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子名字?
一、明朝皇子名字?
太子朱标,太祖长子。洪武元年立为太子。洪武二十八年薨。洪武三十一年,其子朱允炆继位。建文元年,朱允炆追尊朱标为兴宗。建文四年,燕王克南京,朱允炆不知所终。
秦王朱樉,太祖次子。洪武三年封秦王。洪武十一年就藩西安。洪武二十八年薨。
晋王朱棡,太祖第三子。洪武三年封晋王。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洪武三十一年薨。
成祖朱棣,太祖第四子。洪武三年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建文元年起兵叛乱。建文四年攻克南京。永乐二十二年驾崩。
周王朱橚,太祖第五子。洪武三年封吴王。洪武十一年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就藩开封。洪武三十一年被废为庶人。永乐元年复封周王。洪熙元年薨。
楚王朱桢,太祖第六子。洪武三年封楚王。洪武十四年就藩武昌。永乐二十二年薨。
二、明朝的皇子怎么称呼?就像清朝皇子叫阿哥,那明朝皇子叫什么?
答:皇子在未被封为藩王时可以直接叫做X皇子殿下(X代表他们的排序),被封为藩王后就称为XX殿下(前面加封号)或者是叫他们的封号,如福王,信王等。而太子就是直接称为太子殿下。
藩王又称蕃王:是在地方官吏与天子之间的统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国。相当于古代欧洲的贵族阶级。他们可能是宗室成员、军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未宣布独立的地方势力首领,或者由天子册封统治某地区的统治者(这统治者将土地献上,然后天子再将土地册封给他)。
藩王通常都有独特的名衔,这些名衔通常为地名或地域名,由天子决定。但当中央王朝崩溃后,部分藩王的藩国(又称藩王国、列国)仍会存在(通常会不再承认藩属)。比如中国明朝时期的燕国,朝鲜国,缅甸国等。
扩展资料:
明朝藩王制度的影响
明代的藩王制和满清的军事贵族制度一样,这种制度只要内部军事势力不乱(三番)或被外部军事势力(八国联军)消灭或被击败导致威信降低,几乎不可撼动。
明代藩封制度在前期对稳定明王朝的统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对地方军政制度的有效补充,但其过大的军事、政治权利也对中央政府造成了威胁。
后期,随着藩王作为军事组织的意义的丧失,政治权利也限制在管理王府内部事务及其所属世系的范围之内,藩府成为只享禄米的寄生集团,并成为明中晚期重要的社会问题。
三、明朝的皇子怎么称呼?就像清朝皇子叫阿哥,那明朝皇子叫什么?
应该是某某王吧,明朝皇子一般都会被封王的,比如朱棣登基以前就是:燕王。太子好像也有世子的说法
四、明朝皇子几岁要搬出皇宫?
按照皇家规矩,一般皇子十多岁,就要搬出皇宫,到了明朝以后,更是必须离京到封地就藩。不要说继续住在皇宫,没有皇帝诏令,有生之年可能都回不了京城。
朝中大臣多次向高太后谏言,要求将赵颢搬出皇宫。太后是个明白人,但偏偏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固执,谏言的大臣也多遭贬谪。眼见情况如此,神宗即便不高兴,也无可奈何。
仗着老妈的恩宠,赵颢难免得意忘形。据说,有次太后、神宗、赵颢,母子三人论及王安石变法。太后坚决反对,赵颢也顺势在一旁帮腔,肆无忌惮地批评新法。神宗一忍再忍、忍无可忍,终于说了句,我败坏天下,汝自当之。
这话不仅很重,还有典故。
当年,赵光义就对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说过此话。德昭惊惧不已,回府后就拔剑自刎了。赵颢有母后撑腰,自不至于寻死。不过,他受到了警告、也感到了威胁,便上书神宗请求搬出皇宫。
正合神宗心意。不过,为了皇家兄友弟恭的脸面,神宗自然驳回了所请。这不过是个程序性的驳回。按理说,赵颢应该再上书的,可是赵颢不按套路出牌,就没再提这个茬了。神宗只能徒呼奈何。当然了,说到底,还是高太后袒护。神宗自然明白老妈的心思,也就不再较真。
所以,当神宗病重,口不能言时,宫里面的男人,除了神宗的儿子们,还有两个年富力强、虎视眈眈的弟弟。
皇位之争,在所难免了。
五、明朝哪个皇子在民间长大?
崇祯皇帝的儿子朱慈焕。
清兵入侵的时候,朱慈焕还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他非常的幸运,从一片混乱当中逃了出来,但是天大地大,却没有他可以去的地方,就一直漫无目的的走着。
最后,他遇到了一个姓王的人家,这家的主人是一个非常好心的人,对明朝朝廷的感情非常的深厚,所以即使知道了这个孩子的身份,也没有揭穿他。不仅如此,这家人还不怕自己惹祸上身,将他安置在自己的家里,并给他改了一个名字——王士元,还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块读书,对待他简直就像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几年之后,这位好心人就病逝了,没有了好心人的收留,他又开始了流浪的生活,一直跑到了江南。
六、明朝皇子皇孙有多少?
这确实也是明代中叶以来许多王府遇到的难题。庆成王的儿子们也大多继承了父亲出众的生殖能力,比如他的长子的儿女总量后来也达到了70人。庆成王在儿女数创纪录的同时,孙子辈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63人,曾孙辈更多达510人。就是说他的直系后代这一年已达767人,再加上众多的妻妾女眷,整个庆成王府中,“正牌主子”就1000多人。庆成王肯定无法认全记清所有家庭成员。除非给儿孙妻妾们编号统计,否则很难想像他如何管理这个庞大的王府。
庆成王一府的人口增长,仅仅是明代皇族人口爆炸的一个缩影。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子孙于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这些王爷好比种子,一二百年过去后,在各地繁衍出的数量十分惊人:山西一省,洪武年间只有一位晋王,到了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皇室后代已增长到1851位。洪武年间河南本来也只有一位周王,到了万历年间,已有了5000多个皇族后代……据明末徐光启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数每30年左右即增加一倍。而当代人口史学者推算的结果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10倍。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近百万人之多。
七、明朝、清朝皇子是如何培养的?
大概讲讲明代对皇子的培养:
这里主要讲的是皇子,宗藩子弟不在期内。
启蒙教育
明代皇子年幼时的启蒙,大概是十岁之前的样子。
后妃教育
皇子的母亲,养母,祖母这些宫里的后妃对其言传身教。她们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价值观,人格都对成长中的皇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她们也负责管教皇子的举止,管束其言行,防止行为不端。同时她们还是年幼的皇子最大的庇护者。比如防止宫廷里因为争宠而发生的“极端”事件。
宦官教育
明代的宦官在宫里是有学堂的。皇帝会让一些翰林学士对宦官进行扫盲。发展到后来,明代很多宦官都有相当的才学。这时候,其中部分宦官就会成为皇子的陪读,同时也负责照顾皇帝的饮食起居。
宫女乳母
这些宫女乳母,也是明代皇子贴身的侍者。虽然地位低,但是和皇子感情往往都很深。特别是乳母。所以她们也是皇子们启蒙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影响者。
出阁教育
太子出阁
一般在太子八,九岁的时候,礼部就会请求让太子出阁读书了。
这时候太子就会开始有自己的一套班底,老师和东宫官署。如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太子少傅,詹事府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侍讲,侍读等。所选之人,也多是名动天下的大儒或朝中大才之人。
太子每天的讲读时间是在早朝退朝后。东班侍读先陪着太子读《四书》十几遍,然后西班侍读的《五经》十几遍。之后太子开始练习书法,春季,夏季,秋季每天练一百字。冬季五十字。
之后,侍讲,侍读开始授课,太子所涉猎的还有《尚书》,《春秋》,《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古今经典著述等。午后,可以休息。下午还有骑射的科目。
亲王出阁
亲王在就藩之前,也需要留在京城读书。亲王老师的选择,虽然不如太子的豪华,但同样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讲官选部曹或进士改授翰林官充之”。“近例,亲王出阁必选进士二人除翰林院检讨侍王读书,待出府之时是升左右长史员,缺则从吏部于本府及国子监教官中选补“。
亲王优秀的讲师,侍读,是有机会成为亲王府的长史。其教学内容大体上和太子所学并无差异。
皇帝的教诲
明代皇帝对于孩子的教育,总体上还是比较重视的。
当朝天子经常会把太子和亲王们召集起来,进行教育和询问。也常常会写下感悟,训教分发给皇子们。
同时帝皇们会扩从皇家藏书,为皇家子弟提供大量史籍文献。
当然,明代各个时期,皇帝对于皇子们的教育重视程度还是各有不同的。这需要结合当时皇帝的执政理念,执政风格,自身性格等具体分析。
朝思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八、明朝皇子被废为庶人以后有廷给钱吗?
明代大体如此,宗室降为庶人,朝廷也会保证个人及子女的生存,如顺治年间,“贝子劳亲,降为庶人,酌给家产。”
不过,与明代不同,清代宗室在降为庶人之后,还有可能恢复宗籍,重新享有宗室权利,这在清朝不乏事例,如英王阿济格,顺治年间子孙废为庶人,雍正年间复入宗室。
九、明朝银两换算?
明朝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600—800元。
一两=10钱,1钱=60-80元。
一两=1000文铜钱,1文=0.6-0.8元。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在盛唐时期价值2000-4000元。
扩展资料:
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如果当时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等于人民币660.8元;
又如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可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等于2065元人民币;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银子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十、那么清朝以前明朝,宋朝,唐朝,汉朝都管皇子叫什么?
汉以后,皇子依然称皇子,储君依然称太子、太孙,无子传弟,称皇太弟,也有一朝同时存在两个储君的,王子即王之子,第一继承人也称太子,受儒家思想影响为尊者讳,不再称呼其名,太子即称呼其为太子,封王太子前加国别,皇子、王子则一般以长幼顺序称呼。
再之后,太子成了储君的专利,王的第一继承人改称世子,清朝,满语、汉语公用,皇子有时称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