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讣告 > 正文

古代皇帝本名?

2024-07-04 02:09:2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古代皇帝本名?

奴隶社会时期:

1、炎黄:公元前2697年-约前2599年涿鹿 神农炎帝 轩辕黄帝(炎黄齐名)

2、尧唐:约前2357年-约前2262年平阳 唐帝尧

3、舜虞:约前2262年-约前2029年蒲阪 虞帝舜

4、夏朝:约前2029年-约前1981年 约前1933年-约前1559年斟鄩阳城 夏王禹 夏王启 夏王少康

5、有穷:约前1981年-约前1973年鉏 有穷王夷羿

6、寒朝:约前1973年-约前1933年寒水 寒王寒浞

7、商(殷)朝:约前1559年-约前1046年约前1559年-约前1300年(商)

8、周朝:约前1046年-前256年

(1)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镐京 西周文王姬昌 西周武王姬发

(2)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 东周平王姬宜臼

①——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②——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封建社会时期:

9、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阳 秦始皇嬴政

10、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 西楚霸王项羽

11、汉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汉)

12、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长安 西汉高祖刘邦

13、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长安 新太祖王莽

14、玄汉:公元23年-公元25年长安 玄汉更始帝刘玄

15、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

16、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1)曹魏:220年-265年洛阳 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2)蜀汉:221年-263年成都 蜀汉昭烈帝刘备

(3)孙吴:222年-280年建业 吴大帝孙权

17、晋朝:265年-420年

(1)西晋:265年-316年洛阳 西晋武帝司马炎

(2)东晋:317年-420年建康 东晋元帝司马睿

18、十六国:304年-420年

19、十六国末期:420年-439年

20、南北朝:386年-589年

(1)南朝:420年-589年

①刘宋:420年-479年建康 刘宋武帝刘裕

②南齐:479年-502年建康 南齐高帝萧道成

③南梁:502年-557年建康 梁武帝萧衍

④南陈:557年-589年建康 陈武帝陈霸先

(2)北朝:386年-589年

①北魏中后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阳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孝

二、古代皇帝排名?

1秦始皇(赢政)第一个皇帝,2汉高祖(刘邦)3汉惠帝(刘盈),4汉文帝(刘恒)

三、古代皇帝列表?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以下凡加*号的,为追谥;凡带()号的,后废除)。

1、秦朝:秦始皇帝嬴政、二世皇帝嬴胡亥、秦王嬴子婴

2、西汉:太祖/高皇帝(世称汉高祖)刘邦、孝惠皇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孝景皇帝刘启、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孝昭皇帝刘弗陵、汉废帝/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高宗)/孝元皇帝刘奭、(统宗)/孝成皇帝刘骜、孝哀皇帝刘欣、(元宗)/孝平皇帝刘衎、孺子婴刘婴

3、新朝:新皇帝王莽

4、玄汉:更始帝刘玄

5、赤眉汉:建世帝刘盆子

6、赵汉:汉嗣帝王郎

7、成家:成家公孙述

8、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显宗/孝明皇帝刘庄、肃宗/孝章皇帝刘炟、(穆宗)/孝和皇帝刘肇、孝殇皇帝刘隆、(恭宗)/孝安皇帝刘祜、前少帝北乡侯刘懿、(敬宗)/孝顺皇帝刘保、孝冲皇帝刘炳、孝质皇帝刘缵、(威宗)/孝桓皇帝刘志、孝灵皇帝刘宏、后少帝/弘农怀王刘辩、孝献(孝愍)皇帝刘协

9、三国魏:*高皇帝曹腾、*太皇帝曹嵩、*太祖武皇帝曹操、高祖/文皇帝曹丕(资治通鉴记载为世祖)、烈祖/明皇帝曹睿、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元皇帝/陈留王曹奂

10、三国蜀:烈祖/昭烈皇帝/先主刘备、仁宗/孝怀皇帝/后主刘禅

11、三国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太祖/大皇帝孙权、废皇帝/会稽王孙亮、太宗景皇帝孙休、末帝/乌程侯孙晧

12、西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懿、*世宗/景皇帝司马师、*太祖/文皇帝司马昭、世祖/武皇帝司马炎、孝惠皇帝司马衷、赵王司马伦(篡位)、孝怀皇帝司马炽、孝愍皇帝司马邺

13、东晋:中宗/元皇帝司马睿、肃宗/明皇帝司马绍、显宗/成皇帝司马衍、康皇帝司马岳、孝宗/穆皇帝司马聃、哀皇帝司马丕、废帝/海西公司马奕、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烈宗/孝武皇帝司马曜、安皇帝司马德宗、恭皇帝司马德文

14、前凉:恒王张重华、哀王张曜灵、威王张祚、冲王张玄靓、悼王张天锡

15、后凉:太祖/懿武帝吕光、隐王吕绍、灵帝吕纂、末主吕隆

16、南凉:烈祖/武王 秃发乌孤、康王 秃发利鹿孤、景王 秃发傉檀

17、西凉:太祖/武昭王李暠

18、北凉:文王段业、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哀王沮渠牧犍

19、前赵:高祖/光文帝刘渊、废帝刘和、烈宗/昭武帝刘聪、隐帝刘璨、襄宗刘曜

20、后赵:高祖/明帝石勒、太祖/武帝石弘、正帝石虎、成帝石世、仁武帝石遵、兴武帝石鉴、末帝石袛

21、前秦:高祖景明帝苻健、越厉王苻生、世祖/宣昭帝苻坚、哀平帝苻丕、太宗/高帝苻登、越厉王苻生

22、后秦:太祖/武昭皇帝姚苌、高祖/文桓皇帝姚兴、末主姚泓

23、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归、太祖/文昭王乞伏炽磐、厉武王乞伏暮末

24、前燕:高祖/武宣帝慕容皝、烈祖/景昭帝慕容隽、隐宗/幽帝慕容暐

25、后燕: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烈宗/惠愍皇帝慕容宝、开封公慕容详、赵王慕容麟、中宗/昭武皇帝慕容盛、高宗/昭文皇帝慕容熙、景宗/惠懿皇帝慕容云

26、南燕:世宗/献武帝慕容德、太祖/穆帝慕容纳、文帝慕容超

27、北燕:太祖/文成皇帝冯跋、昭成皇帝冯弘

28、成汉:太宗/武帝李雄、哀帝李班、幽公李期、昭文帝李寿、归义侯李势

28、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少帝刘义符、太祖/文皇帝刘义隆、废帝刘劭(史称“元凶”)、世祖/孝武皇帝刘骏、前废帝刘子业、太宗/明皇帝刘彧、后废帝刘昱、顺皇帝刘准

29、南朝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世祖/武皇帝萧赜、前废帝/郁林王萧昭业、后废帝/海陵恭王萧昭文、高宗/明皇帝萧鸾、炀皇帝东昏侯萧宝卷、和皇帝萧宝融

30、南朝梁:高祖/武皇帝萧衍、临贺王萧正德、太宗/简文皇帝萧纲、豫章王萧栋武陵王萧纪、世祖/孝元皇帝萧绎、闵皇帝/贞阳侯萧渊明、敬皇帝萧方智、废帝萧庄

31、西梁:中宗宣皇帝萧詧、世宗孝明皇帝萧岿、惠宗孝靖皇帝萧琮、萧铣

32、南朝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世祖/文皇帝陈蒨、废帝陈伯宗、高宗/孝宣皇帝陈顼、长城炀公/后主陈叔宝

33、北朝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南安隐王拓跋余、高宗拓跋濬、显祖/献文皇帝拓跋弘、高祖/孝文皇帝元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肃宗元诩、殇皇帝元姑娘、幼主元钊、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废帝元晔、烈宗元恭、安定王元朗、显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修

34、北朝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

35、北朝西魏:文皇帝元宝炬、废帝元钦、恭皇帝元廓(拓跋廓)

36、北朝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世宗/文襄皇帝高澄、显祖/文宣皇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皇帝高演、世祖/武成皇帝高湛、后主高纬、安德王高延宗、幼主高恒

37、北朝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孝闵皇帝宇文觉、世宗/明皇帝宇文毓、高祖/武皇帝宇文邕、宣皇帝宇文赟、静皇帝宇文阐

38、隋朝:高祖/文皇帝杨坚、世祖/明皇帝/炀皇帝杨广、恭皇帝杨侑、皇泰帝杨侗、秦王杨浩

39、唐朝: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则天顺圣皇后/则天大圣皇帝武曌/武则天(武周代唐)、中宗李显、殇皇帝李重茂、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晔、景宗李柷

40、五代后梁: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朱全忠、朱晃)、废帝/郢王朱友圭、末帝朱友贞(朱友瑱、朱瑱、朱友锽)

41、五代后唐:*太祖 武皇帝李克用、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亶(李嗣源)、闵皇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本名王从珂)

42、五代后晋: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出皇帝/少帝石重贵

43、五代后汉: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暠(刘知远)、隐皇帝刘承佑

44、五代后周: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柴荣、恭皇帝柴宗训

45、辽朝: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亿(耶律阿保机)、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耶律阮、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耶律璟、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耶律贤、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耶律隆绪、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耶律宗真、道宗 仁圣大孝文皇帝耶律洪基、恭宗 恭怀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46、北辽:宣宗 孝康皇帝耶律淳、德妃(萧普贤女,为皇太后,称制;期间遥奉耶律定为帝)、神宗(梁王)耶律雅里、英宗耶律术烈

47、西辽:德宗耶律大石、感天皇后萧塔不烟、仁宗耶律夷列、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末帝耶律直鲁古、恭帝屈出律

48、北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赵匡义、赵光义)、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

49、南宋:高宗皇帝赵构、*简宗皇帝赵旉、孝宗皇帝赵昚、光宗皇帝赵惇、宁宗皇帝赵扩、理宗皇帝赵昀、度宗皇帝赵禥、恭宗皇帝赵显、端宗皇帝赵昰、怀宗皇帝赵昺

50、西夏:*太祖 神武皇帝李继迁、*太宗 光圣皇帝李德明、景宗 武烈皇帝李元昊、毅宗 昭英皇帝李谅祚、惠宗 康靖皇帝李秉常、崇宗 圣文皇帝李乾顺、仁宗 圣德皇帝李仁孝、桓宗 昭简皇帝李纯佑、襄宗 敬穆皇帝李安全神宗 英文皇帝李遵顼、献宗 李德旺、末帝 李睍

51、金朝:太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太宗完颜晟、熙宗完颜亶、废帝/海陵炀王完颜亮、世宗完颜雍、章完颜璟、卫绍王完颜允济、宣宗完颜珣、哀宗完颜守绪、昭宗完颜承麟

52、元朝:烈祖也速该、*太祖成吉思汗、*睿宗监国拖雷、*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耳、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晋宗也孙铁木儿、兴宗阿刺吉八、文宗图帖睦尔、明宗和世琜、宁宗懿璘质班、惠宗妥懽帖睦尔、昭宗爱猷识理答腊

53、明朝:太祖朱元璋、惠宗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载垕、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

54、南明:安宗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朱由崧、绍宗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朱聿键、文宗 贞天应道昭崇德毅宁文宏武达仁闵孝节皇帝朱聿鐭、昭宗 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朱由榔

55、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圣祖玄烨、世宗胤禛、高宗弘历、仁宗颙琰、宣宗旻宁、文宗奕詝、穆宗载淳、德宗载湉、废帝溥仪。

四、古代皇帝打儿子吗?

正史明载的很少,但还真有,而且是皇帝亲自动手。这个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元宏

话说孝文帝的私生活,可谓惨不忍睹,不仅有个既善妒又善送绿帽的老婆(孝文幽皇后),还有个不太孝顺的长子,就是他的第一任皇太子元恂。

众所周知,孝文帝力主北魏全面汉化,并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到洛阳。但元恂可能因为身材肥胖,受不了河南的酷热天气,一心想回平城。于是公元496年,他趁着孝文帝巡嵩山的机会,杀害了看护他的中庶子高道悦,尝试出逃。虽然这哥们儿还没出城就被拦下来了,还是让在外的孝文帝吓了一大跳。

魏书 卷22: 恂不好书学,体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热,意每追乐北方。中庶子高道悦数苦言致谏,恂甚衔之。高祖幸嵩岳,恂留守金墉,于西掖门内与左右谋,欲召牧马轻骑奔代,手刃道悦于禁中。领军元俨勒门防遏,夜得宁静。厥明,尚书陆琇驰启高祖于南,高祖闻之骇惋,外寝其事,仍至汴口而还。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孝文帝回洛阳后狠狠惩罚了元恂,其中开胃菜就是带着弟弟咸阳王元禧一起揍儿子,轮流打了他一百多板子。

魏书 卷22: 引恂数罪,与咸阳王禧等亲杖恂,又令禧等更代,百馀下,扶曳出外,不起者月馀。

从元恂一个多月起不了床来看,爸爸和叔叔下手还是挺重的。不过更严厉的还在后头呢,很快孝文帝就下旨废掉了元恂的太子,贬为庶人。

魏书 卷22: 今恂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天下未有无父国,何其包藏,心与身俱。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脱待我无后,恐有永嘉之乱。”乃废为庶人,置之河阳,以兵守之,服食所供,粗免饥寒而已。

第二年更是听信大臣的告密,直接赐死了儿子。

魏书 卷22: 中尉李彪承间密表,告恂复与左右谋逆。高祖在长安,使中书侍郎邢峦与咸阳王禧,奉诏赍椒酒诣河阳,赐恂死,时年十五。

但根据魏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元恂是被诬陷冤死的,因为当时他并未尝试谋逆,反而确有悔过之心。

魏书 卷22: 恂在困踬,颇知咎悔,恒读佛经,礼拜归心于善。资治通鉴 卷141: 魏太子恂既废,颇自悔过。

只能说,冲动是魔鬼啊

PS: 评论区有朋友提到道光踹死儿子的例子,这个是坊间传闻,不足采信的。

但提到后金的事情,倒让我想起前金还真有皇帝爸爸亲手杀死过儿子,即金熙宗杀子。

金史 卷80: 道济,皇统三年,命为中京留守,以直学士阿懒为都提点,张玄素为同提点,左右辅导之。俄封魏王,封其母为贤妃。初居外,至是养之宫中。未几,熙宗怒杀之。金史 卷4:(皇统三年)八月癸未,杀魏王道济。

这事儿最可怕的地方在于,熙宗一共就两个儿子,其中长子完颜济安生于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二月,且已于同年十二月去世。

金史 卷80: (皇统二年)十二月,济安病剧,上与皇后幸佛寺焚香,流涕哀祷,曲赦五百里内罪囚。是夜,薨。谥英悼太子,葬兴陵之侧,上送至乌只黑水而还。

这说明:1)魏王道济被杀时是熙宗唯一在世的儿子。

2)道济死时周岁最多一岁半。

至于金熙宗怎么自杀其子,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但盲猜的话,和他酗酒成性有关。

金史 卷4: 上自去年荒为酒,与近臣饮,或继以夜。宰相入谏,辄饮以酒,曰:“知卿等意,今既饮矣,明日当戒。”因复饮。金史 卷4: (皇统七年)四月戊午,宴便殿。上醉酒,杀户部尚书宗礼。金史 卷4: 末年酗酒妄杀,人怀危惧。金史 卷63: 熙宗内不能平,因无聊,纵酒酗怒,手刃杀人。金史 卷69: 皇统七年四月戊午,左副点检蒲察阿虎特子尚主,进礼物,赐宴便殿。熙宗被酒,酌酒赐元,元不能饮,上怒,仗剑逼之,元逃去。命左丞宗宪召元,宗宪与元俱去,上益怒,是时户部尚书宗礼在侧,使之跪,手杀之。

珍爱生命 拒绝酒精啊。。。

五、古代皇帝新年祝词?

在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就写下了“春韶介祉,开笔大吉”,以及“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吉”两笺,表达了雍正对新年政治和民生等方面的美好祝愿。

六、描写古代皇帝样貌?

明黄色的长袍上绣着沧海龙腾的图案,袍角那汹涌的金色波涛下,衣袖被风带着高高飘起,飞扬的长眉微挑,黑如墨玉般的瞳仁闪烁着和煦的光彩,俊美的脸庞辉映着晨曦,带着天神般的威仪和与身俱来的高贵,整个人发出一种威震天下的王者之气,邪恶而俊美的脸上此时噙着一抹放荡不羁的微笑。

七、古代皇帝几岁结婚?

中国宫中男子的结婚年龄一般不超过18岁,大多数是在13岁至17岁之间。

几乎所有的皇帝、小皇帝、太子在正式结婚之前都已临幸过女人,有着熟练的性经验,有的甚至已经生儿育女。

西晋的痴愚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在做太子的时候,13岁时结婚。

在司马衷结婚之前,他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派后宫才人谢玖前往东宫,以身教导太子,让太子知道男女房帏之事。

谢玖离开太子的东宫时,已经怀孕。

谢玖后来在别处宫室生下一个儿子。

几年以后,太子司马衷在父母宫中见到一个孩子,晋武帝告诉他,这是他的儿子,他大为奇怪。

同样,北魏文成帝拓跋浚17岁结婚,但他13岁时刚步入青春期便已临幸了宫女,14岁就做了父亲。

八、古代皇帝化妆吗?

从汉朝开始,化妆这件事就已经不再是女人的专利了。经过许久的讨论与尝试,古代男子通常都是用面脂和口脂。

先说说面脂,面脂一般都是由铅粉制造而成的。因为古代的观点是一白遮百丑,所以这种由铅粉做成的面脂就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据史书记载,在魏晋时期,有个叫何晏的人酷爱化妆,时时刻刻都把自己的化妆盒带着,和今天吃个饭都要补几遍妆的女人们不相上下。因此古代皇帝是化妆的!

九、古代皇帝庙号等级?

庙号始于商朝,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祭祀供奉时所用的名号。

在汉代只有少数有大功德的皇帝才会有庙号,隋唐之后每个皇帝才都有庙号。庙号一般为太祖、太宗、高宗、仁宗等等。庙号是皇帝本人死后,后人根据其一生之功过给予的一个评价。一般开国皇帝就是太祖,如宋太祖,仅次于太祖就是太宗,如唐太宗,如果是个宽厚仁慈的皇帝,可以称作仁宗等等。

十、古代皇帝祖宗称号?

一:谥号

汉文帝,魏武帝,隋炀帝。

这都是下一任皇帝以及大臣们对其一生作为的评价。

注:也有特殊的比如秦始皇比较任性自信的表示:儿子评价父亲,大臣评价皇帝,这太不合适了,以后我的谥号就叫“始”(皇帝),儿子叫二世,孙子三世........

二:庙号

唐太宗,宋太祖,宋高宗。

这些都是皇帝称呼自己祖宗的特定称谓,所以,不是叫祖,就是称宗,因为是放在太庙祭祀用的,所以叫庙号。

注:庙号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在秦汉以及之前,是有特大贡献,作为很大的皇帝才配有庙号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汉武帝,他死了之后竟然没有上庙号,直到汉宣帝继位以后,为了自己的正统性,要大力宣扬汉武帝功绩,才上了庙号:汉世宗。

三:年号

永乐,万历,崇祯,康熙,乾隆。

这个大家更熟悉。

这是由汉武帝首创的纪年方法,与我们现在的公元xxxx年一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注:明清以前,皇帝经常更换年号,就像现在人偶尔换个网名一样......年号包含了皇帝的美好期盼和愿望。到明朝两朝,除了明英宗因为两次登基用了两个年号,其他皇帝均是一个年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史书以及我们称呼汉文帝的时候不说汉太宗?称呼唐太宗的时候不说唐文帝?称呼乾隆的时候不说清高宗?

一:汉至隋

这个时期,尤其的西汉,开了一个好头,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也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年号,为了统一称谓,都叫谥号。

二:唐至宋

这个时期的皇帝都有庙号,毕竟南北朝大量皇帝都有庙号,唐朝皇帝觉得自己也得有吧?年号都有,但是经常更换,不容易记忆。那谥号为什么不叫了?因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这两个人为了自己起名字炫酷,把谥号玩坏了,都变得特别长......动辄几十个字,史官们看着这么长的谥号,叹息一声,选择了用庙号称谓皇帝......

三:明清时期

这个时期,皇帝都是一个年号,谥号太长没法叫,庙号虽然都有,但不如年号实在、简单,更容易纪年。所以这一时期,都叫年号。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