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悼词 > 正文

祖坟立碑仪式有哪几项?

2023-03-15 07:17:21  来源:网络   热度:

祖坟立碑仪式有哪几项?

1奏乐,燃放鞭炮。

2、祭天地:请敬献祭品供果,向天地生神灵行礼,敬酒(在音乐中)。

3、敬列祖列宗神灵

4、立碑开始,请各位乡亲,好友动工,放炮,奏乐。

5、洗碑,擦碑,罩屋。请子孙,儿女,外甥男,外甥女碑前尽孝,——完成红布罩碑。

6、请某某为列祖揭碑。

7、摆供品,上香,烧纸 (奏乐)。

8、宣读祭文(全体按次序站好)

9、众人拜祭(三拜九叩)

10、分拜开始(在音乐声中进行)。

11、立碑,揭碑仪式结束 (燃放鞭炮)。

闽南人丧葬礼仪(2)

在给死者穿衣之前,要举行套衫的仪式。在厅前的院子里放一个竹编的大加箩,孝男手持竹筒(撑地,让孝男站稳),头戴新竹笠,签上插一枝红春花。另一个人与孝男面对面站着,将寿衣按内外顺序一件件套在孝男身上。穿套完毕,以麻绳穿入两袖筒,在袖口处扎住,然后孝男抽出双臂,脱出套成的寿衣,置新米筛上,端进正厅,给死者穿上。竹笠则往屋顶上扔。孝男或孝女完成套衫仪式后,要吃一碗甜汤圆。

套衫的习俗,从一般的角度看,是为了给死者换衣的方便,一次便可穿上,不必一件件地折腾。孝男或孝女站在竹凳上,套起来也方便。但是头戴竹笠,竹椅下又垫着加箩,却是令人费解。原来,这出于历史上闽南人民反抗清朝残暴压迫统治的传统。头戴竹笠,表示头不戴清(朝)天;足下垫加箩,表示脚不踏清(朝)地。满清时期的闽南人民,在世时不得不忍受清朝压迫,死后绝不愿灵魂再受压迫、这种强烈的反清情绪,透过套衫仪式,才得以发泄。以后代代相传,直到清朝覆灭之后,仍然沿袭不变,蔚然成俗。

从乞水净身到给死者换上寿衣,称为张穿。张穿意即给死者穿上张老衫仔裤,古礼称为小殓。小殓之后,便是死者遗体纳棺的大殓,俗称入大厝。厦俗忌直呼棺材两字,而代之以‘大厝或寿板,是死者居住处。死者入大厝’,表示死者灵魂生活的重大转折点,要举行隆重的告别人世的仪式。

入棺

死者遗体入棺之前要举行放手尾钱的仪式。好命人或司公将12Q枚铜钱经由死者的手,溜放入米斗,再将铜钱一枚一枚分发给死者的遗属。这时,好命人或司公高喊;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表示死者将财富留给了后代子孙。获得手尾钱的子孙得将铜钱用带子穿过,系在手腕上,孝男用麻带,其他用白带、青带,叫做结手尾钱,既是带孝,又感激死者将富贵的吉兆传给了自己。

死者遗体入棺时,必由孝男扶头。媳妇女儿扶脚,其他子女扶双手。安放好遗体后,盖上水被,将写有死者姓名、生辰年月的木制神主牌覆在死者身上,并呼死者之名,请其灵附木主,再请出木主。然后才由工人盖上棺盖,丧家要赠给工人一个红包。

盖上棺盖后,要举行祭棺仪式,死者亲属按辈分依次跪拜。如棺材要久停待葬的,拜毕,由工人钉钉封棺。不日即出葬的,则临出葬才封打。

死者遗体入棺大殓之后,门外放置的过山轿燃化掉,让死者灵魂乘轿前往阴间报到。这时不能再赠丧家金银纸或送金银纸钱。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瓶、碗筷、草席等物,要丢弃野外旷地,或再放一把火烧毁。

在大殓过程中,僧、道不断敲钟鼓并诵经。

闽南的风俗还有敲棺材头和跳过棺。若死者父母健在,人殓后,父母持棒敲击棺材头,谴责死者为人子而未尽养老送终之孝。若死者为女性,其丈夫准备再娶,就要手持雨伞,身背包袱,从棺材上跳过,高喊一声:我去番边(出洋)。这样,男人以后再娶,亡妇的阴魂便不会再来计较。死人就这样好蒙骗,所以闽南又有一句憨死人的俗语,用以戏谁轻易就受骗的人。

大殓之后,死者亲属必须都正式着丧服,古礼叫做成服。也有死者咽气后就着丧服的。

成套的丧服,除衣服外,还包括孝鞋和头白、孝帽。

孝鞋;孝男的为草鞋,内已编织进麻带;女为布鞋,加缝一小块的大麻或二麻,依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外孙的鞋上加维青包布块。

头白:即死者亲属头上戴的白色孝巾,用白坯布制成。制孝巾时不能用剪刀,必用手撕,撕成方块,再对角一折,折成三角巾,扎在额头上,孝巾围于额头正中处再加缝一小块大麻或二麻。外孙的头白,用漂白的细白布(俗称白西洋)制成,上面加缝一小块青色布。其他外亲是用白西洋布加缝小块红布,不佩头上,而缠在左臂。不曾戴过孝的小孩,在他们孝巾上的大麻、二麻或青色布上还要加缝一小块红布,以减丧气。

孝帽:已婚孝男戴白纸做的两侧高耸的纸帽,两侧垂下麻丝,直到耳边,帽上面再加缠有麻布条的孝箍,也分大麻、二麻。女则戴白坯布制成的甘头。甘头呈长方形,像一只相邻两边豁开的面粉袋,不豁口的窄边罩在头顶,其他部分披在肩上,直垂后腰,大人小孩都戴。

依五服穿戴着丧服的服丧带孝期,与所着丧服相适应,从三个月到三年不等。丧服改革后、服丧期也相应变革。

灵堂布置

成服后的丧家,灵堂正式布置起来了,气氛越显得肃穆凝重。在出葬前,来吊丧的亲友要跪拜,灵前设有跪拜用的草垫,上铺红毡,表示对吊客的尊敬。吊客一到,孝帐内的家属放声痛哭,丧家燃香二支,递给吊客。吊客掀起红毡的一角,露出下面的白垫,表示对丧家的尊重,然后拈香跪拜。丧家要陪拜。拜毕;插香于灵前香炉。晚上,学男要在棺旁铺草守夜,头枕土块,叫做睡棺材头或守棺脚,至少头尾三日。孝男睡在草上,枕着土块,取古人哀亲之在草和哀亲之在上之意,叫做寝苦枕块。丧家在亲死大殓之后,每日要在灵前敬茶饭,叫做捧饭,清晨和晚上各一次。捧饭时,孝妇要放声号哭,呼唤死者起来吃!叫做叫醒叫困,视死如生,极尽孝道。

即使在死者葬后,凡有祭祀死者的日子依旧进行,并提前一天或三天就号哭叫醒叫困,然后捧饭,直到服丧期满举行除灵仪礼时,才不再捧饭。所以除灵又称散饭。

大殓祭棺之后,除夭折或恶疾而死者即下葬外,一般要过旬即七日后)落葬,贫者也要二三日至一二周才下葬。三七后须择吉日下葬。富者则搁棺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下葬,形成闽南丧礼中的一大陋俗。

搁棺停柩,一般都出于尽孝的考虑。民间以停柩越久,表示子孙越孝顺。如果老人一死就尽速安葬,会被人视为子孙不孝,草草应付。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也都要停一段时间。

闽南是商业中心,又是侨乡,出外经商做生意和出洋的人多。为了等待子孙奔丧归家,也要停枢。也有为筹措费用而停柩的。

更有迷信的人,为找吉地好风水而耽误时日,或相信择日师指定的吉日,而久停不葬的。有的大家族、各房柱意见分歧,有的相信各自找的择日师选定的不同日子,有的各请风水先生选基地,选中的吉地相去甚远,久争不下,落葬无期……

但是,不管什么原因的停枢,一般多停在自家的正厅里。出于特殊原因,不能停柩于家的,则在附近另搭小屋停柩,或寄柩于寺院;停柩的棺木要请工人加以油漆。油漆棺材多在服丧期内祭祀的日子进行,如做七、百日等。油漆要数遍,甚至数十遍,以示孝心,依停柩时间长短和经济能力而定。

闽南的棺木多由六整块的杉木板制成,一头粗大,一头细小。一般多油漆成红色,棺身洒满金色。有的彩绘五彩花鸟人物,棺头写上金字福字(死者为男性)或寿字(死者为女性),字边加绘蝙蝠图案。棺尾绘上香炉、烛台、童男童女持幡接引的图案。

出山

闽南的出葬,俗称出山。丧家在出山前要提前通知亲友前来送葬。一般多为口头通知,互相转告;也有另发讣音,书面通知的。后来的讣音发展成为铅字印刷、精心装订成册的,内有讣告、死者遗像、各人悼词等。

出山之日,亲友到齐,丧家家属披麻戴孝着丧服。送葬的亲友多以白布扎在左臂,后世改用一朵小鲜花或小白纸花戴在胸前。临近出山的时刻,孝妇孝女等丧家妇女手抚棺木痛哭,叫哭棺材头。这种号哭要哭到给棺材绑上杠之前才结束。孝男等跪伏于棺侧痛哭。时刻一到,棺材抬出门,这叫转棺。

转棺之后,举行俗称起柴头的隆重祭典,又称起车头、启灵,即送棺出葬之祭。在灵前排起供桌,排列着丧家五牲全席,次为女婿的牺牲祭品,其他亲戚的祭品摆在最外面的供桌上,点烛焚香。丧主(孝男头)先三跪九叩地跪拜,接着丧家本家人跪拜。家祭完毕,丧主钻进供桌底下,向接着跪拜的女婚等外亲跪拜答谢。当这些外亲跪拜时,有司仪者号令祭拜,并代他们读祭文。祭文读完后,外亲也要三跪九叩地行拜,跪伏在地上哭祭。这时丧主要从供桌下爬出来,跪在他们后面随拜。外亲的哭拜,通常因缺乏对死者的真挚情感而哭不出声泪,张嘴干哭,喷出的气息,扬起地上灰尘,一阵阵的,被看热闹的嘻嘻哈哈地称为喷土粉。女婿这方除了有被戏称为喷土粉的祭拜义务之外,还要在出葬队伍前列打出灵旌一幡。没有女儿的人家,往往要认个干女儿,以享受死后的这种待遇。内外亲跪拜之后,丧主继续跪在灵侧答谢其他亲友的祭拜。

起柴头的祭拜之后,举行钉棺盖的封钉仪式。封钉时,死者子孙一齐跪在棺尾端,每钉一钉时都由同族好命人念四句,祝福点斧:一点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居福禄;二点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三点西方庚辛金,子孙代代发万金;四点北方壬癸水,子孙代代大富贵;五点中央成巴土,子孙之寿如彭祖。每念一句,子孙齐响应好!最后一根钉只是象征性地轻轻钉进一点,然后由丧主用牙咬拔出来,这就是出钉――出丁,子孙后嗣将绵延不绝。如果死者为女性,封钉时则要由外家长辈象征性地先敲一下。

这时丧乐队绕钵击出行进节奏,丧家子孙排成长串,在司仪的前导下,绕棺三周,这叫旋棺。施罢,孝妇孝女又痛哭号叫着,扑向棺木。

紧接着是绞棺。工人将棺木用绳绑在俗称独龙杠的长长的木杠上,木杠两端又连着小杠,每端一般由4人或8人抬,共8人或16人。大家族多出动本族同姓之青壮年抬棺,以之为荣。绑好独龙杠后,罩上棺罩。棺罩上部是彩扎的宫殿和古装人物,下部垂下绣帘,罩住棺木。棺罩的顶上,吉祥物昂首挺立,男性用麒麟,女性用凤凰;都是栩栩如生的闽南工艺彩扎。木杠前端上安上了五彩斑斓的彩塑龙头,木杠尾端上龙尾弯翘,象征着死者不死的灵魂,将由吉祥的麒麟兽、凤凰陪伴着乘龙西去,直抵极乐世界。

规模盛大的出山,往往扛轴如云,鼓乐或戏出十数阵,围观者万人空巷,争看热闹。丧家的邻居、亲友,以前得过死者恩惠的,为感谢死者恩德,往往在出山队伍途经的路上设祭,叫做摆路祭。棺木每逢路祭必停下来,由抬棺者用杠棒撑起,吹奏鼓乐,孝主向摆祭人跪拜致谢,并赠以白布,同样要缠以红丝线。

子孙众多的丧家,出山时遗属不走在棺材后,而是走在棺材前,由独龙杠上的龙头拉出两条白布,遗属走在两条白布中,攀布条而行,颇为壮观,厦俗称为拔龙须。孝主手执兔子尾,走在中间。龙须的两前端是女婚或孙婿或侄婿,称为龙目。拔龙须源于古代执拂之礼,意即送葬者牵引灵枢到墓地。厦俗,三代以上人家,老人出山,有条件的就要拔龙须,以壮观瞻。投龙须出山的队列,棺木以鼓钹民乐殿后,称为格后吹。

传统的闽南大出山,是对死者最后的送别,是生者对死者敬意和怀念的最集中最隆重最淋漓的表达,也是对死者灵魂感情溢泻的祝福。大出山也是家族阵容的大检阅,社会关系的大曝光,展门风正其时。大出山中,先后登场亮相的闽南彩扎工艺、各式亭桥、服饰、挽轴、歌仔阵、戏剧、鼓铁、南管、十音、大鼓吹、西洋钢乐等,五彩纷呈,交相辉映,展现闽南灿烂的文化风采和精神向往,令人心驰神往。

入土

棺木到达墓地后,取下棺罩,抬到墓穴前,孝男孝女等分列左右,跪拜,号哭,诀别。和尚或道士在旁诵经。诵经完毕,人葬时,先放墓志铭,然后土工拔下棺木底下的通气木栓,抬棺入穴,盖上灵旌。孝男将木主覆在棺上,请死者魂灵起千附主。孝男盖了第一杯上,然后掩上立碑。

墓旁立有写着后土两字的土地公碑,表示敬请土地公看护、棺木埋葬之后,要由点主官先以五牲或三牲祭拜土地公、并烧金纸,这是必不可少的。

祭过后土,孝男身背木主于背上,向着太阳的方向跪下,由点主官用朱笔和墨笔点主。原有木主上的神主两字,主字先写成王宇。这时,点主官先用朱笔在王宇上点红点,红点上用墨笔再点一下,王字就变成了主字。传说经此一点之后,死者的灵魂就定在木主上了。闽南的点主都是在神主牌或遗像上下先点红笔,再点墨笔。点主官在点主时日中还要念吉祥句:点天天青,点地地灵,点眼眼明,点耳耳聪,点主子孙兴旺。点完朱笔后,即将朱笔朝太阳方向掷去,只留星笔。丧家在点主后,向点主官拜谢,然后将本主放回装有五谷和格钉的米斗内,米斗放在墓碑前,移过祭后土的牲礼,祭坟跪拜,然后烧银纸。

祭墓结束后,将带来的五谷种子撒在坟上,留下一部分带回家,以兆子孙丰收富足。丧主和全体遗属绕募一周,再抬一块墓土放在米斗里。

木主由孝孙捧着,乘轿回家,这叫做返主,就是把死者灵魂请回家。返主时,不能依原路回家,而且在过桥、拐弯时要叫着死者的名字,请它跟着归家。返主时还要不断滴洒从坟地附近汲来的水。木主由在家的妇女在户外路头哭接回家。

从坟地上请回的木主,安放在正厅的临时灵桌上,坟土放在香炉里,桌上摆上祭品和桌头用,点燃香烛,举行安灵仪式。从坟地上返家的人要依次在本主前点香跪拜。

安灵之后,宴请亲友、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必是猪肉煮红酒糟,俗称红槽肉。参加葬礼的人都以吃红糟肉为吉利,所以请吃这种宴席又称吃红糟肉。这种古老的习俗延续至今。现代的人们以红槽肉宴答谢亲友对产家的关心帮助,以淡薄哀丧气氛,力丧礼关键阶段划上句号。

棺木下葬的第一、二天或第七日,丧家要上山巡视,看看坟墓的情况是否正常,死者是否确实已入土为安,而不是一葬了之。巡山显示了丧家对死者负责尽孝的情怀。

巡山时,死者遗属都披麻戴孝,备牲礼等祭祀用品,先把后土,烧金纸;后第坟墓,烧银纸。都要焚香,点烛,上供跪拜。至此,落葬才确实结束。

守孝

守孝,古称“居丧”,俗称“带孝”。有穿丧服的,也有身上佩戴“孝布”的。居丧戴孝时间长短不一,从几个月到3年,有做完七七四十九天脱孝的,也有到“百日”或“对年”后脱孝;还有服孝3年,丧期满后才脱孝。

祭祀

对死者的祭祀从敬“脚尾饭”开始,在丧葬过程中的许多礼仪,都是对死者的祭祀。死后每7天的祭祀称为“做旬”,也叫“做七”。闽南多数做到“七旬”。一、三、五、七为大旬,二、四、六为小旬。头旬及七旬由子主祭,俗称“孝男旬”;三旬由出嫁的女儿主祭,俗称“查某仔旬”;五旬由已嫁孙女主祭,俗称“查某孙旬”;其他旬只作一般祭祀。大旬比较隆重,尤其是“尾旬”,祭品丰盛。做“尾旬”时往往要烧“灵厝”,即将纸做的灵厝焚化,给死者的灵魂居住。闽南多数在“做旬”的三旬、五旬、七旬时“做功德”,一般放在五旬,也有放到百日、对年(周年)时才做。“做功德”即为死者歌功诵德,以表子孙思念感恩之情,祝愿死者能早日升天转世。“做功德”时间不等,有一天一夜,也有三天三夜,还有七天七夜。一般在丧家中堂布置功德场,挂起绿白两色的垂直对联,内容是对死者的吊唁。做功德常在“五七”结合做“道场”。做功德道场也要烧“灵厝”。“灵厝”请糊纸店专制,规模大的在广场搭起楼房庭院式的竹架纸糊灵厝,厅堂匾额高悬,死者纸像端坐其中,两旁仆役伺候,卧室内有各种家具摆件,厝外有路桥和车船马轿,有街市店铺,行人景物,最后付诸一炬。未到“对年”的正月初三,丧家要祭亡灵并为死者“烧新床”(用竹纸扎成的床),让死者在阴间睡新床。

拾骨

拾骨,又称“拾骸”,俗称“拾骨头”。“拾骨头”一般在死者葬后3年或5年、7年的清明节前后10天内,也有另择吉日吉时。届时,死者亲属请土工掘坟开棺,将尸骨捡出整理曝晒,用红丝线按人体骨骼的衔接贯穿,放入特制的腰鼓形陶瓮,谓之骸罐,俗称“夙金瓮”。也有将骸骨贮小棺中,谓之“金棺”,也称“骸棺”,再迁葬于新穴或合葬在他穴。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