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吊唁 > 正文

唐太宗魏征进谏的典故

2024-10-19 18:48:5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唐太宗魏征进谏的典故

唐太宗魏征进谏的典故

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敬佩的智者和忠诚的臣子。他们不畏权势,坚守原则,勇于提出正确的意见,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其中最有名的典故之一就是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唐太宗与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圣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魏征则是太宗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在太宗的政府中担任要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唐太宗即位之初,他特别重用了魏征,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魏征忠心耿耿,工作勤奋,深得太宗的欢心。然而,有一天魏征发现了一个政府存在的严重问题,并认为必须向太宗进谏。他深知这个问题与太宗本人的决策有关,因此进谏的风险非常大。

进谏的勇气

魏征深思熟虑后决定进谏,他明白如果不早日纠正这个问题,将会对国家产生严重的后果。为了保证谏言的有效性,魏征决定以身作则,率先改正自己的错误,为太宗做出表率。

他在进谏之前,先自己反省,审视自己的过失,并表示自己对错失的机会感到非常内疚和懊悔。然后,他写了一封长信给太宗,详细地解释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以一种恳切而客观的口吻,向太宗表明自己的忧虑,并且坦诚地展示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在信中,魏征没有回避问题的严重性,他清楚地指出相关决策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他对太宗表示,作为一位忠诚的臣子,他愿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帮助太宗实现维护国家稳定、百姓安宁的目标。

太宗的反应

太宗接到魏征的信后,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决策,并认真地考虑了魏征的建议。尽管他可能对批评和指责感到不悦,但他知道魏征的动机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将其视为一种贡献而非攻击。

唐太宗对魏征的进谏表示了极高的赞赏,并将其视为一种宝贵的建议。太宗并没有因为魏征的直言不讳而对他产生负面的情绪,相反,他将魏征作为忠诚之臣看待,并对他的勇气和坚持表示了高度的赞扬。

太宗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并立即采取措施纠正了自己的决策。他对魏征的批评持开放态度,他明白一个明君应当听取不同的声音,并能够及时修正错误,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故事的启示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首先,我们要学会勇于提出正确的意见。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不应该因为顾虑而默不作声。如果我们发现问题或者错误,我们应该勇于指出,并提出解决方案。

其次,我们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唐太宗之所以能够赞赏和接纳魏征的建议,是因为他明白一个英明的统治者需要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我们要学会以身作则。魏征在进谏之前,首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这种坚持原则、以身作则的行为,使得他的进谏更加有力量和说服力。

总之,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有担当和责任心的人,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当我们看到问题时,我们应该敢于站出来,为正义和真理发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实现更好的结果。

二、魏征与唐太宗连环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王朝之一,魏征和唐太宗李世民是这个时代里备受瞩目的重要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政治家和皇帝两个不同的角色,但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魏征:杰出的政治家和忠诚的谏言者

魏征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而闻名。他的名字经常与忠诚、正直和智慧联系在一起。

魏征毕生致力于为国家建言献策,他是唐太宗重要的军政谋士之一。魏征对于政治事务的了解和见识让他成为唐朝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建议和决策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唐太宗的要员,魏征始终保持着对皇帝的忠诚。他毫不迟疑地为唐太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的忠诚和真诚赢得了皇帝的深厚信任。魏征的谏言也成为唐太宗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

唐太宗:明君与统治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君主,他的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作为唐朝的创始者之一,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世民是一个睿智而有远见的君主,他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他相信一个强大的国家离不开优秀的官员和顾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魏征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现,并成为唐太宗重要的参谋。

魏征与唐太宗连环画

回顾唐朝历史,我们可以将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关系比作一幅精美的连环画。这幅画展现了两位伟人的合作与默契,也展示了他们各自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魏征为唐太宗提供了宝贵的谏言。他毫不讳言地向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重大决策时勇于提出建议。这幅画中的魏征是一位聪慧而坚定的政治家,他的言论影响着皇帝的决策。

第二幅画中,我们看到唐太宗倾听魏征的谏言,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这幅画中的唐太宗展现了一个开明而智慧的君主形象,他明辨是非,善于接纳不同意见。唐太宗通过倾听魏征的意见,作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决策。

第三幅画中,我们看到魏征和唐太宗一起努力推动国家的发展。他们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政策。这幅画中的魏征和唐太宗是一对默契配合的搭档,他们通过互相支持和协作,实现了许多国家目标。

结束语

魏征与唐太宗的连环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和智慧君主的合作模式。他们之间的互动和配合,使得唐朝得以迅速繁荣兴盛。他们的事迹仍然在历史上闪耀着光芒。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魏征与唐太宗的连环画也给出了一些有益启示。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有政治家和君主之间的合作,需要有高尚品德和智慧才能的政治家,以及明智开明的君主。只有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才能推动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三、魏征与唐太宗经典故事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和经典的故事。其中,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是备受传颂的经典之一。

魏征:唐朝著名政治家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是唐朝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他在历史上被誉为“万历书状元”和“魏文忠”,对于唐太宗的治国策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魏征年轻时就以才智出众而闻名,曾经荣获科举考试的状元,被任命为国子监的学官。后来,他受到唐太宗的赏识,被任命为秘书省的宰相,担任重要的国家职务。

魏征有着较高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谋略,他善于分析问题,善于处理矛盾,使得唐朝的政治更加稳定和有序。在唐太宗的统治下,魏征秉持着忠诚和正直的品质,坚决执行国家政策,对于唐朝的繁荣和昌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唐太宗:杰出的君主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唐朝最为杰出的君主之一。他以聪明才智和卓越的领导能力闻名于世,对于唐朝的强盛和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干和决策力。在他继位后,他积极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李世民对于治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策略,他注重从各方面选拔人才,壮大国家实力。他非常器重魏征,将其任用为要职,并且多次征求他的意见,从而使得唐朝在魏征的辅佐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魏征与唐太宗的经典故事

魏征与唐太宗之间有许多经典的故事,这些故事充分展现了魏征的智慧和唐太宗的睿智。

有一次,唐太宗面临了一个难题,他曾多次召集大臣商讨解决方法,但却毫无进展。最后,他决定向魏征请教。魏征仔细听取了唐太宗的问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些建议深得唐太宗的赞赏,最终帮助他解决了问题。

另外一个经典的故事是关于唐太宗在决策时充分信任魏征的重要性。在一个重大决策中,唐太宗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他坚定地相信魏征的能力和判断。魏征在深入调查和分析后,给出了宝贵的意见,最终帮助唐太宗作出了正确的决策,避免了严重的后果。

结语

魏征与唐太宗经典故事展现了一个伟大的君主与一位杰出政治家之间的紧密合作和默契配合,他们共同引领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他们的故事被广泛传颂,并成为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杰出的君主需要有智慧和远见,同时也需要有一批优秀的辅佐者。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和领导风范,是成功治国的关键。

四、唐太宗魏征的故事简短?

魏征和唐太宗之间的故事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

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四)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君临天下的皇帝,对一个老臣竟倚重、倾心如此,这在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

魏征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t”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心眼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它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

五、唐太宗对魏征的名言?

人镜一句:“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六、魏征劝谏唐太宗的故事?

1、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

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2、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像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

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像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3、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他直言不讳的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一直牢记在心。一次,太宗问魏征怎样做一个明君而不要做一个暗君,魏征就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4、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

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于是便下令停止执行征召中男入伍。同时奖赏魏征金瓮一口,以资鼓励。

5、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

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太宗听了这番话肃然心惊,以后很注意节俭。

七、魏征劝诫唐太宗的名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望国 一作:思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八、唐太宗给魏征的碑文?

根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推倒魏征墓碑的经过是这样的:“徵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纤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徵尝录前后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

帝滋不悦,乃停叔玉昏,而仆所为碑,顾其家衰矣”——《新唐书·魏征传》。

九、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十、唐太宗畏魏征的启示?

唐太宗喜欢玩鸟,有一天,他得到一只形态俊异毛色漂亮的鹞鸟,十分宠爱,便放在手掌中赏玩不已。这时魏z征从远处走来,太宗急忙把鹞藏在怀里;魏征发觉了,就近前来向太宗禀告事情,他乘便向太宗讲述古代帝王由于贪图安逸享乐、沉醉声色犬马而最终丧国灭身的事,劝谏“明君”当以此为戒。魏征滔滔不绝地讲着不想停下来,那鹞鸟在太宗怀里快被憋死了,太宗感到可惜;但他一向敬重魏征,不想打断他的话。魏征便没完没了地讲下去,直到那鹞鸟死在了太宗的怀里。

启示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口碑很好的一个皇帝,他和谏臣魏征的良好君臣关系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也是史学家啧啧称叹的贤君良臣的典范。唐朝建立,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虚怀纳谏,开明政治。

一个人应该虚怀纳谏,才能进步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