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吊唁 > 正文

南京送节礼风俗?

2024-12-19 11:13:5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南京送节礼风俗?

首先说明一下,作为一个在南京待了近20年的人,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这个节礼主要以送父母和亲友为主的,一年三个大节,必不可少的烟,酒,水果,这好像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的了,另外就是看望长辈会带牛奶和保健品,有小孩会带零食等。

二、石家庄这边吊唁都有啥风俗?

参加丧葬活动,应着素装,最好是深色衣服。在吊唁场地,要保持庄重、肃穆的气氛,动作要稳重、缓慢、简单,切不可出现失态举动,如跌跤、走错路线、掉东西等。对死者亲属的慰问,应简单真挚,虽十分悲痛,也不宜嚎陶大哭,要有节制。  吊唁一般应亲自前往,因病、因事不能前往时,则应写信、打电话或委托他人代为慰问。如死者是至亲好友,应考虑带妻子和孩子前往。去吊唁之前应与死者亲属联系,送上花圈、挽联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还可帮助家属做些具体事情或在其他方面给予帮助。(摘自《礼行天下》)

三、送罐头什么风俗?

送罐头表示好事将近。

给病人送罐头,寓意早日出院,身体健康。

大家一般会选择黄桃罐头,

桃的谐音是“逃”,送黄桃罐头,寓意逃出劫难,一切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黄桃罐头的噱头,不可否认这可能是果农和罐头厂的营销手段。结合我们今年的亲身体会与见闻,这种销售方式,我们都能理解与接受。

四、南京风俗街?

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南京有民谣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天人们采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上巳节始于六朝东晋,人们把荠菜花挂在门头、锅灶上或床上,妇女则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藉以消灾灭难。

爬城头在正月十六。每年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览胜,俗话叫“走百病”、“踏太平”。过去游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宝(中华)、通济四城门

梅花节:在南京的民间节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二月下旬举办的梅花节,是南京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了夫子庙一带,至今每到灯节这一带仍很热闹。

南京1912街区,得名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也是中国千年帝制终结,满清王朝覆亡,挽救民族危亡之际。

五、南京过年风俗?

除夕:团圆饭+守岁除夕是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夜晚,自古岁除之日除旧布新、接祥纳福,贴年红、燃爆竹、吃团圆饭、守岁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合家围坐,辞旧岁,迎新年,彻夜不眠,称为“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正月初一:大拜年正月初一是农历一年新的开始。这一天是春节庆祝中最隆重的一天,一早开门“接年”响炮连天,拉开千家万户普天同庆迎新年的序幕。大家相互拜年道贺,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正月初二:回娘家、迎财神旧时此日有回娘家、迎财神等习俗。女儿回娘家,与双亲、兄弟姐妹团聚,叙骨肉分别之情,而且要夫婿同行,故此日又俗称“迎婿日”。回门归宁的女儿女婿要携带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和娘家人共进午餐,然后在晚饭前返回婆家。正月初二也叫“迎财日”,每家每户都要到庙宇祭拜接财神。这天中午要吃馄钝,俗称“元宝汤”,祭财神的供品用鱼和羊肉。正月初三:“老鼠分钱”古人认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的生日,要祝祭祈年,禁食米饭。夜幕降临后,家家户户都要焚香秉烛,以三牲、水果、酒饭拜谢门神,然后将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像、门笺纸等一并焚化。中国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正月初四:“接神日”大年初四为“接神日”,俗语说“说神早,接神迟”,所以接神的时间一般都在午后。准备香烛、食品、水果等供物,摆好香案,点燃祭纸和纸制的神马,燃放鞭炮,就象征请诸神骑马下界了。这种仪式类似于古代迎接重要使者或誓师出征,民间把这种仪式用于接神,表达对上天诸神的尊重。正月初五:接财神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山响,让四邻都能够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饺子褶要捏得严严实实,谓捏“小人”嘴。正月初五也是接财神的日子。初五凌晨,人们抢先打开大门,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聚在一起吃路头酒,一直吃到天亮开门营业,据说可保一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正月十五:吃元宵、观灯火正月十五元宵节,吃了元宵观灯火。南京有三个灯节,其灯期为全国之最。南京的三灯节分别为正月初八、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它们分别叫作“上灯日”“试灯日”“正灯日”。南京的放灯日期在明代形成定制,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决定放灯十日,从正月初八至十八日,使之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在清代,南京还形成了三个灯市,分别在评事街、笪桥和夫子庙。正月十六:走百病上城头正月十六走百病上城头是南京的一种特色民俗,自明代形成以来已有数百年历史,在明、清时期尤其盛行。它讲的是,到了元宵节期间,妇女们为避灾求福,联袂行游街市,说是如此一走,就可以消除百病,故而也称为“游百病”“散百病”“除百病”。现在,每到正月十六,在南京中华门上仍能见到络绎不绝的登城人群。

六、南京拜年风俗?

春节拜年时,南京人讲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七、南京殡葬风俗?

停尸三天并火化 ,再过三天复山

八、南京讨饭风俗?

在南京有个风俗,如果家里有人去世,在算七的时候和农历七同一天时,就有向万家讨饭的风俗

九、南京的风俗?

南京民俗节庆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在夫子庙举行的“金陵灯会”始于六朝,盛于明清,经久不衰。每年2月28日-3月18日,正值梅花盛开之时,“南京国际梅花节”的举办地——东郊梅花山是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

此外,南京地区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还有正月十六的“爬城头”、三月初三“上巳节”、四月初八“郊区庙会”、还有立夏、立秋、重阳、冬至及除夕都别有特色。能有幸在这里过上一个节日也是不错的享受!

金陵灯会

灯节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或上元节。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了夫子庙一带,至今每到灯节这一带仍很热闹。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说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

梅花节

在南京的民间节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二月下旬举办的梅花节,是南京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每年此时,梅花盛开之际可谓是南京人最高兴的日子,届时东郊的梅花山上几千棵梅花竞相开放,有成千上万的南京人涌向梅花山赏花、观景,钟山脚下万里人海花香,蔚为壮观。

爬城头

爬城头在正月十六。每年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览胜,俗话叫“走百病”、“踏太平”。过去游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宝(中华)、通济四城门。现在只有聚宝门(中华门)可以爬上。正月的南京,天气回阳,外出走走,换换新鲜空气,焕发精神,对身体不无好处。

十、淄博送米风俗送什么礼?

之前农村送粮食,现在你准备钱就可以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