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悼念兄弟诗词鉴赏?
一、历代悼念兄弟诗词鉴赏?
《梦微之》
——白居易悼念元稹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这首悼亡诗是白居易在元稹去世九年之后所作,诗中道尽思友之情,诗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更是不知让多少人为他伤怀,潸然泪下。
白居易与元稹
白居易与元稹合称“元白”,两人之间的感情便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唐贞元中(801年),30岁的白居易和23岁元稹一见如故,互相都被对方的文采深深折服,且政治上的见解一致,两人相见恨晚,一见难离,之后同登科第,被一同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自此二人形影不离。后来踏上仕途,聚少离多,但他们一直保持着信件的往来,用诗句来倾诉衷肠,寄托情感。二人相互慰藉,酬唱之作达180余首。
当元稹母亲去世,白居易大力资助他;
元稹爱妻去世,白居易以诗安慰他;
元稹生病,白居易又寄去衣物等。
白居易对元稹的体贴,完全不疏于自己的妻子。
同样的,当白居易被贬职,元稹也写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因担心白居易而患上疟疾,几乎死去,诗句“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将这种“你忧愁我也忧愁”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然,最能表达感情的还要数白居易的《与元微之书》,这封信表达的感情真挚动人,充满深情,两人的深挚友谊不言而喻。
公元831年,元稹暴病去世,正赋闲于东都洛阳的白居易惊闻后,悲痛不已!当元稹的灵柩运回老家陕西咸阳时,途径洛阳,白居易挥泪为他写下祭文。
《哭李商隐》
——崔珏悼念李商隐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这两首悼亡诗,写尽了对诗星陨落的惋异、哀念与悲恸之情。尤其是其中的“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这两句诗,“悲酸触鼻”。这也是现存悼念李商隐仅有的两首诗,尤为珍贵。
李商隐与崔珏
大中二年二月,郑亚贬循州刺史。李商隐也离开桂管北旋。后在荆州一带很久停留,遇到了同为诗人的崔珏。崔珏也是郑亚幕僚,在桂州始安郡都督府任兵曹参军,后出任观察巡官,兼知某县事。幕府解散后,他举家寄居荆州。因际遇类似,两人都产生过超脱尘世的念头,于是结伴一同上药山访禅师。为此,李商隐作《同崔八诣药山访融禅师》诗一首以表达情感、抒发心境。
这次的相遇使得他们一拍即可,可惜的是,崔珏不久将西去入蜀,两人面临着分离,于是李商隐伤感地写下了《送崔珏往西川》,这首诗与一般送别诗有别,没有寂寥悲凉之感,重在描写路上的壮阔景观和内心澎湃的情绪,以突出自己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和挥别。
没想到这次的相遇与别离竟然成了永别,唐大中八年(858年),李商隐在郑州荥阳病故。崔珏得知消息后,从荆州匆匆赶去吊丧,想起与李兄的相识相知与匆匆一别,崔珏悲痛不已,作了这二首《哭李商隐》。
其实,崔珏与李商隐除了政治见解的一致,在诗歌风格上也与李商隐相近。读崔珏的某些诗句,如“闲教鹦鹉啄窗响,和娇扶起浓睡人”“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等,常常能找到读李商隐诗一般的感觉。可见两人间的情意。
《哭孟浩然》
——王维悼念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老朋友我再也见不到了,汉水滔滔仍然日夜东流。请问襄阳遗老今在何方?江山依旧何人再游蔡州?
这首诗语言通俗,借景抒情又直抒胸臆,对故人长逝的悼惜之情感人至深。
王维与孟浩然
王维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二人合称“王孟”。
孟浩然青年时隐居在鹿门山,40岁出山后开始游历京师,结交了王维。孟浩然隐居时努力读书写作,几十年来可谓拥有满腹文章,他的才华也得到了王维等人的大力赞扬,之后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王维还私自邀请孟浩然到内署,即自己办公的地方商讨事情。
但后来在求官路上碰了一鼻子灰,感到仕途之路无望的孟浩然打算离开长安,但又不舍王维,便作了《留别王维》诗一首赠之“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其中诗句“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正是将王维当作知己。随后王维也赋诗《送孟六归襄阳》赠之,两人的友谊至死不渝。
据载,王维路过郢州时,曾在刺史亭画了孟浩然的画像,并称其为浩然亭。但咸通(唐僖宗)年间,刺史郑諴认为贤人的名字不能冒犯,于是改名为孟亭。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孟浩然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后一年,王维到襄阳得知孟浩然已死,于是作此诗《哭孟浩然》悼念他。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诗人间的知己之意,闻之让人涕泪!
二、亲人离世悼词?
各位父老乡亲,各位亲朋好友:
在这满怀悲愤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来参加xx先生的追悼会。今天,我们一起追悼xx先生,因为他的一生是光辉的、更是勤劳而朴实无华的。艰苦劳作,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含辛茹苦。xx先生的一生无不闪现着灵性之光。然xx先生去了,可是他的精神将会永远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xx先生于20xx年8月x日x时在我们村去世,年仅48岁,惊闻噩耗,如晴天霹雳,心痛如绞。此时此刻我仅代表x向xx先生的猝然离世表示沉痛的悼念,向xx先生的亲人和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
xx先生是村人,青年时代的xx先生和许许多多同龄人一样饱受了苦难和贫困生活的煎熬和考验xx先生走了,宛如一座大山浩然倒塌,xx先生的离开,是我们的一大损失,回想他灿烂而又短暂的生命历程,我们无比怀念。
xx先生为人忠厚,心胸坦荡,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他对父母孝顺当先,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两个孩子都严格守法,好学上进、他的淳朴和忠厚的高贵品格和与世无争的人生信条,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和启迪。
生命的短暂如白马过隙,更如一阵一阵风,他离我们而去,但是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奉献的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汲取,人总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那个过程对于家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我们为他们家庭失去这么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和好父亲而惋惜。
三、悼词经典?
经典追悼词范文
各位父老乡亲,各位亲朋好友:
在这满怀悲愤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来参加xx先生的追悼会。今天,我们一起追悼xx先生,因为他的一生是光辉的、更是勤劳而朴实无华的。艰苦劳作,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含辛茹苦。xx先生的一生无不闪现着灵性之光。然xx先生去了,可是他的精神将会永远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xx先生于20xx年8月x日x时在我们村去世,年仅48岁,惊闻噩耗,如晴天霹雳,心痛如绞。此时此刻我仅代表x向xx先生的猝然离世表示沉痛的悼念,向xx先生的亲人和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
xx先生是村人,青年时代的xx先生和许许多多同龄人一样饱受了苦难和贫困生活的煎熬和考验xx先生走了,宛如一座大山浩然倒塌,xx先生的离开,是我们的一大损失,回想他灿烂而又短暂的生命历程,我们无比怀念。
xx先生为人忠厚,心胸坦荡,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他对父母孝顺当先,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两个孩子都严格守法,好学上进、他的淳朴和忠厚的高贵品格和与世无争的人生信条,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和启迪。
生命的短暂如白马过隙,更如一阵一阵风,他离我们而去,但是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奉献的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汲取,人总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那个过程对于家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我们为他们家庭失去这么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和好父亲而惋惜。
xx先生英年早逝,他一定带着太多太多对家庭和生活的留恋,的确让人伤心万分,然而人死不能复生,我们活着的人只能抑制自己的悲痛,用xx先生的光辉精神来武装自己,积极的履行好我们对生活对家庭的责任,兢兢业业的投入到生活中去,以告慰xx先生的在天之灵。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亲朋好友,各位乡党邻居来参加xx先生的追悼会,让我们一起祝愿xx先生一路走好,让我们一起为xx先生的家人表示最真挚的慰问。
四、求诸葛亮悼周瑜文?
诸葛亮吊唁周瑜原文如下:
祭文曰:“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诸葛亮凭吊周瑜的故事背景:
古代东吴大都督周瑜,精通兵法,才智超群,只是肚量狭小,不能容人。 他和诸葛亮共商破曹大计,可又想加害诸葛亮。周瑜攻打南郡时,曾身中毒箭。当诸葛亮趁乱用计先取南郡、荆州、襄阳后,周瑜一气之下箭伤复发。
病中的周瑜仍想智取荆州,均被诸葛亮识破。周瑜一气再气,在“即生瑜,何生亮”的怨恨声中死去。诸葛亮得知周瑜的死讯,决定前去吊唁。
诸葛亮凭吊周瑜的《三国》记载:
据《三国演义》记载: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周瑜死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闲士佐助主公。”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赶巴丘吊丧。
扩展资料:
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恩怨纠葛:
诸葛亮曾经三气周瑜。
1、第一次是曹仁和东吴打仗,周瑜和诸葛亮当时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结构周瑜第一次夺取失败,只好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
2、第二次是刘备的夫人死后,周瑜献计,让孙权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哪曾想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许孙权杀他,还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周瑜一计不成便又生一计,想让刘备一直呆在东吴,谁知诸葛亮见招拆招,又让刘备回到了荆州,结果让士兵嘲笑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听了之后气急败坏,旧伤复发。
3、第三次是因为诸葛亮曾承诺,取下西川便返还荆州,但是迟迟不发兵攻打西川,周瑜等不及,于是假意提出帮助刘备夺取西川,实则顺路夺回荆州,不料又被诸葛亮识破,气的周瑜直呼”既生瑜何生亮。“摔马倒地不治身亡。
诸葛亮的其它事迹:
初出茅庐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的长子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宠爱少子刘琮,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不为之谋划。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
刘琦对诸葛亮说:“如今我们两个向上到不了天,向下接不到地,就我们两个人,话出自你口,进入我的耳朵,无他人知晓,现在可以说了吗?”诸葛亮无奈之下对刘琦说:“你难道看不见历史上申生在国内导致祸患,重耳逃亡在外而获得生存吗?”刘琦意识到诸葛亮让他外出以自保。
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当时托名为汉相的曹操统一北方后,率20万大军南下荆楚,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诸葛亮劝说刘备,及时攻打刘琮,可趁机占领荆州,刘备不忍。
刘备在樊城知道曹操大军南下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 同年,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
五、马岭河缆车事故谁写了一篇祭文内容?
以下是一篇针对马岭河缆车事故的祭文:
深深的悲痛淹没了我们,因为在马岭河缆车事故中,我们失去了那些无辜的生命。他们毫不知情地参与了这场灾难,却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收获。我们的心痛,我们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这场事故的发生,提醒了我们走在人类文明之路上,需要更为严谨的安全意识和更高的道德标准。我们需要真正爱惜生命,尊重生命,坚守职责,认真把握安全。失去生命的代价太过沉重,我们的每一个决策和行动,都应该注重人的生命质量。
同时,我们向逝去的每一位献上深深的哀悼之情。你们将长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希望你们的家人能够平复心情,接受命运的安排。在他们的回忆里,你们将永远是那样璀璨的存在,是我们永远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