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死者家属礼物数量有什么讲究?
一、看望死者家属礼物数量有什么讲究?
普通丧事各方送礼大致不外花圈、花篮、挽联、挽幛、奠仪(礼金) 等五种,应置备礼簿及谢帖,一方面登记收礼项目及数量,一方面写谢帖 交送礼者作为证明之用。礼簿记载必须清楚,可作为将来回报的参考。在 签名处这一边通常是招呼来吊唁者签名,并随手送上一朵纸花供佩戴用。
二、看望死者家属礼物数量有什么讲究?
普通丧事各方送礼大致不外花圈、花篮、挽联、挽幛、奠仪(礼金) 等五种,应置备礼簿及谢帖,一方面登记收礼项目及数量,一方面写谢帖 交送礼者作为证明之用。礼簿记载必须清楚,可作为将来回报的参考。在 签名处这一边通常是招呼来吊唁者签名,并随手送上一朵纸花供佩戴用。
三、叔叔去世无儿无女侄女可以送花篮吗
完全可以
送白色万寿菊
丧事可以送花篮,花篮的花一般选白色,黄色,如白菊花、白玫瑰、白太阳花、白康乃馨、黄菊花等,以示吊唁。
送去世的人送什么花呢?
有菊花、弗朗花(太阳花)、白色的百合或者白色的玫瑰花,但是颜色基本是黄色或白色为主。
可以是花圈的形式、花篮的形式,也可以是花束的形式。
花圈和花篮,一般是摆放立体,大气一些,两侧分别写上挽联
沉痛哀悼**千古
***敬挽
仪式感很强
花束一般是放到灵柩旁边,是一种陪伴,它以简单低调的形式展现。
四、人去世花篮有送玫瑰花的吗
有,但是分颜色,最好是白玫瑰
一般而言,素淡的鲜花比较适宜,像是菊花,或是百合、玫瑰等都可以。
1、菊花
秀雅的菊花,是丧葬花篮的常用花材,有悼念的寓意,也表示哀伤、悲痛,因此绝大部分人会送菊花丧葬花篮。关于菊花的种类:普通菊花、乒乓菊,都比较推荐。
菊花的颜色,可选白色,也可选黄色,这两种菊花作为丧葬花篮的花材,是主流。
较推荐的丧葬花篮款式:白菊+黄菊
菊花花期较长,容易保存,寓意“圆满、终结”,白菊纯净,黄菊高雅,两者配搭的丧葬花篮,代表的意思是:悼念逝者,愿早日安息。
2、百合、玫瑰、绣球
百合花优雅,玫瑰象征“爱”,绣球表示祭奠及敬重,这三者都适合作为丧葬花篮的花材。
追悼逝者时,白色寓意悼念,所以白色的百合、白玫瑰以及白绣球更适合制作丧事花圈,其他颜色不太建议选用。
较推荐的丧葬花篮款式:
菊花+白百合:白百合表示死者有令人敬佩的品格,德行出众,搭配菊花做成的丧葬花篮,用来追悼亡故之人,表达的意思是:追思逝者的生平,钦佩ta清正廉洁,品格高洁。
菊花+白玫瑰:洁白的玫瑰花,花语是“尊敬”,也表示惋惜之情,也常搭配菊花,悼念逝者的离世。
菊花+白绣球:这种搭配可表示对逝者的离去的悲伤,赞颂逝者此生美满,希望ta早日安息。
五、丧事花圈称呼怎么写?
常用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悼念XXX
左联:YYY敬挽
右联:沉痛悼念XXX
左联:YYY敬挽
右联:沉痛悼念XXX千古
左联:YYY敬挽
右联:XXX一路走好
左联:YYY敬挽
右联:沉痛悼念XXX同志千古(党员称同志)
左联:YYY敬挽
基督教徒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XXX安息主怀
左联:YYY敬挽
右联:XXX安息主怀
左联:YYY携全家敬挽
直系隔代长辈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奶奶我们永远爱您
左联:全体孙辈携重孙叩拜
右联:爷爷我们永远怀念您
左联:长孙YYY携重孙叩拜
公墓烈士陵园纪念碑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左联:YYY敬献
右联:革命先烈名垂青史
左联:YYY敬献
单位送员工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单位送男员工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悼念XXX千古
左联:YYY敬挽
单位送女员工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悼念XXX音容宛在
左联:YYY敬挽
儿女给父亲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哀悼严父XXX大人逝世
左联:不孝儿YYY跪拜
儿女给母亲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哀悼慈母XXX孺人逝世
左联:女人YYY女婿ZZZ携全家跪拜
学生给老师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哀悼XXX老师千古
左联:Y届Y班全体敬挽
普通祭奠花圈花篮挽联右边一般用:沉痛悼念XXX千古、哀悼XXX千古、XXX安息、XXX仙逝等。
对社会有功绩的人祭奠花圈花篮右边一般用:追悼XXX千古、永垂不朽一词。
一:父族称呼:
(1)祖父之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
(2)父之胞兄弟:称伯叔大人,自称脉侄。
(3)父胞兄弟之妻:称伯叔母,自称脉侄。
(4)兄嫂:称尊嫂,自称夫弟。回称,贤叔,自称愚嫂。
(5)侄妇:称贤侄媳,自称愚叔。伯父,回称伯叔翁。
(6)弟妇:称贤弟妇,自称夫兄,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6) 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孙。
(7)祖母之亲伯叔:称外曾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又侄。
(8)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自称愚甥孙。
(9)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自称愚姨侄孙。
(10)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自称表侄。
(11)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自称表内侄。
(12)祖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姻兄,自称愚姨表姻弟。
二:母族称呼:
(1)母之父:称外祖父大人,自称愚外孙。
(2)母之内伯叔:称外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侄孙。
(3)母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自称愚姻内侄孙。
(4)母之亲姊妹夫:称姨丈大人,自称愚姨甥。
(5)母之脉侄女之夫:称表姊夫,自称姻弟。
(6)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自称姨表姻弟。
(7)母胞兄弟:称舅父大人,自称愚外侄或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自称愚姻侄。
(9)母之母:称外祖母,自称愚外孙。
(10)母胞内伯叔母:称外伯叔祖母,自称愚外侄孙。
(11)母胞兄弟之妻:称勐母,自称愚甥或愚外侄。
(12)母服内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自称表夫兄弟。
(13)母胞姊妹:称姨母,自称姨甥或姨侄。
(14) 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自称愚兄弟。
三:妻族称呼:
(1)妻之曾祖:称岳曾祖大人,自称愚曾孙婿。
(2)妻之祖父:称岳祖父大人,自称愚孙婿。
(3)妻之父:称岳丈大人,自称婿。
(4)妻胞兄弟:称贤内兄弟,自称姊妹夫。
(5)妻之母舅:称内大人,自称愚甥婿。
(6)妻之表兄弟:称内表兄弟,自称愚表姊妹夫。
(7)妻之亲表侄:称贤表内侄,自称表姑夫。
(8)妻胞姊妹之夫:称襟兄弟,自称愚襟兄弟。
(9)妻姑母之子:称内表兄弟,自称表姊妹夫。
(10)妻胞兄弟之媳:称贤内侄媳侄,自称愚内姑夫。
(11)妻胞姊妹之子:称贤姨侄,自称黍子婿。
(12)妻母之母:称岳母大人,自称黍子婿。
(13)妻之族母:称岳庶母大人,自称愚甥婿。
(14)妻胞兄弟之妻:称姻嫂,自称姻侍生。
(15)妻之外祖母:称姻外祖母,自称愚外孙婿。
(16)妻胞姊妹:称贤姊妹,自称愚姨夫。
(17)妻胞姊妹之婿:称贤婿,自称黍姨丈。
(18)妻胞姊妹之女:称贤侄女,自称黍姨丈。
(19)妻胞兄弟之子:称贤内侄,自称愚夫母。
五:姻戚称呼:
(1)祖亲家:称老太翁先生,自称姻内侄。
(2)父之亲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3)亲家之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4)子之亲家:称姻台,自称愚弟。
(5)婿之伯叔:称姻兄台,自称姻愚弟。
(6)亲家:称姻翁×老大人,自称愚姻弟。
(7)亲家母:称姻母×老孺人,自称眷侍生。
六:各亲称呼:
(1)女之夫:称贤婿,自称黍岳丈或愚岳氏。
(2)侄女之夫:称贤侄婿,自称愚伯叔。
(3)女之子:称贤外孙,自称黍外祖(黍上祖母)。
(4)侄女之子:称贤外侄孙,自称内兄弟。
(5)姊妹之夫:称姊妹夫,自称内兄弟。
(6)姊妹之子:称贤外侄或贤外甥,自称愚舅氏。
(7)姊妹之翁姑:称姻太翁(母),自称姻晚。
(8)姑夫:称姑丈大人,自称愚内侄。
(9)姑母之子:称表兄弟。
(10)女之婿:称贤外孙婿,自称黍姻外祖。
(11)姊妹之婿:称贤甥婿,自称愚内舅。
(12)姑母:称×府姑母,自称脉侄。
七:师友称呼:
(1)业师:称老师,自称受业或学生(门生)。
(2)业师之妻:称师母,自称学生。
(3)业师之父:称太老师大人,自称门下晚生。
(4)业师之母:称师太母,自你门下晚生。
(5)业师之子媳:称世兄嫂,自称世愚弟世侍生。
(6)业师之女:称世姊妹,自称世侍生。
(7)子之业师:称老师,自称世侍生。
(8)学生:称贤友贤世侄,自称友生。
(9)学生之父:称仁兄,自称世愚弟。
(10)同乡:称仁兄,自称乡愚弟。
扩展资料:
(1)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2)花圈和祭幛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
(3)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很重要的地方。
一:父族称呼:
(1)祖父之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
(2)父之胞兄弟:称伯叔大人,自称脉侄。
(3)父胞兄弟之妻:称伯叔母,自称脉侄。
(4)兄嫂:称尊嫂,自称夫弟。回称,贤叔,自称愚嫂。
(5)侄妇:称贤侄媳,自称愚叔。伯父,回称伯叔翁。
(6)弟妇:称贤弟妇,自称夫兄,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6) 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孙。
(7)祖母之亲伯叔:称外曾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又侄。
(8)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自称愚甥孙。
(9)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自称愚姨侄孙。
(10)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自称表侄。
(11)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自称表内侄。
(12)祖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姻兄,自称愚姨表姻弟。
二:母族称呼:
(1)母之父:称外祖父大人,自称愚外孙。
(2)母之内伯叔:称外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侄孙。
(3)母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自称愚姻内侄孙。
(4)母之亲姊妹夫:称姨丈大人,自称愚姨甥。
(5)母之脉侄女之夫:称表姊夫,自称姻弟。
(6)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自称姨表姻弟。
(7)母胞兄弟:称舅父大人,自称愚外侄或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自称愚姻侄。
(9)母之母:称外祖母,自称愚外孙。
(10)母胞内伯叔母:称外伯叔祖母,自称愚外侄孙。
(11)母胞兄弟之妻:称勐母,自称愚甥或愚外侄。
(12)母服内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自称表夫兄弟。
(13)母胞姊妹:称姨母,自称姨甥或姨侄。
(14) 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自称愚兄弟。
三:妻族称呼:
(1)妻之曾祖:称岳曾祖大人,自称愚曾孙婿。
(2)妻之祖父:称岳祖父大人,自称愚孙婿。
(3)妻之父:称岳丈大人,自称婿。
(4)妻胞兄弟:称贤内兄弟,自称姊妹夫。
(5)妻之母舅:称内大人,自称愚甥婿。
(6)妻之表兄弟:称内表兄弟,自称愚表姊妹夫。
(7)妻之亲表侄:称贤表内侄,自称表姑夫。
(8)妻胞姊妹之夫:称襟兄弟,自称愚襟兄弟。
(9)妻姑母之子:称内表兄弟,自称表姊妹夫。
(10)妻胞兄弟之媳:称贤内侄媳侄,自称愚内姑夫。
(11)妻胞姊妹之子:称贤姨侄,自称黍子婿。
(12)妻母之母:称岳母大人,自称黍子婿。
(13)妻之族母:称岳庶母大人,自称愚甥婿。
(14)妻胞兄弟之妻:称姻嫂,自称姻侍生。
(15)妻之外祖母:称姻外祖母,自称愚外孙婿。
(16)妻胞姊妹:称贤姊妹,自称愚姨夫。
(17)妻胞姊妹之婿:称贤婿,自称黍姨丈。
(18)妻胞姊妹之女:称贤侄女,自称黍姨丈。
(19)妻胞兄弟之子:称贤内侄,自称愚夫母。
五:姻戚称呼:
(1)祖亲家:称老太翁先生,自称姻内侄。
(2)父之亲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3)亲家之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4)子之亲家:称姻台,自称愚弟。
(5)婿之伯叔:称姻兄台,自称姻愚弟。
(6)亲家:称姻翁×老大人,自称愚姻弟。
(7)亲家母:称姻母×老孺人,自称眷侍生。
六:各亲称呼:
(1)女之夫:称贤婿,自称黍岳丈或愚岳氏。
(2)侄女之夫:称贤侄婿,自称愚伯叔。
(3)女之子:称贤外孙,自称黍外祖(黍上祖母)。
(4)侄女之子:称贤外侄孙,自称内兄弟。
(5)姊妹之夫:称姊妹夫,自称内兄弟。
(6)姊妹之子:称贤外侄或贤外甥,自称愚舅氏。
(7)姊妹之翁姑:称姻太翁(母),自称姻晚。
(8)姑夫:称姑丈大人,自称愚内侄。
(9)姑母之子:称表兄弟。
(10)女之婿:称贤外孙婿,自称黍姻外祖。
(11)姊妹之婿:称贤甥婿,自称愚内舅。
(12)姑母:称×府姑母,自称脉侄。
七:师友称呼:
(1)业师:称老师,自称受业或学生(门生)。
(2)业师之妻:称师母,自称学生。
(3)业师之父:称太老师大人,自称门下晚生。
(4)业师之母:称师太母,自你门下晚生。
(5)业师之子媳:称世兄嫂,自称世愚弟世侍生。
(6)业师之女:称世姊妹,自称世侍生。
(7)子之业师:称老师,自称世侍生。
(8)学生:称贤友贤世侄,自称友生。
(9)学生之父:称仁兄,自称世愚弟。
(10)同乡:称仁兄,自称乡愚弟。
花圈挽联称呼:一:父族称呼:
(1)祖父之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
(2)父之胞兄弟:称伯叔大人,自称脉侄。
(3)父胞兄弟之妻:称伯叔母,自称脉侄。
(4)兄嫂:称尊嫂,自称夫弟。回称,贤叔,自称愚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