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邦比果敢还亲华,为什么缅甸政府军不打佤邦?
一、佤邦比果敢还亲华,为什么缅甸政府军不打佤邦?
1.佤邦不是亲华,而是处在缅甸联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想要反缅、事实自立就必须近华,而现阶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佤邦有特殊需要。
缅甸沿边民地武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骗到缅北去折磨不叫亲华。
2.缅甸政府军不是不想打佤邦,而是啃不下来。
- 地理上,佤邦本就地形复杂,缅甸当初又有求于人、借佤邦的力量打倒了张奇夫,使佤邦的“领土”多了一块南部边境飞地,不好啃。
- 政治上,佤邦跟周边的民地武搞好关系,内部党政军企照抄中华人民共和国模式,看起来没有缝给缅甸叮。
- 军事上,按照2019年数据,佤邦联合军有兵力30000+,是民地武中最强的。
对比缅甸的果敢经略,花了30年时间才把果敢大部分地段实控,但还是有±4500的彭氏武装在打游击至今。
《武装林立之国》附录(二)3.佤邦没有果敢和蒙泰军那么招摇,可以接受在缅甸名义下的事实割据。
佤邦北部地区办理缅甸公民身份证的相关计划安排附加阅读:
缅甸「果敢王」彭家声去世,终年 94 岁,如何评价其一生?二、佤邦方言?
因为佤族自己民族的语言都不统一,所以佤邦地区在和平之后交流成为问题。于是这里的人约定俗成的将中国话(云南话)。中国话成为佤邦的官方语言和通行语言,这里懂缅文的很少。各个民族的语言包括佤话很少使用。大约再过十几年,恐怕中国话会成为唯一语言。
三、佤邦发音?
佤邦(Wa State)是位于中国云南省和缅甸边境地区的一个地方。佤邦的发音为"wǎ bāng",其中"佤"的发音类似于汉语拼音中的"wǎ",而"邦"的发音类似于汉语拼音中的"bāng"。佤邦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和传统。这个地方以其美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闻名,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四、佤邦美食?
“世界佤乡”名号下一定有着最正宗和地道的佤宴味道,在佤族美食文化中,水酒、鸡肉烂饭、苦叶子汤是最有佤族特点的美食,水酒是佤族人自己酿制的低度酒,入口清冽甘醇,重要的节庆和活动时是款待上宾不可或缺的饮品。
鸡肉烂饭,佤族称之为“每押”, 鲜美的鸡肉煮烂在软糯的米饭里,鲜香软糯的口感让人忍不住食指大动,同时还富含丰富的营养。还有著名的火烧干巴,上好的黄牛肉加上辣椒、花椒等调味料腌制,最后烧制成牛肉干巴,香辣的牛肉在口中嚼劲十足。每一种美味,都是带着十足的个性和野性,让你的味蕾难以忘怀。
五、佤邦特产?
佤邦勐波有香蕉、红酸枝家具、茶树特产。香蕉是佤邦的特产,价格非常便宜,折合人民币0.9元一斤。缅甸佤邦勐波特产——红酸枝家具,复古味很浓,古典中略显高贵,红颜色也很喜庆,质量也很结实。山区的物产资源十分丰富,茶树是这里的特产资源之一。
六、佤邦多大?
佤邦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佤邦下辖勐冒县、温高县、勐波县、勐元县、邦康特区、南邓特区,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地区。北部地区位于缅甸东北区,面积1.6万平方千米,多为高寒山地;南部地区与泰国接壤,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多为热带雨林地区。
七、佤邦货币?
缅甸佤邦特区人民币是通用的。 这个地方不属于中国,却说中文,使用人民币作为通用货币。 在缅甸的佤邦中,居住这约莫50万的佤族人,他们可以说是中国的海外华人,同时因为这里的中国元素实在太浓了,国外人士戏称这里为小中国,被称之为小中国的佤邦其实曾经是属于中国的领土,只是后来经过一些国际纷争。
八、佤邦制度?
佤邦基本继承与延续了缅甸共产党时期的党政制度,建立了党组织、特区政协,制定一系列党政路线、方针、政策,成立了佤邦政府。
政府
缅甸掸邦第二特区政府(佤邦政府)
1995年5月11日,缅甸掸邦第二特区政府(佤邦政府)成立。佤邦拥有邦徽,为公明山在金色麦穗的环绕下伴着一颗光芒四射的红色五角星。
缅甸掸邦第二特区政府下辖勐冒县、勐能县、勐波县和南邓特区、邦康特区以及171军区南部行政事务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负责人有:勐冒县县长肖赛保,书记鲁兴邦;勐波县县长李岩书,书记田永新;邦康特区区长尚勐,邦康特区党委书记毕地;南邓特区党委书记鲁兴甲。
九、佤邦华人?
根据佤邦地方政府在早一些时候公布的相关信息来看,在佤邦人口构成当中约超过七成为佤族,同时也有着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与之混居。
佤邦当中的主要民族佤族与我国国内的佤族同出一族,二者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同时在文化上来说,佤邦与国内基本保持一致,虽然其主要民族为佤族,但是教育教学却基本上是以汉语以及佤族语言教学为主。
因此许多佤邦人都将自己视为中国人,可以说这一地区虽然实际上属于缅甸管辖,但是却与中国国内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十、佤邦位置?
佤邦东北面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耿马县、沧源县,思茅地区的澜沧县、西盟县、孟连县、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接壤。北面与缅甸第一特区(果敢)相连。南面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相邻。西面至缅甸第二条大江—萨尔温江(怒江),与滚弄、当阳等城镇隔江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