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悼词 > 正文

有什么以哀写乐或以乐写哀的例子?

2025-02-19 15:23:1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有什么以哀写乐或以乐写哀的例子?

谢邀:

喜怒哀乐是人生常态,也是人类情感的基本表达。《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喜怒哀乐最早被并提的记载。

清代文学家车万育编著的音韵启蒙教材《声律启蒙》中有“哀对乐,忧对喜”的句子,说明“哀”与“乐”有音韵上的对应关系,还表明了“哀”和“乐”这两种情感表达方式早已进入教材。所以,人们将“哀、乐”并列,既可以表示相对的两种感情,又可以押韵畅读。

“哀”和“乐”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类情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现:不开心的事情、悲伤的事就是“哀”;高兴的事情、愉悦的事情就是“乐”。简而言之,哀指的是忧愁,悲伤;乐指的是愉快,开心。

渐渐地,“哀”和“乐”成为了人们表达情绪时最常用的概括性词语,代表多彩人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外现,也是人生百味中的两种真实存在。

自《礼记》伊始,哀和乐便进入文学视野,并被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渲染。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生活的,人的情感也会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文学中,而“哀”和“乐”这两种情感又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经常被描摹渲染的。

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就是一幅经典的体现主人公丰富情感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一抹不易察觉的忧伤,快乐中蕴含着淡淡的伤感。

达芬奇将蒙娜丽莎的表情管理拿捏的恰到好处,他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某种微妙的平衡,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艺术美感,更是被不少美术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蒙娜丽莎》

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一个人的悲哀或者愁苦到了极点的时候反而平静地露出笑容,或者放声大笑,甚至唱起歌来。

汉语词汇博大精深,而成语又是汉语词汇中的浓缩精华,成语因其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再加上字数的完美组合,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简单方便,成为人们爱学爱用的原因。

很多成语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浓缩的精华,如成语“以笑为哭”“长歌当哭”就是形容的这种人物形象。这种反常现象更反映了人物情感中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以乐写哀”或者“以哀写乐”的篇章或者人物形象,“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到底是什么样的?说到这个问题,就牵涉到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了。

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会呈现出多样化的情感色彩,有喜、有怒、有哀、有愁、有乐。也可以说,“哀”和“乐”是人类情感的常态,但是这两个看似相反的情感在生活中却又相互生发,人的情感也会随着转换,甚至交替。

如我们常说的一些词语,如“悲喜交加”“喜极而泣”“乐极生悲”等,就是“哀”和“乐”两种不同的情感集中到一起、同时生发的体现。

而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将“哀”和“乐”表达到极致的描写。清代文学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写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文学家曹雪芹就将哀和乐这两种情感表达发挥得淋漓尽致。最令人称奇的则是,曹雪芹将哀和乐以反转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乐写哀,以哀写乐,读来让人印象深刻。

以乐写哀

《红楼梦》在写到林黛玉惊闻宝玉、宝钗成亲的消息后,身心受到致命的打击。因为贾府上下甚至丫鬟们都刻意对她隐瞒这一消息,以致当林黛玉听闻后,她一改平日时时爱哭、动辄落泪的常态,反而频频露出微笑。

甚至在黛玉魂归离恨天之际,曹雪芹还是反复强调她“微微一笑”。如在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中是这样写的:

黛玉却也不理会,自己走进房来。看见宝玉在那里坐着,也不起来让座,只瞅着嘻嘻的傻笑。黛玉自己坐下,却也瞅着宝玉笑。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
影视作品中的林黛玉剧照

还是在这一回中,林黛玉出了贾母院门,她还是微笑着的,只不过是强颜欢笑而已。曹雪芹却将“以哀写乐”的手法又一次展现了出来:

黛玉仍是笑着随了往潇湘馆来。离门口不远,紫鹃道:“阿弥陀佛,可到了家了!”只这一句话没说完,只见黛玉身子往前一栽,哇地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

再如在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曹雪芹写到林黛玉的“笑”,这也是“以乐写哀”的手法。原文写道:

且说黛玉虽然服药,这病日重一日。紫鹃等在旁苦劝,说道:“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不得不说了。姑娘的心事,我们也都知道。至于意外之事是再没有的。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大病,怎么做得亲呢。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

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直接写黛玉的微笑比写她“泪如雨下”更深刻、更令人难受,读者也会为之动容。这表面的“笑”其实表现出了黛玉内心极度的悲哀。曹雪芹用“以乐写哀”的手法将林黛玉的情感世界中极度的悲伤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出来。

以哀写乐

以上说了“以乐写哀”,小话诗词再说一下“以哀写乐”,生活中也有这种反常的情景,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或者遇到过这样相似的情形:一个人遇到喜事欢乐到了极点反倒流出了眼泪,离散的亲人忽然重逢,喜到极点,竟抱头痛哭起来

作者反映这种反常的现象往往就运用“以哀写乐”的手法。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诗中写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成都杜甫草堂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目睹山河的破碎。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平定安史之乱后,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

该诗的成功之处在于,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听闻捷报传来的消息后的惊喜之情。

所以当杜甫听到唐王室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顿时泪如雨下。而杜甫却将这种喜悦描写成“涕泪满衣裳”的哀,虽然是哭,表现的却是极度的喜悦。

他甚至开始规划起回到家乡的路线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诗人在极度喜悦之下的梦想。

以乐衬哀

不同于“以乐写哀”,文学作品中还有“以乐衬哀”的写法,这是以欢乐的事情、欢乐的情景衬托悲哀的事情,用哀乐的强烈对比加强悲哀气氛的一种写法

让我们的记忆再一次回到《红楼梦》中,在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当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那之时,潇湘馆里病榻上的林黛玉已是气绝身亡之时,极度的乐与极度的哀在文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原文写道: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曹雪芹在写林黛玉气绝的情景时:一面写远远传来宝玉、宝钗成婚的“一阵音乐之声”,音乐悠扬,热热闹闹;一面写潇湘馆里李纨、紫鹃等痛哭流涕的情形,院外“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冷冷清清,好不凄凉。

曹雪芹用“以乐衬哀”的写法,让“哀和乐”在这个短小的段落中形成强烈对比,增添了黛玉之死的悲哀气氛,使人读到此处哀惋凄绝,不能不为之动容。

以哀衬乐

不同于“以哀写乐”,文学作品中还有“以哀衬乐”的写法,这是以悲哀的事情或情景来衬托欢乐的事情或情景,以哀乐的强烈对比加强欢乐气氛的写法,文学作品中经常有这样的写法。

如我国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乐小舍拼生觅偶》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发生在南宋年间临安城的故事。

当时临安城中的百姓正在观看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乐小舍和他的未婚妻子喜顺娘也在人潮之中,不成想在人潮涌动之际,顺娘却被大浪冲进了江中。

钱塘江大潮

乐小舍救人心切,不顾个人安危,纵身跳进钱塘江中,试图救援顺娘。岸边的人们都以为他们被大浪冲走,肯定再无生还的可能

文章中写到喜顺娘的父亲喜将仕一家听闻女儿被潮水冲走的时候,是哭作一团,但是奇迹就发生在这一刻,乐小舍和喜顺娘竟然奇迹般地生还了。文中是这样叙述的:

这惊非小,说时迟,那时快,就顺娘跌下去这一刻,乐和的眼光紧随着小娘子下水,脚步自然留不住,扑通向水一跳,也随波而滚。他哪里会水,只是为情所使,不顾性命……及至托出水面,不是单却是双。四五个人,扛头扛脚,抬上岸来……父母慌又慌,苦又苦,正不知什么意故。喜家眷属哭做一堆。

原文较长, @小话诗词 只节选其中一段,如果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可以参看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全文的描述。

《乐小舍拼生觅偶》一文中,作者通过描写喜顺娘被钱塘江大潮冲走,乐小舍跳进钱塘江中,众人都以为他们九死一生之际,情节发生反转,乐小舍和喜顺娘死里逃生,故事也以大团圆、皆大欢喜的形式圆满结束。

冯梦龙描写乐家和喜家家属的悲哀,有力地衬托了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和“皆大欢喜”的先悲后喜的故事情节。

与“以乐衬哀”相比,“以哀衬乐”的写法就明显轻松多了,而且故事情节的反转往往能给人带来戏剧化的色彩,甚至会让读者会心一笑,在哀乐对比中,更增强了文本中故事情节的欢喜气氛

小话诗词

以上所引用的文学作品中关于“以乐写哀”和“以哀写乐”的例子,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很常见的, @小话诗词 只是抛砖引玉,列举了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

其实“以乐写哀”和“以哀写乐”是两种特殊的情感体现,其中也包含着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的转换

“以乐衬哀”和“以哀衬乐”两法所写的哀乐现象是人们的情感外露,而且在作品中出现的是哀、乐两种情景,哀与乐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二者相反相成,或使人更感到悲哀、或使人更感到欢乐。

“以乐写哀”和“以哀写乐”描摹的是人们哀乐的变化状态,而且在作者笔下出现的只是一种景,或是单一的乐景,或是单一的哀景。然而乐景中却隐含着极度的悲哀,哀景中却隐含着极度的欢乐。

这两种写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要比“以乐衬哀”和“以哀衬乐”更加强烈、更加感人,会让读者的情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进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上,能引起读者心理的共鸣,甚至有催人泪下的或者让人开怀大笑的双重文字感染力

二、写悼词的版本是什么?

答:写悼词首先写一生生平,其次在在世时工作成就等,最后某某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及某某永垂不朽。

三、借景写哀有什么好处?

可以达到以倍增其哀的效果

以景写哀,是最常见的一种手段,有陪衬和反衬两种手法。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面四句都是写景,通过修饰语:枯、老、昏、古、西、瘦、夕,来修饰中心语:藤、树、鸦、道、风、马、阳,组合成了一连串的凄凉悲苦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还有后面的断肠人与天涯,这些意象(景物)抒发的正是诗人落寞孤寂的情感。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同样的道理,李煜笔下描绘的这些景物,很符合作者悲伤痛苦的情感,这就是陪衬。

老街写这首《忆王孙·春词》时,选择意象也是如此。主题是闺怨,景物的描写中,选择了细雨、空阶、风絮、阳关曲、泪等等:

一帘风絮黯销魂,燕子归时天欲昏。细雨空阶独倚门,忆王孙, 梦里阳关和泪闻。

需要注意的是燕子,春天的燕子都是双燕,双燕归来时,佳人独自倚门,这里就是反衬了。

四、以乐写哀什么意思?

用表面快乐语句写出更深的悲哀。

五、纸的发明第四段前后用什么语气读?

前面用陈述的语气娓娓道来,后面部分要让兴奋又自豪的情感融入其中。

六、有什么以乐写哀的古诗词?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七、鞋子开胶后用什么胶粘最牢固?

一、鞋子脱胶可以使用鞋子专用树脂胶的。二、鞋子脱胶使用鞋子专用树脂胶的方法工具鞋厂专用软性树脂胶磨砂纸小刷子吹风机1、清洁,耐心清扫贴合面,确保干净、粗糙。

2、涂胶,把胶水涂在两个面,要薄且均匀,涂完后保持两面分开5分钟,让胶水自然风干,此时还不能贴合。

3、加热后压合,用吹风机温风吹10秒左右,即可将两面贴合,并用力施压(一只手伸进鞋里,另一只手在鞋外,两只手相互大力施压几秒钟即可)。

4、静置,粘合后切勿再去撕扯,应静置24小时,即可

八、花椒花后用什么肥料最丰收?

花椒开花期施根肥,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可以补充萌芽开花消耗的过多营养,还可以使花椒树储备营养成分,增强树体,为幼果及果实膨大备足营养成分,为提高产量奠定基础,因为根肥时效性长,根据土壤墒情的高低,花椒树可随时吸收和利用,由于在开花期,也可以叫促条肥,不怕花椒枝条旺长木质化程度不高,也可叶面喷施氮素溶液和磷、钾肥,如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但要说施根肥好,还是叶面肥好

九、二周年忌日应写什么悼词?

我的父亲二周年了,今日来到您墓前,我痛不欲生。想起您年轻时早起迟睡,忘我的工作,为了儿女操心劳累。

想起您老年时弯腰驼背,还是不舍的吃不舍的花钱,说是为支助孙子念书,父亲您一辈子克勤克俭,为我们着想,您在我们心中永远活着,永远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艰辛奋勇向前。别了亲爱的父亲!

十、以乐景写哀情的什么说法?

在诗词创作中常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悲伤的情感。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