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坟场最早是谁提出的?
随着美国从阿富汗撤军,阿富汗和塔利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让我们不由得想起帝国坟场这个词。
而这个词最早来源于第一次英阿战争。
阿富汗起初只是一个地理名词,长期以来是世界版图上大帝国的附属地区。
从1747年阿富汗普什图族阿布达里人酋长艾哈迈德乘建立杜兰尼王朝算起,这个国家的历史也不超过3个世纪。
1839年,大英帝国为了防止沙皇俄国通过开伯尔山口(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之间),威胁到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在阿富汗国内扶植亲英政权,代替阿富汗国王多斯特·穆罕默德,以此来对抗沙皇俄国和亲俄的波斯。
英国在战争的开局进攻异常顺利,很快攻占了加兹尼和首都喀布尔,帮助流亡的舒亚·沙阿重登皇位。多斯特·穆罕默德被俘获后关押到印度,其子阿克巴·汗率领全国军民坚持抵抗。
这里有一个细节,参加入侵阿富汗的英军大部分是印度士兵,少部分英国人。
英国攻占喀布尔后,撤走了大部分士兵,留下8000人左右的军队驻守阿富汗。然后为了提高军队的士气,将这8000人家属接了过来。
这个举动激怒了阿富汗民众,认为这是英国永久驻军的表现,开始奋起反抗。
英国为了尽快稳住局势,通过向阿富汗部落首领和清真寺教士发放津贴的方式来取得他们的支持。
但是到了1841年,英国财政也出现了问题,发放的津贴大幅下降,削减了修缮清真寺的资金,不但阿富汗部落首领纷纷倒戈,教士阶层也开始反抗,加入了阿克巴·汗的抵抗军。
英国军队被群起攻击,局部动乱逐渐演变成众多部落的举国武力反抗,在此过程中,阿克巴诱杀了英国公使麦克诺腾。
1841年11,首都喀布尔爆发起义,英军无力镇压,被迫和阿克巴签署停火协议,撤回印度。
1842年1月,英军开始撤退。阿富汗的其他反叛武装和部落民众可不停火协议那一套,在英军撤退时利用地形优势进行了突袭。
英军4000多名士兵12000多名随军家属人员或冻饿而死,或死于枪弹,或死于屠刀,或被扣作人质,或在投降被俘后卖作奴隶,只有1个军医逃了出来,基本被团灭。
大英帝国怎么可能忍下这口气?很快组建了军队——“惩戒之师”,开赴阿富汗进行复仇行动。“惩戒之师”进攻异常凌厉,既然是复仇,那一路上自然是烧伤抢掠,能拆的拆,能毁的毁,能抢的抢。循着先前的撤退路线一路攻到喀布尔,解救了人质。
虽然进行了报复,但第一次英阿战争还是让大英帝国颜面扫地,最终以双方互相伤害而告终,当然阿富汗受到的创伤要更大一些。
英国在阿富汗扶植代理人的模式宣告失败。
这场战争本质上是英国对阿富汗的殖民侵略战争,英国认为凭借先进工业的降维打击,轻而易举就可以控制阿富汗。
然后呢,结局都知道了。
此后这样的故事又重复地在前苏联和美国身上重演,真是何等的讽刺。
阿富汗在地理上是一个处在中亚十字路口的国家,这里的政治价值和军事战略价值远高于经济价值。
“帝国坟场”上堆起来的不仅仅是侵略者的尸体,更多的是因战争而葬身在故乡的阿富汗人民的累累尸骨,是一个国家无法掌控自己命运,无数次地反抗外来者统治而结出的“奇异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