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吊唁 > 正文

如何看待项羽?

2024-10-30 23:23:5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如何看待项羽?

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之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悲情英雄的形象,所以很多人都会项羽抱有些许的同情和欣赏,比如李清照就曾经写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颇有些人为项羽感觉到惋惜,作为英雄的项羽怎么会有垓下之围呢?为什么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呢?

项羽是个可悲的历史英雄,本来确实是,问天下谁为英雄,非此君莫属。项羽得天下,本是情理之中,皆因豪爽少心计,面对刘邦这样的市井对手,一个出身贵族,光明正大。一个阴险自私,人品低劣。项羽最后还是入人圈套,一步步走向失败。项羽若得天下,中国古代史,应该比文景之治更光鲜。项羽是个心胸开阔的英雄,得天下,以项羽的为人,可以共患难,也可共天下,不会诛杀功臣。

楚汉战争末期,项羽在垓[gāi]下遭遇十面埋伏,他带领800多人浴血奋战杀出重围。在汉军的一路追杀下,到达东城时只剩下28骑兵,身后却是几千汉军,按理说这个时候项羽已经走投无路,但他却没有选择自尽,反而带领手下冲入敌阵,斩杀百余人又将汉军逼退。(帝国的兴衰)铜墙铁壁的包围项羽都毅然突出,这一路奔逃也显示出他其实早有退守之意。但在乌江边上,眼看可以渡江逃回老家之时,他却留下慷慨遗言自行了断,这显然不仅仅是傲气使然,更为合理的解释是什么呢?

在历史上,英雄从来都是打不过流氓的。但是,对于刘邦和项羽来说,并不能简单地用英雄和流氓来解释他们最终的命运。刘邦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刘邦后来和其大臣总结出了很多原因,比如刘邦的豁达大度、刘邦的知人善任,项羽的刚愎自用等等。这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根本上说,刘邦则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而项羽则是在逆历史潮流而动。那么当时的历史潮流是什么呢?就是统一!

项羽得天下,不会有外戚专权,政权混乱。项羽失天下,是先败。刘邦得天下,先胜后败。刘氏天下,几乎易吕。吕后与刘邦,同道中人也,一丘之貉。而项羽心爱之人虞姬,美貌忠情,善良温柔。吕后所为,应该是虞姬所不为的。虞姬对项羽是真情,在她的身上所表现的是爱情高于一切,爱是无价的。项羽和虞姬,真正是一对风雨同舟的爱人。有虞姬这样一个后宫,项羽会施善政,爱臣民。不会出现吕后血腥的杀戮。

会师西进,鸿蒙宴上,他瞧不起刘邦,从没把此人当作是自己的对手,因为他觉得刘邦不配,他的生死其实是无所谓。骄傲自大,不纳范增的建议。入主咸阳,烧阿房,杀秦嗣,祸乱关中,失去民意基础,分封十八路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他选择了霸道而非王道。而项羽虽也并非全是无谋,但有谋无奸,谋不赢人。也或是英雄本性从不屑“奸”,所以其终是败于“谋、奸”双全的刘邦集团。

最后点评:历史选择了刘邦而非项羽,说明带着仇恨的种子走不长远。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快方法,绝不是最好的方法。项羽缺乏仁义之心,又缺失民意基础,性格高傲,所以才刚愎自用,不喜建言,同时他又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将领,但不适合做一名政治家,缺乏政治眼光,他眼中的天下,就是楚人管楚国,齐人管齐国,缺乏大一统观,试想一下,即使没有刘邦的出现,天下岂不是又回到战国时代。

二、如何看待项羽之死?

  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的这个评价是说:项羽是一个自吹自擂,总把自己的功绩挂在嘴边见人就说,深怕别人不知道。而他所做的这些事都是他自己的一点智慧与勇猛而成就的。可见项羽还是有些本事的,算是一个天才吧!对于天才我们好像也有所闻,如:方仲永自幼聪明不学就会吟诗,可后天不再学习这样的天才也只能变在一个普通人。项羽的天才与方仲永的天才可不一样!项羽是在力大勇猛方面的天才,我想还有一点小聪明!而且项羽要比方仲永好得多,在他的经历过程中,对力大勇猛方面的天才之能得以了很好的巩固发展。从而有一些成功之事迹。可是项羽这个人不思不学不究古训,也就是不爱学习霸王之道。但他很想成就霸王之业,可他认为霸王之业是怎样成就的呢?就是用武力拼打出来。并想用武力经营下去,也就是用武力搞管理。他这样的想法行吗?他这样的做法最后又会怎样呢?最后自刎死在了乌江时年仅三十二岁,而且是自杀的。死的时候还没有觉悟,也不知自责,还厚颜无耻的说:“啊!是天要让我死啊!一切都是天意,并不是我不勇猛,也不是我用兵不当啊!”司马迁对项羽的最后一幕深恶痛绝,“岂不谬哉!”最后只是叹之!怎么会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哎!荒谬!这么会有这样荒谬!  “岂不谬哉!”是司马迁对项羽的最终概论!这句话中有很深的寓意,和意味深藏的感慨!  首先我们来看看项羽自己的最后认识:“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我们看是“天亡”他吗?  我们知道,在我国“天”指的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要项羽死吗?嘿嘿!生老病死才是自然规律!显然项羽所说“天亡我”是站不住脚!就算是项羽因“不师古”不懂文化表不明意!可能他想说的“天”指的是当时的“时代”!也就是说“是时代的精神害了他,是时代造就了他的悲剧”。那我们要来看看当时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先来认识一下什么叫时代精神?黑格尔给出的答案是:“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英雄们主宰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视野,当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新的英雄再用新的更合乎时代精神的武器占领他们的宝座。”那么就是说当时的时代精神就是以大力勇猛作为时代精神的典型,就是说当时的人们都受不了暴秦苛政天下大乱。啊哎!要是能有一个大英雄力大勇猛,带领一帮人杀入咸阳城,烧阿房宫。这样他们就好了!就痛快了!如果有这样的人的话,嘿嘿他们一定支持他,拥护他。所以项羽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当时人们拥护的英雄人物。而且项羽也是按照他们的意思去这样做了。  可是当项羽这样做了之后。这些人又感觉不妙,真是“去了豺狼又来虎”。当然也有项羽本人所做的一些事,如:坑杀战俘大开杀戮凶狠残忍的一面。让人们真正认识到项羽不是他们理想要那样既勇猛又爱民的救世主。所以又开始反对他,不支持他,甚至一有机会就要害他。以至于让他最后走投无路到必死的结局!故而叹之,哎!是这些人骗我啊!害我啊!哎“天亡我”!项羽如是这样理解的话那还比较合理。  那这样一说当时的人们不是很愚蠢吗?去拥护一个不能解决安邦安国的人。为什么不直截了当的拥护像刘邦这样的人,能最终平天下安黎民的人呢?是的社会普遍精神实质的进步与人的成长也是很相似的,是要经过错误的认识,接受失败的教训才认识到的。而项羽正好充当了人们这个错误认识的反面事例,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能安天下者绝不是大力神勇的英雄,而是要懂以民为本,能“济苍生,安天下”的人。项羽上演的这个反面例子对社会发展也是有贡献的!  那么项羽在表演如此精彩的人生最后一幕时,知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呢?回答是:不知道!就从他说:“非用兵之罪也”就可看出!他还在认为不自己用兵不对啊?我没做错啊?为什么要我死呢?我要去找理论一下!嘿嘿!导演说我不知道你去问编剧是他们编的我不知道。可谁是编剧呢?人民劳动人民是编剧。劳动人民项羽啊!你的戏就到这里了,人民以不相信你是一个明君了怕你比暴秦还要残酷。所以呢后面的戏有两条路你看你走那一条,第一你度河过江到江东做你的王可你一定斗不过刘邦最后也会慢慢死在刘邦手里那时可能死得很难看。第二呢,你就最后拼杀一次,然后自刎这样的话会死得非常精彩。项羽当然选择了拼杀自刎!  而且项羽在上演这段戏时,演得也太好了!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他的死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然而人们看到的只是直截杀他的人王翳,是为了赏千金,封万户。从而以王翳的这种为其私利走狗形象与项羽当时表现的死亡都不能剥夺骄傲的英雄形象相对比。加深了项羽在老百姓眼目中的地位。成为历史书上死了,但民间未死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在民间的形象却从来不得尊敬。从戏曲西楚霸王,到今天的电影和流行歌曲,没有几个人唱刘邦,输给刘邦的项羽,却是民间英雄。这又是为何呢?其实这是规律,是人性的规律。“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刘备最后失败了可成为了民间“明君梦”的典型代表,诸葛亮也同样成了民间“清官梦”的典型代表,关羽成为了民间“侠客梦”的典型代表。哎!失去的才是最好的。从不会说身边的就是最好的,嘿嘿这是人性规律。因为梦永远比现实美好。而项羽呢!则成为了民间“英雄梦”的典型代表。

三、刘邦项羽性格分析

刘邦和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英雄人物,他们的性格迥异却都具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本文将针对刘邦和项羽的性格进行分析,探讨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表现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刘邦的性格特点

刘邦出身农家,从出生起就注定要经历艰辛的人生。他的性格充满了坚韧和奋斗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刘邦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与各种人群建立联系。他能够选用优秀的将领,形成强大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也是他能够打败秦朝并建立西汉王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邦的胜任力和领导才能也体现在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上。他重视民生,为农民减税减租,得到了人民的广泛认可与拥护。刘邦的领导风格也比较开明,尊重下属的意见,善于倾听他人的建议,这种包容性的领导方式使他赢得了无数的忠诚支持者。

然而,刘邦的性格中也存在一些缺点。他有时过于追求权力和个人利益,对待政敌没有太多的宽容度。此外,他在后期的统治中逐渐变得疲软,并逐渐迷失了初始的初心。

项羽的性格特点

相比之下,项羽的性格更加激进和冲动。作为一个出身贵族的将领,他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项羽勇武无双,战无不胜,他的作战风格激烈而无畏,曾在多次战役中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决心。

然而,项羽在性格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过于自信和傲慢,容易因个人感情和面子问题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也缺乏思考和冷静的能力。这使得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系列影响他自己和全军的严重错误判断,最终导致了他的战败。

项羽具有强烈的忠诚和仁义之心,但在政治上缺乏稳定性和包容性。他的权谋心理较弱,对于政治斗争的处理不够娴熟,因此无法像刘邦一样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和项羽的影响

刘邦和项羽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争斗也被称为刘项之争。最终,刘邦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长达四个多世纪的统一时代。

刘邦的开明统治为中国带来了繁荣和稳定。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大力发展经济,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刘邦着力发展教育,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羽的失败意味着他的个人抱负和对天下的理想都未能实现。然而,项羽的壮丽一生依然激发着无数的后人。他的形象被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历史中的传奇人物。他的失败也成为了许多成功者学习的教训,让人们明白了个人英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

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分析指出了成功领导者的一些重要特质与局限性。一个领导者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奋斗精神,同时,也要有谦逊和包容心。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困难,赢得民心,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多的利益。

四、项羽刘邦辩证思维

项羽与刘邦: 辩证思维的对决

项羽与刘邦: 辩证思维的对决

在中国历史上,项羽和刘邦是两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的对决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同时也显示了他们在辩证思维方面的差异。

项羽的辩证思维

项羽是一位勇猛而豪放的将领,他的辩证思维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展现。

勇武与仁义

项羽的辩证思维充满了矛盾和独创性。作为一位军事家,他非常勇猛,善于作战。然而,在对待战俘和平民时,他同样能表现出仁义之心。这种截然不同的特质使得项羽成为了一个复杂的人物。

自信与自负

项羽的辩证思维还显现在自信与自负之间的张力上。他自信地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代霸主,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自负。这种自信和自负的态度让他在军事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但也让他在政治上犯下不少错误。

刘邦的辩证思维

与项羽不同,刘邦是一个更加圆融和谦逊的人物。他的辩证思维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智谋与圆滑

作为一位政治家,刘邦善于运用智谋和圆滑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他善于观察时势,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并且善于与各方利益进行协商和妥协。这种圆滑和智谋的辩证思维使得刘邦能够在政治上取得长足的发展。

平民与统治者

刘邦既是一个来自平民出身的人,也是一个统治者。他的辩证思维使得他能够平衡这两个身份之间的张力。他坚持平等和公正的原则,同时也能够行使权力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辩证思维的对决

项羽和刘邦的辩证思维在他们的对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项羽的失利

尽管项羽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他在政治上的辩证思维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他过于自信和自负,没有能够与各方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最终导致了他在刘邦的辩证思维下的失败。

刘邦的成功

刘邦通过运用辩证思维,成功地建立了广泛的联盟,并且在政治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他善于观察时势和应对变化,这使得他能够在项羽的军事力量面前取得胜利。

结论

项羽和刘邦的对决展示了他们在辩证思维方面的差异。项羽的辩证思维充满了矛盾和自信,但也在政治上犯下了错误。相比之下,刘邦的辩证思维更加圆融和谦逊,使得他在政治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这两位伟大的政治家都具备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对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如何评价项羽与刘邦?

说到我的观点,小时候,我对项羽真是倾慕之至。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谓缱绻动人。从多数赞美的文人笔下,我体味着一个英雄的气概和情怀。但是,结局究竟是悲凉的。几番番入我梦来的“重瞳子”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那个时候,我为项羽惋惜万分,我对刘邦嫌恶之至。

近日,仔细看过了司马迁《史记》之项羽·本纪及汉高祖·本纪。我觉得不能不说点自己的新感觉了。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到底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在的港人治港)。其后刘邦以此法引兵西,“无不下者”。

四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六、如何打败刘邦和项羽?

首先来介绍一下今天要说的这两位主人公,首先说一下刘邦,刘邦出身于一个非常普通,甚至可以说是贫困的家庭里,他本人又很懒,不喜欢劳作,每天跟一帮狐朋狗友的混迹在一起,不学无术到处游荡,起初的时候他父亲还管上一管,毕竟这样游手好闲的也不是个事,但是后来慢慢的发现,管也没有用,有时候他还会犯浑,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刘邦就跟个街头混混没两样,但是他却不那么认为,他对于自己做的事还是非常得意地,并且经常去跟别人吹嘘自己多有本事。

而项羽呢,他出身于将军世家,他的爷爷项燕就是一名非常有名的大将军,虽然从小也是有些不服管教,而且对于很多事都没有太多长性,学东西虽然学的很多,但是时间久了就烦了,但是他却好像是上天对他格外的照顾一样,他在武学方面天赋非常的高,而且天生力气就非常的大,而后来在跟随叔父出游的时候,遇见秦始皇,甚至还说出了一些关于当时存在的问题,还豪言称自己能够做到取代秦始皇的存在,不知不觉间透露出来的霸气让人却觉得他那话并没有什么错处。这样的两个人最后竟然是刘邦取得了胜利,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三点:

首先来说,刘邦跟项羽在用人方面就很多大的不同,也许跟他们的出身有关系,刘邦从小就混迹在各种各样的人之中,他知道并不是只有出身很高的人才有大学问,在他发迹的时候,跟他一起出来的人也都是从小跟他一起玩起来的朋友们,而且在后来加入到他的队伍中,不管是谁,只要是有才能的他都能给出合理的安排,而后期刘邦发展起来的时候,他的身边确实很多非常有才能的人,但是这一点项羽做的就非常的不好,他一直都看不起寒门出身的人,这导致了他失去了很多非常有能力的人,而且分不清谁真的对他好,他身边最重要的谋士范增,也是别人三言两语的挑拨之后就被他给逼走了。

这第二点就是心胸气度的问题了,其实刘邦这个人心胸还是挺宽广的一个人,而且对于很多事情都非常的看得开,拿的起来也放得下,他经常会被项羽的队伍打的抱头鼠窜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深知留得青山在的道理,这一次失败了,下一次再来,而且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及时认怂,这一点做的非常好,保住了自己才能保证下一次会成功,而项羽却不是,项羽从自己带兵之后可以说从来没有失败过,一直都是他让别人吃败仗,把别人给打到臣服,他这一生只失败了一次,但是就是这一次,他却觉得这都是老天让事情变成这样的,最终以自杀结束了所有的事情,如果他心胸再大一点,其实他完全是可以东山再起的。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刘邦对百姓很好,但是项羽却是个暴君,项羽收复的地方很多,那战斗力是没的说的,但是他却好几次都选择了屠城,这让很多人都非常的不满,毕竟人家已经投降了,这就叫滥杀无辜了难道不是吗?城中的百姓虽然那个时候还并不是项羽的子民,但是这地方已经被他收复了,还有什么可值得不满的非得要屠城吗?刘邦虽然说后期也杀了不少的功臣,但是那都是出于政治原因,所以项羽最后会失败倒也不奇怪了。

七、刘邦项羽老家?

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是沛丰邑,也就是今天的徐州丰县。

刘邦于秦朝时曾担任沛县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从家乡丰邑起兵后,东攻沛县,被拥立为沛令而被尊为“沛公”。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

项羽的老家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区)。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区)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

八、刘邦项羽父亲?

刘邦之父刘煓

项羽父亲项超

刘煓,刘太公(前282年—前197年8月8日),字执嘉,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丰县)人,汉朝宗室先祖,西汉开国皇帝汉高帝刘邦之父。

《项氏宗谱》第一代叔度为周武王的儿子伯禽之孙。叔度有三子,老大得常,老二橐,老三颜。得常和颜无后,项橐向后繁衍。项羽的祖父项燕为叔度的第八代孙。项燕生有三子,老大项超,老二项梁,老三项襄。超后籍,籍即项羽的名字。

九、刘邦项羽故事?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霸王举鼎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4岁的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去联络桓楚一起反秦。桓楚趾高气扬地说:"你能敌万人,我们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举得起吗?"项羽先让桓楚手下4名健壮的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未动。然后,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运起力气大喝一声"起"!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于是,桓楚满口答应,合兵从羽起义。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十、项羽 刘邦父亲?

项渠(项荣)朱熹在为项氏写宗谱序时写道:“更数传有楚将项燕,生渠暨梁,梁杀人,与兄子籍避仇吴中......”,其中生渠暨梁,已经说了渠为梁之兄,这是有关项羽父亲的最早的项氏谱序记载。

刘煓也作刘湍(前282年—前197年7月14日),一名昂,字执嘉,号显初,又号太平,即太上皇刘太公,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之父,秦末汉初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人。是历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刘邦起义后,受到项羽俘虏,险些遭到烹杀。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尊为太上皇。

前197年,在栎阳宫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