值的财经资讯服务,该网站以“独立、独到、专注、专业”为理念,旨在建设“中国领袖财经门户网站”,其公司旗下还运营有“豹社网、京商网、经值网、时刻网、讯快网”等网站平台,其公司联系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中央档案馆西侧办公区(原大自然山庄),联系邮箱为2913236@qq.com。

三、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增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成功离不开许多关键因素。《中国经济时报》深入研究了这些因素,并为我们揭示了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1. 创新科技的崛起

中国一直在大力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并致力于成为全球科技领导者。《中国经济时报》强调了中国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兴技术的应用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强调创新和科技的重要性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中国经济时报》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投资资金、鼓励企业创新和引进外国技术等方式,不断推动创新科技领域的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进程

中国经济时报指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速铁路网、现代化港口、机场和通信网络的建设,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些基础设施不仅提高了运输和物流效率,也拉近了中国与全球其他地区的距离。

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相关的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经济时报强调了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大城市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流入城市。这进一步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和经济增长。

3. 外贸与全球合作

《中国经济时报》指出,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中国的外贸活动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并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贸易合作伙伴关系。这一全球合作为中国的出口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为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中国经济时报还强调了中国在全球投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机会,并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 内需市场的崛起

中国经济时报认为,内需市场的崛起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消费者的支持力度,通过扩大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壮大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国内需市场呈现出巨大潜力。

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举措,包括减税降费、扩大社会保障和提高居民收入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提高了普通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5. 人力资源与教育体系的支持

在《中国经济时报》的研究中,人力资源与教育体系被认为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力支持。

同时,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进步也为中国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中国经济时报指出,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并鼓励创新创业。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时报》深入研究了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创新科技的崛起、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外贸与全球合作、内需市场的崛起以及人力资源与教育体系的支持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时报认为,中国在促进这些要素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和金融风险等。然而,中国政府通过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挑战,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鉴于以上分析,《中国经济时报》鼓励中国政府继续致力于推动创新科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贸易、增强内需市场以及提高人力资源和教育质量。通过持续推动这些关键因素,中国经济将能够实现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参考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四、金色中国银色中国绿色中国划分依据?

金色中国北大荒。银色中国新江。绿色中国蒙古草国。

五、「双碳」目标下中国如何发展绿色经济,中国绿色经济的走向如何?

一、大力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发展。 在绿色经济的框架下,推动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合理消费等在内各领域的发展。把低碳经济的概念落在节能减排、环保、能源效率提高上,落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上,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上。 二、低碳技术要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发展。

我们应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社会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做到各种技术之间互相协调。不仅要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也要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

三、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业,发展新兴节能绿色产业。 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发展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关系到国际的科技竞争和市场竞争。低碳经济必须“魂要附体”,而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正是这个“体”之所在。 中国的绿色经济德是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新兴产业肯定会成为社会的新产物。

零碳创新周来啦!

我现在有免费票,大家可以通过这里完成申请。 https://qingflow.com/f/a994d02f (二维码自动识别) 另外:全球零碳联盟是对个人会员免费开放的(点击注册),1000+内部资料和学习课程免费提供。 2022全球零碳创新周 https://qingflow.com/f/a994d02f (二维码自动识别)

六、中国航空时报期刊论文含金量?

它是中国航空的核心期刊,能在它上面发表论文质量很高

七、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绿色中国?

绿色中国指的是可持续的、民主的、公平的、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绿色中国不光是我们的山好水好,它更多地是一种健康和谐的制度安排。

国家发展与生命的成长遵循同一规律。国家各个方面也要健康与和谐。正如生命体中的营养要能补偿能量支出的道理一样,劳动成果能够返还劳动人民,形成国家体内支出与补偿之间的良性循环,这是生命成长的条件,也是国家健康发展的条件。绿色是生命健康的标志,也是国家健康的标志。能够将劳动成果反哺给劳动者的中国才是健康、和谐并能得到人民支持的绿色中国。

八、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探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作为专业经济新闻机构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我们有幸采访了多位专业人士,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未来走势。

中国经济的现状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增长速度仍然稳健。根据国家统计数据,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且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科技创新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同时,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大对创新和科技的支持力度,以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为全球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国内市场和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机遇。

中国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中国经济保持着稳健增长的态势,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都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随着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创新能力,以及推动产业升级,中国经济拥有足够的韧性和活力,能够有效化解各种风险挑战,迎接更多机遇。

中国经济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并且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光明。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将进一步加深,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同时,中国将继续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结语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将继续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态,并不断为读者提供更多深度报道和分析,带领大家共同探讨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为全球经济的繁荣贡献力量。

九、什么是绿色金融?中国有所谓的绿色金融吗?

人在某央企集团金融板块,应领导要求最近正在学习相关政策、市场信息,分享一些初步成果。

首先,“绿色金融”属于国家“绿色发展”大政方针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讨论有没有的问题,我们就只看相关单位做了什么、做得效果如何。

首先,简要回顾一下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制度框架形成过程

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议题,并在迅速推动相关政策、制度、标准体系的建设

目前国家层面对绿色金融的最权威表达,应参考国务院新闻办2023年1月9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原文链接),其中第六部分有关绿色金融的表述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形成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截至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15.9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余额超过1.1万亿元,规模均居全球前列。”

考虑到发布机构和发文形式,这个文件既是给我们看的,更是给国外尤其是少数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看的。微妙之处请参考原文自行理解,这里只简要整理中国的绿色发展宏观框架如下:

就金融体系的绿色制度构建而言,最早应可追溯到2007年环保部、人行、银监会的联合发文《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后续系统性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框架性文件是2016年人行联合七部门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界定了绿色金融的六大方向,是后续金融体系各领域制度的源头。

绿色金融体系制度框架的源头

但是,金融业本身其实没有太多“绿”(节能减排)的属性,绿色金融的核心还是为绿色发展、绿色产业提供金融服务。因此,绿色产业的定义直接决定了绿色金融的边界。相关绿色产业的整体性表述,目前是依据发改委《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

《绿色产业目录》是绿色金融资产认定的基础

绿色产业定义了,绿色金融后续的制度框架才迎来的快速发展。自2007年以来各类制度、文件实际上更迭很快,至今各个部委、部门的制度、标准中仍存在冲突之处,这里就不细列了。仅提供一个现行有效的主要制度框架体系如下:

现行有效的绿色金融相关制度、标准、评价考核文件

2022年,金融体系各领域上交的绿色答卷成绩如下:

银行业的绿色信贷,2022年改名叫“绿色融资”了,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发展。四大支柱中,银行必然是绿色金融的第一主力,但相关部门对银行业绿色发展的情况是显著不满的,原因在于各家银行基本上是围绕统计口径做文章,实质性的产品创新、服务深化基本为零——尽管其他领域也存在类似问题,但毕竟银行的体量在那里,上方期待的表率作用要有的。而且,统计数据质量还非常差,基础单位乱填报、报空表的情况很严重,总行也很头大。当然,银行也有银行的难处,这两年钱越来越不好挣了,而开展绿色金融付出的管理成本高但并不产生太多实质性的收益,对基层机构的专业性要求高,带来的贷前评估和贷后统计工作量巨大,连带对客户的配合要求也高……再进一步说,很多事情牵扯面大,也不是单凭银行自己就能解决的,仅依靠银行的社会责任感是活不下去的,仅靠监管政策施压也无法保持长期热情——这些问题和叫好不叫座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很像,也就难怪银行要绕路走了。

相比而言,债券领域这两年应该算是优秀生了,制度建设、产品开发都有较大进展,但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和重点行业的依赖太重,实际发行绿债的绿色含量也参差不齐,后续发展潜力如何目前还很难说:

证券市场上,交易所的主要工作是建立绿色指数体系,把相关股票、基金纳入统计口径。我对这个领域不熟悉,但似乎交易所确实也没什么其他具体的工作可以做了:

保险业,就只能嘤嘤嘤了,距离实现统计工作还有挺长的路要走:

投资、基金领域值得说的似乎也不多:

“碳金融”在概念上一时风头无两,但具体到实际交易环节……多地政府和机构还在奔走谋划卡位,但未来真实的市场需求究竟有多少,变现路径如何,有达人能指教一下么?

最后是一些个人不专业的评价及不成熟的想法,还望有行家指正:

以上

====

更多关于供应链金融的讨论,请移步个人专栏 【保理说】从 factoring 到供应链金融

十、中国绿色建筑的成就?

4月8日,住建部举办2020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新闻发布会。据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旅客航站楼及停车楼工程、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西十冬奥广场项目、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等61个项目获奖。

据介绍,经各省(区、市)住建部门精心组织遴选和推荐,共133个项目参选。住建部组织专家评审,最终确定获奖项目61项。其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旅客航站楼及停车楼工程等16个项目获一等奖、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等20个项目获二等奖、北京科丰万达广场购物中心等25个项目获三等奖。

本次绿色建筑创新奖评选与往届相比有何不同?据悉,本次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地域分布广泛、类型丰富,涵盖住宅、办公、医院、学校、商业综合体、展览馆、机场等主要建筑类型,以及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项目。并且代表性强,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旅客航站楼及停车楼工程、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西十冬奥广场项目、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和国际馆、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上海中心大厦等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项目均在获奖名单中。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