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和宋钦宗的母亲?
一、宋高宗和宋钦宗的母亲?
显仁皇后(1080年—1159年11月1日),即韦贤妃,开封人,宋徽宗赵佶的妃嫔,宋高宗之母。
建炎二年(1128年)八月抵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韦贤妃以下300余人入浣衣院(官妓院)。宋高宗赵构即位后,被遥尊为“宣和皇后”。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显恭皇后王氏(1084年-1108年),北宋宋徽宗的元配皇后,开封人,父亲为德州刺史王藻。徽宗即位后册立为皇后,生有一子一女宋钦宗和荣德帝姬。
王皇后恭敬节俭,姿色一般,不会取悦徽宗,虽为正宫,但不受徽宗宠爱,当时徽宗宠幸的贵妃郑氏和王氏争宠,皇后均待之以平。大观二年(1108年)王皇后薨逝,得年二十五岁,谥曰靖和,先葬于裕陵,绍兴年间才改于徽宗庙室。
二、宋钦宗与宋高宗的关系?
宋钦宗是宋高宗的哥哥,宋钦宗是宋徽宗的长子,而宋高宗是宋徽宗的第九子,钦宗赵恒与其父在公元1125年被金兵俘虏北去,在位1年2个月,高宗赵构,因宠信奸臣秦桧和下令处死岳飞父子而背负恶名,为人诟病。
三、宋徽宗宋欣宗宋高宗的关系?
宋徽宗是宋钦宗和宋高宗的父亲,宋钦宗和宋高宗是兄弟关系。
四、宋徽宗、宋钦宗和宋高宗这爷仨谁更强一点?
宋徽宗是北宋的第八代帝王,素有“千古画帝”之称。
宋徽宗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三四百多个帝王中,最才华横溢的,找一个能与之媲美的也就只有南唐后主李煜了。
宋徽宗是一位艺术大家。他在这方面很有天赋。他还擅长书法,擅长诗词,擅长音乐,擅长金石考古,擅长制作瓷器和饮茶。特别是在书画上,他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宋徽宗是中国绘画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山水、人物、花鸟,样样精通。目前有二十多幅传世作品,其中以花鸟画最为精美。他在中国的花鸟画上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并为后人所称道:“宣和院体”宫廷画派。
宋徽宗的书法造诣很高,他吸取了历代书法家的精华,并自创了一种“瘦金体”。宋徽宗在书法上的造诣很高,他创立的瘦金体骨骼纤细,非常有特点,锋芒潇洒,严谨刚劲,如刀剑,果断畅快,秀丽又有力量。
《瘦金体》的问世,丰富了中国书法的风格笔体,影响了后人,学习和临摹的人很多,但也只是模仿得像,而达不到像宋徽宗那样的境界。
宋徽宗是古往今来罕见的艺术奇才,他对艺术的贡献是其他皇帝所不能及的。在他执政时期,他对画院和“画学”进行了改革,并以其为首,使其成为宋代文化和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他在中国的美术创作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在审美上走在了西方的前面,并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一直受到影响。
宋徽宗也是一个亡国之君,让人唏嘘不已。他在位25年,痴迷于艺术,以艺术家的理想主义创造了他的艺术国度,玩世不恭,任性享受。金国灭北宋后,赵佶不但成为了一个亡国的皇帝,更是成为了一个被敌人所控制的俘虏。一位书画皇帝,最终含屈而亡。
宋徽宗对当皇帝不感兴趣,却对美术情有独钟,他在中国历史上把古代画家的地位推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设立了“画院”,也就是“宫廷画院”。让绘画成为科举的一种方式,以诗文作为考题,激发了很多创造性的故事。
赵佶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主,但其构思精巧,突出了超脱时间与空间的理想世界,赵佶的这一思想开启了山水构图的改革,使中国的绘画艺术进入了另一高峰。
五、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是什么关系?
宋徽宗赵佶是宋高宗赵构和宋钦宗赵桓的父亲,宋钦宗赵桓是宋高宗赵构的哥哥。
1、宋徽宗赵佶
赵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他的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九子赵构是为宋高宗。
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
2、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3、宋钦宗赵桓
赵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即宋钦宗(1126年—1127年在位),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个月。
六、宋高宗是宋钦宗的亲兄弟吗?
宋高宗赵构生于皇室之中,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是宋钦宗的弟弟,宋高宗赵构在靖康之变之后,带着自己的文武大臣逃到了南方,在南京的应天府登基做了皇帝。
七、宋高宗年号?
建炎,绍兴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男,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大观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于宫中,天性聪明,博闻强记,拜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
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南宋。
在位期间,迫于形势民心,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一味求和,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昚,尊号“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
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累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洛神赋》(草书)等。
八、宋高宗母亲?
显仁皇后,宋徽宗的贵妃,赵构的母亲。
九、宋高宗别称?
赵跑跑。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3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1127年-1162年在位),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母为显仁皇后韦氏。
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拜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要赵构尽发河北兵救援,但赵构却向东移师至大名府,后退入山东境内。靖康二年(1127)四月二十一日,赵构离开济州,继续向南退至应天府即皇帝位,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九月二十日,赵构正式决定“巡幸”江宁。十月初一日,赵构离开应天府,由运河南下,由于东南变乱不断,赵构一行只得于十月二十七日止步江北的扬州,暂时将其作为驻跸之地。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军破楚州,陷天长军,急袭扬州,赵构闻讯大惊,来不及与宰相商量,就在值班的御营司使都统制王渊和宦官康履等五六人的陪同下,急忙披甲乘马出逃,在瓜洲为吏部尚书吕颐浩及礼部侍郎张浚所追及,遂一起乘小舟渡江,抵达镇江府,到至平江府才脱甲胄,穿黄袍,后在王渊的建议下,于二月十三日逃到杭州。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金军再次南下,赵构将长江防务交给杜充后,就坐御舟离开建康,九月十二日至越州上岸,驻跸于此。十一月下旬,金军在马家渡击败宋军,都统制陈淬战死,由此渡过长江。赵构得报,便接受吕颐浩的建议,逃往明州。十二月十五日,金军攻陷临安(即杭州),赵构改坐海舟,自明州逃往定海县,十九日,又渡海至昌国县。其后金军攻陷越州、明州,于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追击赵构于海上,赵构则一路逃到台州和温州。
十、宋高宗下场?
如果历史只是一出戏,可以随意编排的话。我相信快意恩仇的吃瓜群众绝对不会让赵构同志捱到退休。早早就手起刀落,送他下去给岳爷爷陪葬了。然而很遗憾,历史没有剧本,尽管身后骂名滚滚 ,宋高宗本人却是没病没灾,五十六岁禅位给孝宗赵昚后,退而不休、以八十一岁之高龄善终。
既然高宗没能不得好死,广大群众自然盼着他能suffering,最起码不要歌舞升平。你别说,还真有那么一次,吓得赵构同志差点要重操逃跑皇帝的旧业。却说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两淮前线宋军一触即溃,致使金军狂飙突进,如入无人之境。十月,完颜亮自涡口渡淮河,淮东、淮西之宋军未有敢缨其锋者,纷纷后撤。一时“中外震恐”,宋高宗都打算卷铺盖了。俗话说国难思良将,此时离岳飞蒙难已逾二十载,建炎年间的名将早已凋零殆尽。加之绍兴和议之后武备松弛、文恬武嬉,高宗环视四周,却发现几无可用之人。无奈之下只好启用“素不习军旅”的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督江、淮军事,并以虞允文为辅,负责协助叶义问、参赞军务。这一安排看似无心插柳,却在无意间将赵宋王朝最后一位抗金名将推向前台,挽救了南宋和赵构本人的命运。
虞允文(公元1110年12月14日-公元1174年7月18日),字彬父。隆州仁寿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完颜亮率领大军逼近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淮西宋军主帅王权被就地免职,由大将李显忠接任,虞允文则被派往采石劳军犒师。虞允文抵到采石后,发现宋军士气低落、军心涣散。而其时主将李显忠未至,情势危急,于是挺身而出、亲自担纲前线指挥。他向士兵分析形势、晓以大义,激励宋军全力迎敌,甚至还对一位将军用上了激将法:“允文入阵中,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宋史·虞允文传》)。在宋军的抵抗意志被鼓动起来之后,虞允文随即将散处于沿江各处的军队迅速统合起来,形成一支一万八千人的战斗部队。随后凭借长江天险,与十五万金军展开决战,结果以弱胜强、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详情请见采石之战)。采石之战在中国历史上可以与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相提并论。虞允文以一介书生决胜于两军阵前,立下了盖世功勋,实在是英雄了得。难怪后世那位睥睨天下的一代天骄也盛赞其曰:“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采石之战后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军北撤,南宋朝廷的生存危机暂缓。赵构总算把心放回肚子里了。或许是年事已高,不愿在第一线承受压力,宋高宗于第二年六月以“倦勤”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实际上宋高宗禅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将在近期另文分析,敬请关注)。他自称太上皇帝。这一年,赵构56岁,离他病逝还有25年。退休后的赵构时常干预朝政,完全没有“倦勤”的样子。而且因为有孝宗在前台做挡箭牌,赵构不必忍受朝臣的唾沫星子、乐得耳根清净。闲暇时到灵隐寺喝喝茶,或者在书斋写写字,甚是惬意。赵构书法高妙、影响甚广,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
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公元1187年11月9日),太上皇帝赵构病逝于德寿宫,时年八十又一岁,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三月葬于都城绍兴府会稽县之永思陵。赵构其人的历史形象是复杂的、难以盖棺定论。一方面他扶大厦于将倾,独撑危局、肇极南宋,将华夏之亡向后推了一百多年。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没啥好说的,其实不然。要知道高宗南渡之时,身边仅有亲兵一千余人。赵构能够在短时间内调集军队守住半壁江山,实非易事。与之相比,尽管有明一代持续经营南都(南京),南京六部七卿虽为虚职但官僚机构完备,且南方四镇的军事实力着实不弱。条件要远远好于赵构。然甲申之变后,南明竟不能拒险守成。可见主事者的能力和手段对于划江割据的重要性,远非只需皇室之冑即可。另一方面,宋高宗对外不思进取、一味求和,有畏敌如虎之嫌。对内也有近奸佞而远贤臣的污点。实在很难算得上是有道明君。最后,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下令处死岳飞父子都让他难逃千古骂名。岳王墓前下跪的虽然只有秦桧等人,但到此一游的历代访客又岂能不将他们的主子一同唾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