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里“七”和“八”代表哪些禁忌?
古代的生活,昼短夜长,闲来无事时常常会聊一些故事。其中就有一句俗语流传下来,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因为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所以他能敷衍出的意思也很多。有人说,是每个月中十七的日子,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都不可出门;而如果在别的日子出门,则不能在初八、十八或者二十八日回家。否则,就会招致祸患。
但是子不语怪力乱神,若真是一句恫吓人的俚语,也不会这样一直流传下来。那么这句话背后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
七不出门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中的“七”字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往往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因为从前迷信,风俗是人死之后,每过七天叫一个“七”,满七个“七”后即是四十九天时,叫“断七”。这个时候就会停止吊唁,请和尚道士来超度亡魂。
所以一说到“七”不出门,好像这句话的意思也阴森森的。但其实,其中的“七”并不是指日子,而是像歌里经常唱的那句“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七样东西,不仅维持了生计,还调剂了生活口味。如果没打点好这七件事,就出了门,做不了事业。
其中的柴米意思很清楚,就是烧柴与稻米,象征着日常生计。稻米大约在神农时代就开始种植了,是千百年来人们赖以为生的主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自然潇洒得令人羡慕,但生活中大多数人还是为了柴米奔波求走。
“柴米夫妻”一词,就是说为了生计而结合的夫妻。如果一个家不能烧柴吃米,日日等米下锅,那生活就是十分贫苦,百事为哀。
油盐酱醋则是人们生活中的调味品了。孔子在《论语》中就曾谈到“不得其酱,不食”,意思是调料不符合要求,就不吃。可见古人对于食物的味道也是有追求的,也喜欢有滋有味的生活。
油,一开始就是提取动物油,有了压榨法后,就用芝麻、紫苏或者大麻榨油。得益于宋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油也变得越来越普及。油本身也有调味的作用,《调鼎集》有言:“菜油取其浓。”湘菜、徽菜等菜系就讲究浓油赤酱,味道醇厚。
盐最早是在海边开发盐田制成,后来制盐的方法多起来,盐也就成为三餐中最为重要的调味品。“朝蒸暮盐”,就是说在生活中最辛苦的时候,以榨菜和盐拌饭维持温饱。看来再怎么贫苦,盐还是必须的。
除了盐,做菜调味时,最常用的就是酱醋,五代时期的陶谷就在《清异录》说过:“酱,八珍主人;醋,食总管也。”其中这个“酱”字,也有自己的演化。从前它可以指肉酱、果酱、豆酱和面酱,但到了宋代的时候,“酱”字就变成了酱油的代称。
“醋”也不是很早就有的。商代时,取咸和酸两种为主味,就用盐调咸,用梅子调酸。后来人们学会用发酵,做成了早期的醋。卢湛的《祭记》说:“四时之祠,皆用苦酒。”里面的苦酒其实就是醋。
茶自不必说,中国是茶之乡,本来只是小众爱好,但唐代以后饮茶普遍,茶渐渐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陆羽《茶经》问世后,饮茶更是成为社会各个阶层都盛行的社会风气。据说蒲松龄收集《聊斋志异》故事的方式,就是在街边安放大碗茶,请过路人免费喝,条件是给他讲一个故事。
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在家的时候打理好这七件事,保证日常生活,才好放心出门,做想做的事。
八不归家
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打理好了,可以出门做事了。但“八不归家”又是什么呢?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不归家,就是指这八件事。《醒世姻缘传》说: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就是说,孝悌忠信是对一个人起码的教诲,而整个家族若没有礼义廉耻,就不能称之为家。如果做不到这八点,家也不必回了。
“孝”就是说,要孝顺父母。古人讲天地君亲师,是为人最该尊重、服从的。父母有生养之恩,自然应该对父母有礼节,有奉养。而“悌”则是说要友爱兄弟姐妹朋友。躬行好孝悌,就能够做到“在家无怨”,具有和睦的关系。
孔子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可见传统儒家文化是把孝悌作为仁人之本的,而以孝悌为基础,由爱家庭成员及其他亲近之人扩展到爱一切人,就是真正的仁了。所以做到孝悌,对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来说是必须的。
孔子也认为,人如果能够孝悌,就一定会忠君爱国,要真诚地服侍君主,按臣礼去行事。所以不论是对于平民还是为官者,忠和信都有别的意义。首先对理应承担的义务,要尽心尽力 全己之责:“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还要忠于自己的言行:“言忠信,行笃敬。”总之,人平日里的言行举止,应该诚实守信,于己无欺。
至于礼义廉耻,人人都知,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之邦。“仓囊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柴米油盐酱醋茶已经齐备,生活条件已经安顿,做人就应该讲求礼节,知晓廉耻。礼法道义,不仅在于权贵大家,更应该遍及各个阶层。
具有良好的道德内涵后,为了适应社会制度,就会有与之相应的一套礼节仪式,即为礼。而合于这些的做法即为义。对于人来说,道德或仁是在内心,礼仪则是外在的表现,是一种纹饰、节制。有了好的仁德,却不以好的礼仪去行动,就不是尽善尽美的。
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人应该廉洁奉公,不管身处什么岗位上,都不徇私情,也不做监守自盗的事情。而所谓知耻而后勇,人只有知晓什么是羞耻,才会分辨善恶,知道对错,才能行事。否则,有什么成就都是愧对自己的。
由此可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为人应该谨记的八件事。这样出了家门,开创事业时,才能行之有道。如果做不到这些,就无颜回家面见父母祖宗。
小结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看似是很简单一句话,背后却承载着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也寄托着古人的道德追求。
但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也可以作为人生的信条。一个人想有优秀的的人格,应该打理好自己,再出去闯荡。就算没有做成什么也没关系,只要能够和睦家庭,遵守礼义,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就可以了。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里“七”意思是早上开门七件事,分别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如果没有把这些事安顿好就不要出门;“八”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件事,如果做不到这八点就不要回家了。
七不出门,从字面上理解。很可能理解为初七这一天不能外出,只能待在家里,其实,这话中的七,就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几种必需品,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一个家庭中,这七种东西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七种东西没有完全地准备好,就只能待在家中,哪里都不能出去。八不归家中所说的“八”,是古人说的八种品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指无论做什么,首先要有做人的基本道德,如果连做人的基本道德都缺乏了,家里便没有他容身的地方,还有何脸面回家。
七指在出门之前要为家里准备好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样东西;八指在归家之前要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好八件事:孝、悌、礼、义、廉、耻、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