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不能参加亲人的葬礼,应该如何问候?
▲ 图 《海边的曼彻斯特》
如何安慰
失去亲人的朋友?
这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看到亲人朋友的悲痛,也想替他们承担,却不知道做什么?如何做?
这里提供一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要迟疑尽快联络
最最重要的,是尽快和遭此打击的人联系上。对丧亲者人来说,第一时间的接触,是他们得到支持的最重要因素。收到丧亲之痛的人会从他人那里得到力量和支撑,就像植物依
靠阳光而得以生存、茁壮。我们必须伸出援手,丧亲者才能够从我们身上得到力量。
如果距离不成问题,就应到场,倘无不妥,就立刻去探视丧亲者。当然,有时候两地相隔,这是办不到的,若是如此,那就打通电话或写封信去慰问,不要迟疑。
人跟人在一起得到力量
每次有亲人过世,来安慰的人总会让我们惊讶。他们总是我意想不到的人。起初,我会对某些近亲好友感到失望和不满,因为他们竟没有在我悲伤的时刻有所表示。后来我才知道,我的悲伤会让那些关系特殊的人手足无措,而真正来的人则比较适合帮忙。关系密切的朋友往往悲不自抑,内心犹豫,而未能到丧宅走动。他们帮不上什么忙,反倒是不由自主上门来吊唁的人,更能有力地为丧亲者打气。
因此,你必须听从内心的召唤,以确定是不是要去安慰人家。
英文字的“安慰”(comfort),是由两个拉丁字根“com”和“fortis”组成的,意思是“人跟人在一起得到力量”。
亲友过世时,丧亲者强烈地需要安慰,而最亲近的家人却往往无法当彼此的后盾,因为自己也悲不自胜。
有时候关系较为疏远的亲友――在这种场合不算核心要角的人――反而能付出援助、能量和气力,这常常是那些心力耗竭的至亲所拿不出来的。
例如,幼子罹难,为人父母的受到如此打击,要想彼此扶助,常常难乎其难,他们也许不但不相互扶持,反倒拖拽住对方,往下拉扯。
一位社会助人者将这种情形比拟为两根弯曲的棍子,弯曲的部分就是它最痛苦的部分,支撑不了任何人。
一位儿子去世的父亲说道,当他度过了还算不错的一天,快要重见天日了,太太却往往还在窒息的边缘苦苦挣扎。
狂暴的拉扯会把快要脱困的人拉下来,引起怨憎,依次又产生愤恨、歉疚和无数负面的情绪。
因此,我们先别以为对方家里人那么多,而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对于丧亲者来说,外来的协助是极为宝贵的,温柔地伸出援手吧。
▲ 图 《一一》
拥他/她入怀
再多的鲜花,再多的膳食和慰问卡,都无法取代你个人的同在。心中的温暖,一种特定的慰抚作用,只能在人与人的接触中产生。伸出手来温暖地触碰,被坚实的臂膀拥入怀中,一同落泪,都格外能够抚平悲伤。
我婆婆葬礼的那一天,一位侄儿带给我的肢体接触,让我明白这种身体带给心理的支撑的重要性。那是一个酷寒的十一月天,气温不到华氏十度(摄氏零下四十度)。定居在加州的丈夫和我,身上只有最单薄的衣物,我穿一件质料很轻的外套,我丈夫则是平常上班穿的西装。萧索的墓园里,冷风呼嚎着,大地冰封,我们下了车,脚下吱吱嘎嘎地响。
侄儿大卫为我们开车门,我们下车,他没有走开,反而把大衣拉开来,张开手臂将我们拉向他的身体。大卫块头很大,很轻易地把我们拥入怀中,用大衣阻挡寒风。我们并立着,一直到葬礼结束。
每次讲起这件事,我没有不为之哽咽、热泪盈眶的。最重要的并不是大卫的体温给了我们温暖,而是他那双臂膀带来的庇护,还有那份细心体贴感动了我们夫妻俩,让我们的哀痛好过了点。
当最需要的时候,不同辈分的人相互伸出援手,我很感激那些时刻和记忆。
化解这世上的不幸
卡尔・孟宁格(CarlMenninger)曾说,我们的生命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化解世界上的不幸。
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会提供这么做的机会。
有时很花力气,有时却轻而易举,有时是在葬礼时用大衣拥着自己的亲属!但是很多人却因怠惰、害怕或自私而裹足不前。
帮助一位遭受丧亲之痛的人,就是在化解这个世界上的不幸。那可能会耽误你的计划,打乱了你的行程的安排,但是帮助别人是件很有价值的事,这便是给你的犒赏。
罗伯・温宁嘉在《希望的礼物》(A Gift of Hope)一书中,谈到了如何从打击和心碎中熬过来。
他采访一百多人,想明t他们何以能禁得起生命中重大的悲剧事件。
结果有个重要的发现:那些人总是记得某个扶助他们、并且带来希望的人。
露薏丝・卡柔(Louise Carroll)于《安慰》一文中也写道关于哀伤的人,“虽然看不出他眼中含着眼泪,但是身体上的触碰和爱的关怀一定让他的内心为之温暖。
往后,他也许记不得当时人家说了什么,但他将会记住那份温暖和亲近。那将会有一层爱的油膏覆盖在他的悲伤之上,帮助他度过艰难的时光。”
爱的油膏要怎样才能创造出来呢?只要真心关怀,有助人的意愿、倾听的双耳、诚挚的祈祷,和尽可能到场与他们同在。
初接触到丧亲者,要对他们开口说些什么是很难的,很多人会回避他们,因为想不出该讲什么话才适当。
似乎没有任何话语和措辞是对劲的。
但是用不着那样,你只要讲出心里的感受就可以了。
圣艾修培里曾经写道:“唯有带着真心看待事物才能看得正确,光凭肉眼是看不到要点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太会隐藏自己真正的感情。
当我们询问一位痛失所爱的人最近好不好?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还可以。”
我们要越过这些刻板的答案,探出真情。
有时候拥抱或握手所能表达出的切身感受,要比话语来得好。我常问那些丧亲者,什么是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讯息,他们总是一再地说,那时人家讲了些什么话都不记得了,但是那天来到家里的人,他们总都记得。
到丧亲者家中吊唁时,态度要委婉坦然,有同情心。同情心是指从怜悯进入到感同身受,是用一种温厚的方式对他们敞开胸怀。这意味着要把个人的忧虑和需要搁一边,完全把自己腾出来,与丧亲悲痛之人“同在”。
表达同情通常是什么话也不要说。我看到一位牧师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位牧师来到逝者的床边,和亲属们一起祷告之后,便进到客厅,脱下外衣,解下领带,然后在一张摇椅上坐下,一言不发。
我们安宁疗护的义工一看到那位牧师坐镇下来,便明白自己该做的已经告一段落,不必再逗留下去。牧师会照料逝者的妻子,一直到其他亲属赶来。他并没有说什么话,但整个屋子都能因他的存在而感受到那份悲悯。
我叔叔过世的那天晚上,情形也与此类似。一位年轻人前来吊唁,自称是我叔叔十年前中学教过的学生。他说我叔叔是个好人,一位很好的老师。之后他就在屋内的角落坐下,整整逗留了四个小时。
到最后,那位年轻人默默地跪在叔叔的灵柩旁边,之后才辞去,我叔叔一家人和我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那么漫长、悲伤的四个小时里,那位年轻人什么话也不必说,他的同在胜过千言万语。
附录――不得体的客套话
人们在内心不安或讲不出话时,通常会说些陈词套话。我和很多有过丧亲之痛的人谈话得知,当一个人刚刚失去所爱时,最不适宜向他们讲些客套话。老掉牙的客套话太做作,太没有意义,一点都帮不上什么忙。事实上,那会让哀戚的人觉得不被人了解,更感到孤单。
请不要说:
* 时间会治疗一切。 * 看开点吧。 * 你心爱的人已经上天堂了。 * 老天决不会让我们承受不了的。 * 请你节哀。 * 你的感受我能了解。 * 一切都会没事的。 * 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得上忙的,请尽管说。
请改说:
* 你一定感到这样的痛苦没有止境。 * 这种痛苦实在太令人难以承受了。 * 你心爱的人已经解脱了,但我知道你还很痛苦! * 你一定觉得非常的苦。 * 请你尽情地哭吧,没关系的。 * 我好担心你,真不敢想像你现在的感受。 * 我能为你做什么吗,请告诉我。 * 我明天再打电话来,看看有什么能帮得上忙的。 * 生命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死亡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
亲人离世
用心理学解决人生难题。
应该电话问候,或者微信问候,对表示他们失去亲人感到痛苦,再给他们发个红包以表示歉意。
特殊时期特殊对待。节哀顺变。
▲ 图 《海边的曼彻斯特》
如何安慰
失去亲人的朋友?
这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看到亲人朋友的悲痛,也想替他们承担,却不知道做什么?如何做?
这里提供一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要迟疑尽快联络
最最重要的,是尽快和遭此打击的人联系上。对丧亲者人来说,第一时间的接触,是他们得到支持的最重要因素。收到丧亲之痛的人会从他人那里得到力量和支撑,就像植物依
靠阳光而得以生存、茁壮。我们必须伸出援手,丧亲者才能够从我们身上得到力量。
如果距离不成问题,就应到场,倘无不妥,就立刻去探视丧亲者。当然,有时候两地相隔,这是办不到的,若是如此,那就打通电话或写封信去慰问,不要迟疑。
人跟人在一起得到力量
每次有亲人过世,来安慰的人总会让我们惊讶。他们总是我意想不到的人。起初,我会对某些近亲好友感到失望和不满,因为他们竟没有在我悲伤的时刻有所表示。后来我才知道,我的悲伤会让那些关系特殊的人手足无措,而真正来的人则比较适合帮忙。关系密切的朋友往往悲不自抑,内心犹豫,而未能到丧宅走动。他们帮不上什么忙,反倒是不由自主上门来吊唁的人,更能有力地为丧亲者打气。
因此,你必须听从内心的召唤,以确定是不是要去安慰人家。
英文字的“安慰”(comfort),是由两个拉丁字根“com”和“fortis”组成的,意思是“人跟人在一起得到力量”。
亲友过世时,丧亲者强烈地需要安慰,而最亲近的家人却往往无法当彼此的后盾,因为自己也悲不自胜。
有时候关系较为疏远的亲友――在这种场合不算核心要角的人――反而能付出援助、能量和气力,这常常是那些心力耗竭的至亲所拿不出来的。
例如,幼子罹难,为人父母的受到如此打击,要想彼此扶助,常常难乎其难,他们也许不但不相互扶持,反倒拖拽住对方,往下拉扯。
一位社会助人者将这种情形比拟为两根弯曲的棍子,弯曲的部分就是它最痛苦的部分,支撑不了任何人。
一位儿子去世的父亲说道,当他度过了还算不错的一天,快要重见天日了,太太却往往还在窒息的边缘苦苦挣扎。
狂暴的拉扯会把快要脱困的人拉下来,引起怨憎,依次又产生愤恨、歉疚和无数负面的情绪。
因此,我们先别以为对方家里人那么多,而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对于丧亲者来说,外来的协助是极为宝贵的,温柔地伸出援手吧。
▲ 图 《一一》
拥他/她入怀
再多的鲜花,再多的膳食和慰问卡,都无法取代你个人的同在。心中的温暖,一种特定的慰抚作用,只能在人与人的接触中产生。伸出手来温暖地触碰,被坚实的臂膀拥入怀中,一同落泪,都格外能够抚平悲伤。
我婆婆葬礼的那一天,一位侄儿带给我的肢体接触,让我明白这种身体带给心理的支撑的重要性。那是一个酷寒的十一月天,气温不到华氏十度(摄氏零下四十度)。定居在加州的丈夫和我,身上只有最单薄的衣物,我穿一件质料很轻的外套,我丈夫则是平常上班穿的西装。萧索的墓园里,冷风呼嚎着,大地冰封,我们下了车,脚下吱吱嘎嘎地响。
侄儿大卫为我们开车门,我们下车,他没有走开,反而把大衣拉开来,张开手臂将我们拉向他的身体。大卫块头很大,很轻易地把我们拥入怀中,用大衣阻挡寒风。我们并立着,一直到葬礼结束。
每次讲起这件事,我没有不为之哽咽、热泪盈眶的。最重要的并不是大卫的体温给了我们温暖,而是他那双臂膀带来的庇护,还有那份细心体贴感动了我们夫妻俩,让我们的哀痛好过了点。
当最需要的时候,不同辈分的人相互伸出援手,我很感激那些时刻和记忆。
化解这世上的不幸
卡尔・孟宁格(CarlMenninger)曾说,我们的生命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化解世界上的不幸。
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会提供这么做的机会。
有时很花力气,有时却轻而易举,有时是在葬礼时用大衣拥着自己的亲属!但是很多人却因怠惰、害怕或自私而裹足不前。
帮助一位遭受丧亲之痛的人,就是在化解这个世界上的不幸。那可能会耽误你的计划,打乱了你的行程的安排,但是帮助别人是件很有价值的事,这便是给你的犒赏。
罗伯・温宁嘉在《希望的礼物》(A Gift of Hope)一书中,谈到了如何从打击和心碎中熬过来。
他采访一百多人,想明t他们何以能禁得起生命中重大的悲剧事件。
结果有个重要的发现:那些人总是记得某个扶助他们、并且带来希望的人。
露薏丝・卡柔(Louise Carroll)于《安慰》一文中也写道关于哀伤的人,“虽然看不出他眼中含着眼泪,但是身体上的触碰和爱的关怀一定让他的内心为之温暖。
往后,他也许记不得当时人家说了什么,但他将会记住那份温暖和亲近。那将会有一层爱的油膏覆盖在他的悲伤之上,帮助他度过艰难的时光。”
爱的油膏要怎样才能创造出来呢?只要真心关怀,有助人的意愿、倾听的双耳、诚挚的祈祷,和尽可能到场与他们同在。
初接触到丧亲者,要对他们开口说些什么是很难的,很多人会回避他们,因为想不出该讲什么话才适当。
似乎没有任何话语和措辞是对劲的。
但是用不着那样,你只要讲出心里的感受就可以了。
圣艾修培里曾经写道:“唯有带着真心看待事物才能看得正确,光凭肉眼是看不到要点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太会隐藏自己真正的感情。
当我们询问一位痛失所爱的人最近好不好?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还可以。”
我们要越过这些刻板的答案,探出真情。
有时候拥抱或握手所能表达出的切身感受,要比话语来得好。我常问那些丧亲者,什么是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讯息,他们总是一再地说,那时人家讲了些什么话都不记得了,但是那天来到家里的人,他们总都记得。
到丧亲者家中吊唁时,态度要委婉坦然,有同情心。同情心是指从怜悯进入到感同身受,是用一种温厚的方式对他们敞开胸怀。这意味着要把个人的忧虑和需要搁一边,完全把自己腾出来,与丧亲悲痛之人“同在”。
表达同情通常是什么话也不要说。我看到一位牧师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位牧师来到逝者的床边,和亲属们一起祷告之后,便进到客厅,脱下外衣,解下领带,然后在一张摇椅上坐下,一言不发。
我们安宁疗护的义工一看到那位牧师坐镇下来,便明白自己该做的已经告一段落,不必再逗留下去。牧师会照料逝者的妻子,一直到其他亲属赶来。他并没有说什么话,但整个屋子都能因他的存在而感受到那份悲悯。
我叔叔过世的那天晚上,情形也与此类似。一位年轻人前来吊唁,自称是我叔叔十年前中学教过的学生。他说我叔叔是个好人,一位很好的老师。之后他就在屋内的角落坐下,整整逗留了四个小时。
到最后,那位年轻人默默地跪在叔叔的灵柩旁边,之后才辞去,我叔叔一家人和我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那么漫长、悲伤的四个小时里,那位年轻人什么话也不必说,他的同在胜过千言万语。
附录――不得体的客套话
人们在内心不安或讲不出话时,通常会说些陈词套话。我和很多有过丧亲之痛的人谈话得知,当一个人刚刚失去所爱时,最不适宜向他们讲些客套话。老掉牙的客套话太做作,太没有意义,一点都帮不上什么忙。事实上,那会让哀戚的人觉得不被人了解,更感到孤单。
请不要说:
* 时间会治疗一切。 * 看开点吧。 * 你心爱的人已经上天堂了。 * 老天决不会让我们承受不了的。 * 请你节哀。 * 你的感受我能了解。 * 一切都会没事的。 * 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得上忙的,请尽管说。
请改说:
* 你一定感到这样的痛苦没有止境。 * 这种痛苦实在太令人难以承受了。 * 你心爱的人已经解脱了,但我知道你还很痛苦! * 你一定觉得非常的苦。 * 请你尽情地哭吧,没关系的。 * 我好担心你,真不敢想像你现在的感受。 * 我能为你做什么吗,请告诉我。 * 我明天再打电话来,看看有什么能帮得上忙的。 * 生命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死亡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
亲人离世
用心理学解决人生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