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一生是怎样的?
出生在清朝的末期,年纪小的时候一直在学旧的一派,在学堂里跟着先生学习。他当时可是有名的小神童,在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认字了,随后就开始作诗,在十七岁的时候还中了举人。在小的时候他就经常听到长辈讲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这些故事造就了他后来的性格,他未来也是想成就一番事业。众说都知,清末时期的科举制度非常古板,学习一些没有思想没有意义的八股文,这让梁启超觉得特别无趣,他便去找了康有为,向他学习的很多的新思想,这些思想慢慢改变着他,看着自己国家腐败的样子,师徒二人为了改变现有国家的样子,便开始发布公车上书,使维新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小编也读过很多梁启超的文章。从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的写作文笔特别厉害,最喜欢用一些简单的事物叙述一些大道理,无论从宣扬民心思想上来看,还是从踏实做事来看,他都能独当一面,因此就逐渐成了维新变法的领头者,当时因为还是慈禧太后当政,他们的活动很快就被推翻了,接下来的日子,他受到了多方势力的迫害,最后不得已逃到了日本。在日本的他依旧没放弃自己的志向,一直想尽办法与革命党联系,想去重新建立起自己革命的门派,为了安全着想,康有为极力制止了他,但是他依旧写文章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后来他回到了中国,与袁世凯有了合作,还因此当了官,但是他却骄傲了,觉得自己影响了政治舞台,当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他才深刻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自己拥护的这个人不是自己内心所想。他便站到了袁世凯的对立面,开始了新的历程,却不曾想又一次站错了队伍,在这些利益熏心的人中,他一次次的失望。年老之时,他终于放弃了,辞职后便开始写书,用更多的教育知识来完成自己内心的思想。他从小到大直到死亡,都没放弃自己的革命事业,一生追随。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他要求非诚严格,在历史上,他被称为中国教育第一人,他的儿女也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非常有出息。他的孩子在外地上学时,他经常写书信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关心他们的观念、思想。梁启超一生从清朝末代到民国时期,从年轻无知到后来的兢兢业业,再到最后的辛辛苦苦,他看清了世态炎凉,从而专心从事文学领域,他成功获得了名望,也得到了善终
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学术贡献:
1、新史学
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前期发表的《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史学进行了较为系统和猛烈的批判,并且大呼“史学革命”。
2、目录学
梁启超一生于目录学贡献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3、图书馆学
梁启超对图书馆学有独到见识。他认为应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以现代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施之于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改造,即是目录学的科学化。
4、文学
梁启超积极参与、鼓动的“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
梁启超出生的岁月,正是清朝走到末路的岁月,列强不断地瓜分中国,慈禧太后们认为国家是祖宗打下的产业,是一家之私产,没有能力抵抗侵略,就用割地赔款来换取和平,继续奢侈的生活。
大臣们积数十年的八股文,写了几十年的白折,当了几十年的差,捱了几十年的俸,递了几十年手本,唱了几十年的喏,磕了几十年的头,请了几十年的安,终于进职到高层,心里只想的是保持现有的财富地位,七老八十的人,只求一两年洋人不来,强盗不起,即使来了,反正一辈子也活够了,国家被瓜分也不心疼。
知识分子们被满清三百年文字狱的恐怖统治,被制造奴才的政策改造,终于成了没有思想的木偶“满州入关三百年,我的奴才做惯了。他的江山他的财,他要分人听他好,转瞬洋人来,依旧要奴才。”
普通百姓“莫谈国事”,管他是洋人、日本人,反正满清也没给好日子过,其他人来也不过如此。
列强们把中国当肥肉,一块一块地割去,一刀一刀地凌迟,清朝自甲午之战的全败,到八国联军的火烧,国家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当很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是个迟暮的老人,即将灭亡之时,梁启超奋然发声,发表“少年中国说”,坚决相信中国必然不亡,并且断定必将复兴。
读懂梁启超就是读懂中国近代史,著名思想家胡适之说:“梁任公为吾国革命最大的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
一、从小树立爱国情怀
梁启超出生在于熊子乡:“当宋元之交,我黄帝子孙与北狄异性血战不胜,君臣殉国,自沈崖山,留悲愤之纪念于历史上之一县。是即余故乡也。”熊子乡,距离崖山七里左右,在西江与南海的交汇之冲,是七个小岛之一,他实际上是一个岛民。
小时候他跟着祖父识字,祖父偏爱他,经常和他讲述古代豪杰哲人的嘉言懿行,尤其喜欢讲亡宋、亡明国难之事,听得津津有道。这些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他从小天姿聪慧,四五岁授四子书、《诗经》,八岁学写文章,九岁能缀千字文,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然后去省会上“学海堂”,喜欢上了训诂之学。那时他根本不知道除了帖括、训诂词章之外,还有所谓的学问。十七岁中举人,主考官李尚书认为他“国士无双”,把亲妹妹许配给他,后又携他去京参加殿试,下第,回家途中到上海,购得《瀛环志略》,读完后方知道有五大洲各国,兴趣大增,看到上海制造局有许多种西书译本,想全部买来一读,无奈袋里没钱。恰好结识了陈通甫,又通过他得以拜康有为为师,自此才真正开始做学问。
小时候的启蒙教育对一生的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崔永元说他胆子为什么那么大,来自于他的心,来自于他父亲是军人,来自于父亲从小对他严格的教育,养成了他善良、坦诚、爱憎分明的性格。
爱国永远是立身之本,有爱国心,不管世界如何变化,都不会走差道。不管祖国是富裕或贫穷,都没会做有损于祖国的事。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从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开始,到1929年逝世,梁启超在他30多年的政治历程中,几乎将自己的名字与中国近代史上每一件大事都联系在一起。而且,他先后与中国近代史上各种思潮、各种政治派别都有密切的接触,其生前的声望也被各种力量借重。
在他逝世的时候,北京和上海都召开了追悼会,无数人自发地参加。这是梁启超一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他几乎受到各个方面的欢迎和重视。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梁启超也被称为在政治上是“善变”的。
梁启超的确是“善变”的。
他支持过变法维新,也靠近过孙中山的武装革命;
他既支持革命,又被认定为是一个反对革命的改良主义者;
他大力提倡君主立宪,又鼓动段祺瑞发兵推翻张勋辫子军的复辟;
他曾经想借助日本的力量改变中国,又很早就向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
他拥护过袁世凯的强人政治,试图与袁世凯一文一武联手治理中国,又策划自己的学生蔡锷领兵反对袁世凯;
他向中国大力介绍西方思想,提倡“德先生”“赛先生”,并一手直接促成了五四运动,最终又认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要用东方文明来拯救世界……
赞扬梁启超的人说,他的善变是与时俱进;批评梁启超的人说,他的善变是政治投机;维护梁启超的人说,他善变的背后,有“内在的一致性”;抨击梁启超的人说,他的善变是自相矛盾、无所依靠的彷徨等等。
于是,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每一个政治流派,都能从梁启超那里找到支持,同样也能找到反对。梁启超从学术思想到政治领域的“善变”,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奇观。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