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吊唁 > 正文

办丧事的程序有哪些?

2023-04-05 19:59:46  来源:网络   热度:

办丧事的程序有哪些?

各地都不一样。汉族大致是: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 ,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生与死,是人生的大事,台湾社会深受宗教影响,尤其以道教跟佛教的影响最为深远,一般人大多相信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存在,多数国人又相信命运风水之说,认为亡故先人对後代子孙的荣枯大有影响,因此对於丧葬之礼,一向非常慎重,各种仪节也非常复杂,除了表达慎终追远之外,丧礼中的每一仪节,都代表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与尊敬。而在中国的节日中,有两个跟人死後有密切关系的节日,那就是清明祭祖,中元祭孤魂,透过这两个节日的祭祀习俗,可以更进一步的认识台湾人的生死观。另外,在台湾原住民社会中,死亡同样受到各族群的重视,也有许多繁复的习俗与禁忌,很多甚至是外人不易了解的,面对不同族群或不同宗教的丧葬文化,应该要以开放的胸襟,学习彼此尊重。

丧葬礼俗的缘由与意义

远古时代的人,穴居野处,对死者只以茅草覆盖身上,剖字渺痘囊埃嵩庖笆抟常市⒆踊嵴殴ぴ帷⑹厣ィ馐瞧渖ダ竦脑词肌V烈笊淌加媚驹幔岵庞霉祝霉揍崾加泄组纾缜靶脬迳磴逋罚诤梗圆际捶端ィ硪悦髌鳌⑹滴锇樵帷4酥种稚ヒ恰⑸シ⑸ブ萍由先寮业乃枷肫舴蚍⒄钩晌淮筇淄暾备吹纳ダ瘛H欢夜贤暾纳ピ崂袼祝醋造吨芾瘛V芪渫跏本陀小改局鳌梗ㄉ裰髋莆唬┑闹谱鳎局魑嫦壬窳榈囊栏街

远在殷商时代的人,已经相信人死後灵魂升天就会升格为神,所以祖先的灵魂能左右子孙的灾祸与幸福。更相信灵魂也和活人一样有食衣住行上的需求,所以才会有各种祭拜礼品及仪式的产生。

人有灵魂的存在及不灭的定律,因而人的身上是三魂七魄的结合,去逝时魄会随著身体回到土Y,而魂则离开肉体飘汤於另一个空间,并且会保护庇佑子孙,因此世人因此对於灵魂充满了好奇与敬畏。由於对死亡後的世界,无法了解与接触,所以世人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因为恐惧产生了许多趋吉避凶的禁忌行为,也因为这些禁忌而衍生出了一些丧葬礼俗。

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也。」养生送死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也是我国故有伦理道德的真谛。所以丧礼是报答父母养育恩情的具体表现,其目的在尽哀与报恩,让孝子贤孙能在各种仪式中抒发心中的哀痛,并藉以安顿死者的身心与魂魄,也是教化世人尽孝表现在外的一种礼仪。

办理死亡手续:当亲人去世后,死者家属或单位必须开取的死亡证明:正常死亡的,由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医学死亡证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区、县以上公安、司法部门出具死亡证明。

注销户口:死者家属持死亡证明书到驻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联系火化:1)打电话或派人前往殡仪馆或殡葬服务站联系火化,登记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遗体所在地、死者户口所在地;2)登记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等;3)预定服务项目,服务时间。

接运遗体:按预定时间,家属持死亡证明在指定地点等候灵车接运遗体。

遗体火化:1)遗体运送到殡仪馆;2)遗体整容;3)遗体告别;4)遗体火化,选购骨灰盒、领取火化证明;5)领取骨灰。

骨灰安放:按选定方式安放骨灰,并领取骨灰存放证。此后,家属持此证明来公墓祭扫。

首先通知亲友,准备置办酒席相当于追悼会,入棺烧香奏哀乐,最后出殡埋葬立碑,还要烧些纸钱之类的。不同地区风俗不同

拜.哭.惋惜.叹息.可惜

客家风俗的丧葬礼俗

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

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

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

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

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

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

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成叫。

是为“送终”。

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

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

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

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

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

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

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

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

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孝顺。

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

一般只做“五七”。

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

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

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检金”,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永久、真正的坟墓。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别的丧葬礼俗,如比较注重请僧道打醮念经,超度亡魂等。

客 家 风 情

⒈补锅头

客家人节俭,锅破了,补补再用,于是就有了“补锅头”的行业。

补锅人很辛苦,风风雨雨,走村串户,起炉火,推风箱,满面汗水,锅底煤灰一抹黑,好在大家都热情,倒茶水、送米菜,连小仔子(小孩)都搬椅搬凳,补锅师傅也“会出门”千恩万谢,伯姆长、大嫂短,嘴巴甜,手艺更好,补的锅平又滑,炒起菜来唔(不)挡铲(锅铲)。

⒉放车筒

围龙老屋门口有一个水塘,细仔子(孩子)们常往水塘“放车筒”,截一段麻竹来,捅穿竹节,唯留一底,往里放些蚯蚓,然后沉进塘底用石头压住,几天后再捞起来往簸箕里哗啦啦一倒,哇,什么滑哥(塘虱)、虾公老蟹、黄鳝鲫鱼等活蹦乱跳,十分喜人。

⒊砻谷

要将谷子变成米,就要去砻谷。

砻是客家一种传统的粮食脱壳工具,由竹丝编形、内填红土夯实,上面旋转的为盘,固定的为座,交接处多有竹齿,用以碎谷脱壳,使用时以长木勾推转可省力,速度宜快勿慢,可使谷壳分离匀称、米粒不碎,故有快砻之说。

⒋放米

要使谷糠与米粒分离出来,就要放米,“放米”的工具叫风车,纯木质结构,利用手摇风力原理去除尘土和谷糠的粮食净化工具,风车的前斗出精谷(或米)、二斗出瘪谷(或糠)、尾口出尘土杂碎之物,分类有序。

⒌磨豆腐

客家人逢年过节都要蒸{磨豆腐,这些都离不开石磨,石磨是用麻石刻置而成的粮食碾磨工具,外形原理与砻相似,主要用于磨浆,著名的客家豆腐和发{、味窖{就是这样磨出来的。

与砻一样,使用时配用木勾可省力,而速度则宜慢勿快,磨出的豆浆或米浆才细嫩滑腻。

⒍踏{

碓是客家传统的一种舂米工具,木质结架,末端有一石臼,装盛粮食,碓头包铁,另一端是踏板,上有扶架,使用时可扶手,配合脚用力踩踏,就这样利用杠杆原理舂米成粉,客家人过年必备的甜{(年糕)就是这样打置出来的。

⒎对歌

以前客家人主要的娱乐生活就是唱山歌,客家山歌用有几种基本因定的内典调腔版,但内容极丰富,有叙事或对话式,更多的是情歌对唱,当然也有俏皮逗乐,男女刁搔的歌,任由发挥,即兴而创,因此,客家山歌一般都是在山间劳作时,为放松情绪、排除疲劳时才唱的,故称山歌。

在莽莽的大山中,常常是不见人影,但闻歌声,男腔女调,尽情放歌,山风飘送,山高水远,无边无际,十分引人。

⒏捡等路

客家人走亲访友、特别妇女回娘家,都会准备些礼物,一般都自产的瓜果或自制米{、发糕、鸡蛋之类的东西,方言称“等路”,谁家有人客来,左邻右舍,特别是孩子,都会跑过捡“等路”,那热闹的场面洋溢着暖暖的情意。

⒐上学堂

上学路上,山雨袭来,阿哥连忙扯下蕉叶,小弟拿书包挡雨,二妹没忘带斗笠,她却用来护书包。

⒑三叔婆

三叔婆是个有菩萨心肠的人,每当“唱歌人”(要饭的人)来到门前,她自己再辛苦,那怕只有一条蕃薯,都要送给人家吃。

⒒讨饶

客家人有个习惯,两家小孩“搞上持”(打架),伤人的一方家长就会主动煮上一两只鸡蛋,带上自家小孩到对方家去认错“讨饶”(请求原谅)并保证以后改正。

⒓慈母点灯

“瘦地种松柏,家贫子读书”,客家人历来尚读,认为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就是再穷再苦,都要缴(供)女子读书,父母心意,如灯盏之辉,尽管微暗、也要照亮孩子的前程。

⒔土地・母亲

“娶妻当娶客家女”质朴善良,勤劳俭节的客家妇女,具有泥土一般柔韧的性格和温暖的母性,象土地一样孕育万千生命的逢勃。

千百年来,她们辛勤的耕耘着每一寸希望,为客家族群和客家文化的兴起发展真正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

⒕戽水

客家人也敬神,还奉起了“田头伯公”(客家崇信伯公神灵),但天不下雨,求也没用,河水也不会自己上岸,她们最相信的还是自己的双手。

⒖月光光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月光光、照四方,船来等、轿来扛……”千百年来,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客家童谣,在皓白的月光下传唱,歌声像故乡流淌的溪水,浸润了多少童年的心。

⒗讲古

阿公的“讲古”里,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讲祖上迁徙的传说,祠堂前竖立的功名,也讲才子宋湘、李文古和三斤狗的故事,更讲劝人向上,为人处事的道理。

(17)端猪红

客家人有很多习俗都能体现“和亲睦邻”的观念,端猪红便是一例。

不管谁家杀猪(是件大好事),主家都会把一碗碗香喷喷的猪红分送给同屋的左邻右舍,然后请各家的长者前来吃顿饭,于是大家都能分享到哪种快乐,十分惬意。

(18)仙人{

仙人{是梅属客家地区的一种传统的消暑食品,由一种叫仙人草的植物熬制而成,黑色稠状,味甘和平滑,加上蜂蜜,甜润可口,清热消暑,是盛夏里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19)书声

儿子朗朗的书声,最能消除阿爸一天的劳顿。

(20)老井

老家那口古老的八角井,那里的井水还是那么清那么甜吗?

(21)照砂虫

点燃干艾草薰烤脚底,是客家山村的人们治疗脚气、杀灭砂虫的好方法。

(22)细猪上兜

客家人勤劳,田地管好,还要“养头艳牲”(饲养家禽家畜),而养猪埃钢恚┰蚋ㄈ诵难

一窝小猪仔出来,好不容易,小心照看,只有到了第二十天小猪可断奶食料的时候,心里才踏实一些,这天称上兜(兜是一种专为此设计的盛料槽具)日,小猪上兜后,大多可茁壮成长,当然令人高兴。

(23)家和万事兴

对“家”的理解,客家人就有特别深的感受,千百年来的漂泊流离和披荆斩棘,不就为了有个温暖的家吗?阿公说只要一家人和和美美,那怕住茅寮,食蕃薯都象住高楼大厦,吃山珍海味一样,什么事都能办成。

(24)搭脚头,讲细事

闲暇之余或路遇小憩,“搭脚头”(干活时偷闲聊天,脚头即锄头)是女人们的最爱,讲讲油盐柴米,老公家娘和孩子的家事,也说道东家长,西家短的闲事,还有“上村打老鼠,下村打考虑”的“飞事”,更有女人之间才能讲的“细事”,无论那一类,都是生活的乐事。

(25)山外

山的外面还是山吗,传说的州城在哪边,这是山里孩子经常聊的话题。

(26)燕子入屋家有福

老古言语道:“燕子入屋家有福,捅燕窝、伤燕子会遭衰运”不管这话是否迷信,反正历来都很管用。

可见生态保护是客家人古来有之的观念。

(27)偿酒

闻名瑕的客家娘酒,其制作工艺也很特别,其中最后一道叫“炽酒”,将娘酒原瓮置于露天空地上,在其周围点燃谷糠、锯末等燃料,用这种文火烤炽的酒既可去除湿气,又可使娘酒更加香醇,酒炽好后,主家都要当场开瓮打酒,请左邻右舍,尤其特别是有经验的长者过来“偿酒”,希望在大家的品评中学到更多。

(28)羞羞羞

细哥仔们常常“打蛇哥”(小便)比尿高,细妹子们看见了,都掩面而逃,也有“烈历”的细妹括着小脸唱起那支歌谣,“羞羞羞,没面见阿舅,阿舅翻也转(转身),打汝一巴掌。”

(29)乳点眼

客家人有不少土方很有趣,比如被谷子或沙尘弄伤了眼,就翻着眼皮,请“带细子”(哺乳期)的妇人家挤点乳汁润一下,很快就好了。

(30)赴墟

听说猪价好,扛条猪子上墟卖。

(31)客家围龙屋

被誉为中国五大古民居建筑之一的客家围龙屋,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粤东客家地区的人文地标。

也因为养育了无数的客家儿女,承载着无比深厚的乡梓情意,而成为无数客家人心中永远温暖的精神家园。

二战时期,部分客家人迁徙到了广东,在西丽的珠光村,有着客家人在那里生活着。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