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之父,大清重臣,刘统勋到底有多牛?
刘墉之父,大清重臣,刘统勋到底有多牛?
据统计,在清朝276年的历史中,获得过象征最高荣誉的“文正”谥号的臣子,一共加起来只有八个人,刘墉(刘罗锅)的父亲刘统勋,便是这八人中的其中之一。
不仅如此,在这八个人之中,有五个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皇帝的老师,才被尊予“文正”谥号。只有三人是凭借自己对国家的功劳而获得,刘统勋正是这三人中的一员,剩余两位分别是曹振镛和曾国藩。
从这层意义上说,在清朝的官方评价中,刘统勋是足以和曾国藩一较高下的人物。
刘统勋,生于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700年2月11日),陕西羌州人,父亲刘な强滴醭浚跬逞钡H吻贾葜荩蟮魅嗡拇ú颊埂A跬逞淖娓噶醣叵砸彩墙砍錾恚位Р抗阄魉驹蓖饫伞A跬逞捎诔錾碛谑橄忝诺冢杂妆愕玫搅己玫慕逃栽诳盗跬逞17岁时,他便考中举人。
六年后,刘统勋又考中进士,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担任编修。在雍州执政期间,刘统勋主要在南书房、上书房等文职机构历练。这些职务虽然多是文字工作,但因为有机会阅读和书写国家文件,因此对国家大事多有知晓,算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等到乾隆继位后,属于刘统勋的时代终于到来。在乾隆上位之初,因为政治经验欠缺,加上父亲雍正皇帝又留下一班政治强人,所以乾隆只能先继续重用这班老臣。
但是,年轻的乾隆肯定不愿意一直这样,所以他开始有节奏的培养属于自己的政治班底,而年轻有为的刘统勋,很荣幸的进入到乾隆皇帝的视线里,成为他重点培养的对象。
乾隆元年,36岁的刘统勋被乾隆破格提拔为内阁学士,随后他跟随浙江总督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此时的刘统勋并不知道,他这一次的选择,将改变他一生的命运。此后他的后半生,都将与治水结下不解之缘。
在浙江的两年时间里,刘统勋悉心请教,认真学习,尤其是在老师傅嵇曾筠的教授下,他很快就掌握了治水原理,成为一名出色的治水专家。乾隆三年,完成学业的刘统勋回京述职,本打算大干一场,结果他的老母亲突然病逝,刘统勋只好回老家丁忧三年。
丁忧期满后,刘统勋被乾陵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负责监察朝廷官员言行,结果刚上任的刘统勋屁股还没坐热,就参了张廷玉和讷亲各一本。
当时,张廷玉是三朝元老,乾隆皇帝最为倚重的师傅,朝堂之上,乾隆皇帝本人都从不直唤张廷玉之名,而是称先生,可见乾隆皇帝对张廷玉之优渥。
至于讷亲,他是满洲贵族出身,正是当时的政治新星,不但背景深厚,而且还是乾隆皇帝重点栽培对象。刘统勋刚上任就把他们两个各参奏了一本,说他们俩相互勾结,为官举荐时互相包庇。一时间,整个朝野为之震动,刘统勋简直是在捅打老虎的屁股。
后来,乾陵经过查证后,发现刘统勋的上奏都属实,于是下令将张廷玉和讷亲都给革职,并将刘统勋直言敢谏的奏疏公开给众臣看,刘统勋由此名闻朝野,成为有名的“打虎英雄”。
乾隆十一年(1746年),46岁的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正式开启了自己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当时的刘统勋,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因为当时山东、河南等地的水利治理十分糟糕,当地的百姓们被水患破坏得非常严重。
刘统勋接手后,一方面身先士卒认真落实科学治水之策,另一方面积极打击、弹劾在治水过程中贪污腐败的官员,甚至连乾隆皇帝的老丈人高斌都敢于参劾。在这种背景下,山东、河南等地的水患很快被治理完毕,刘统勋也因此被乾隆倚重,升任军机处行走,从此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
之后刘统勋因为年事已高,主要以掌管文事为主,但乾隆还是多次委派他前往地方治理水患。而刘统勋每次授命之后,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因治理水患功勋卓著,多次得到乾隆皇帝嘉奖。在乾隆三十八年时,刘统勋突然病逝于上班途中的轿子内,享年76岁。
乾隆闻讯后,亲自前往刘家吊唁,没想到刘家门楣低矮,皇帝的轿子竟然无法通过,无奈拆了轿顶皇帝才勉强进入刘家院落。吊唁之后,乾隆回到乾清门的门口时,忍不住扶柱痛哭,对随行大臣们说:“刘统勋真不愧为真宰相,朕至此失一肱骨”。随后他下令将刘统勋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
刘统勋是康熙到乾隆期间的臣子,深受三代皇帝信任,他对皇帝也敢直言,为官清正廉洁,在朝中威望极高,做官做到内阁大学士,十分厉害。
刘统勋是能力出众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又有不畏权贵的刚直不阿,和个人清正廉洁的作风。
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在19岁就考中了举人。并且在26岁的时候就高中进士,非常的厉害。
结婚时拿了5万彩礼,婚后老丈人如数奉还,如今我甘愿为他养老,你怎么看?
彩礼原本是我国古代婚嫁习俗之一,也称为订亲财礼,聘礼,聘财等,在当时缔结婚姻时,婚姻双方互相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也表达双方家庭对新人的一种美好祝愿,但是随着时代的年轮逐步向前,彩礼逐渐被妖魔化,特别在一些偏远的城镇和农村,彩礼已经成为了互相攀比的产物,我回乡下老家时,总能听到这样一句顺口溜:“万紫千红一片绿”,了解完这句顺口溜背后的含义后,我不免惊讶。
在我的认知中,彩礼是婚嫁习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应该量力而行,原本结婚是一件喜事,而彩礼也是锦上添花的事儿,至于彩礼金额的多少,应该以双方家庭经济都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毕竟两个人的结合并不是因为彩礼,而是因为感情,有些愤恨的读者建议取消彩礼这一习俗,对此我并不赞同。
彩礼对于新组成的小家而言,可以作为启动资金,或者周转资金,毕竟结婚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彩礼必须要,至于金额应该适量。
上个礼拜我去参加一位老人的葬礼,说实在的,那位老人的葬礼非常普通,但是前来吊唁的街坊邻居却一直说这位老人非常有福气,虽然生前一直瘫痪在床,但是他的晚年非常幸福,因为他的女儿女婿非常孝顺,特别是他的女婿,自从他瘫痪以后,每天晚上女婿都会推着他出来散步,而且每天坚持给老人擦身子,有时候刚帮老人收拾完,老人又拉在了床上,女婿毫不怨言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有位年纪相仿的老人感慨道:“亲生孩子也不过如此吧”。
从邻居那里我了解到这段往事,去世的这位老人膝下有一儿一女,老伴去世得比较早,他既当爹又当妈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并且给儿子娶了一房媳妇,虽然媳妇待他一般,老人觉得只要两个人过得好,对他差点也无所谓。就在女儿订亲的那段时间,儿子儿媳对老人额外的亲切,老人也明白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多要一点彩礼,然后把钱给他们,老人嘴上应付着儿子儿媳,心里却早已有了打算。
老人了解到未来这个女婿算是个孤儿,从小没了父亲,母亲也改嫁远方,他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等他长大以后,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了,只留下一栋破旧的房产而已,但通过几次相处,老人能感觉到这个孩子身上有股冲劲,而且为人踏实肯干,老人决定只给男方要了5万彩礼,并且在结婚当天,他又让女儿把这钱带了回去。
对于自己父亲的做法, 儿子儿媳非常气愤,当天晚上狠狠数落了老人,并且扬言不会给老人养老。
日月如梭,女儿女婿的日子从最开始的艰难慢慢熬了出来,两口子按揭了一套小户型的房子,本想接老人过来享福,但是老人是个爱面子的人,在他的骨子里任务“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不管怎样他都要跟着儿子生活,可是好景不长,老人病倒了,瘫在床上什么也干不了,儿子儿媳露出了本性,甚至几天几夜都不去管老人,整个屋子里充满屎臭味。
后来,女儿心疼父亲,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和丈夫说,正在她为难的时候,丈夫已经把老人接了过来,女婿当着全家人的面说:“爹,当初您对我的恩情,我一直都记着呢,我一定会好好孝顺您,心甘情愿给您养老”。女婿说到做到,在随后的几年里,女婿不厌其烦地照顾着老人的吃喝拉撒,不知内情的人都夸老人有个好儿子。
每当听到这个夸奖,女婿总是笑而不语,因为他知道在老人是个爱面子的人。
老人在去世前夕没有说什么话,只是把女儿女婿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然后面带笑容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老人什么话也没说,但我想老人的内心一定是充满着欣慰之情,也有一丝庆幸,庆幸自己当时的心软,如果当初他听从儿子儿媳的话,多要彩礼,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
我们不去谈老人的儿子儿媳的不孝行为,只论女婿的知恩图报之情,古人常说“丈母娘巧女婿,越看越顺眼”,而且翁婿关系自古都非常融洽,可是现如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婿不愿意和老丈人家来往,甚至连基本的探望都不愿意去。
大都是因为婚前因为彩礼闹得不愉快,留下了怨恨之情。为人父母,期盼地不应该是男方拿了多少彩礼,而是女儿嫁过去会不会幸福,男方能不能宠爱自己的女儿,我想这应该才是最重要的吧,正如那句老话说“钱并不是万能的”,所以不要总是拿彩礼的多少去衡量感情的真假,当然还有句俗话“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彩礼是必须要的,只不过应该在男方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这样的婚姻才能幸福,和睦。
没有什么不对嘛,
我觉得这个做法很正确啊,这就表明女方家里并不是贪图你的钱财,只是想看你的心意,那么既然别人对自己好,那我们也要懂得报答别人对别人好。
我觉得你们两人都做得很好,家人之间只有这样互相为对方考虑,家庭才会和谐。
只要双方家庭都能和和乐乐的,那无论彩礼多少、怎么分配都是自家的内部事务,自己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