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蜗牛这篇课文写出了什么?
一、小蜗牛这篇课文写出了什么?
小蜗牛这篇课文写出了小蜗牛爬行速度慢的特点。
这是一篇童话,以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和它慈爱的妈妈之间有趣的对话呈现故事情节。 小蜗牛在妈妈的提示下去树林玩,由于爬得慢,总是错过原来的季节,看到了下一个季节的风景。小蜗牛先后3次去树林里,以小蜗牛的视角生动鲜活展现了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
二、灯这篇几个主要情节?
(一)眼前:
(1)夜中梦醒;
(2)廊上眺望;
(3)几点灯光;
(灯)--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二)回忆:
(4)散布光(明亮)热(温暖);
(5)给夜行人指路;
(6)感到"安慰"和"鼓舞";
(7)使人"安定"、"畅快";
(灯)--眼前--(8)带来勇气和温暖 (三)联想--(灯):
(9)灯光的指引;
(10)火光亮在眼前;
(11)驱散心灵黑暗;
(12)在心灵中摇晃;
(四)眼前:微笑。 (灯)→灯光是不会灭的(文眼)
三、纸的发明这篇课文写出了什么?
《纸的发明》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写出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每个过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我国造纸术发明及传播,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与影响。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时期于汉朝西汉时期,改进时期于汉朝东汉时期。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四、消防前突力量主要是指?
消防前突力量主要包括
第一灭火力量:由起火部位附近的从业人员(单位员工、商户、营业员)组成的,能在第一时间(1分钟)内形成的灭火救援力量。
从业人员发现火灾应立即呼救并拨打“119”电话报警,应立即组织周围有灭火能力的人员在1分钟内形成第一灭火应急力量,采取如下措施:
a) 靠近火灾报警按钮或电话附近的人员,立即摁下按钮或拨电话通知消防控制室或单位值班人员;
b) 靠近消防设施、器材附近的人员使用现场消火栓、灭火器等设施器材灭火;
c) 现场员工迅速引导人员疏散。
第二灭火力量:由不在起火部位的所有当班员工组成的,火灾确认后(3分钟内)能及时形成的灭火增援力量,分为灭火行动组、通讯联络组和疏散引导组。
火灾确认后,单位消防控制室或单位值班人员应立即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在3分钟内形成第二灭火应急力量,采取如下措施:
a) 消防控制室或单位值班人员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同时,报告单位负责人。
b) 单位负责人迅速展开指挥,召集各行动小组按程序实施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
c) 通讯联络组迅速通知员工赶赴火场,应搜集火场信息,向火场指挥员报告火灾情况,将火场指挥员的指令下达有关人员。保持灭火行动组与疏散引导组之间,第一、二灭火力量之间,各组与指挥机构(消防控制室)之间,单位与消防救援队之间的联络畅通。
d) 灭火行动组根据火灾情况使用本单位的消防设施、器材扑救火灾。
e) 疏散引导组按分工组织疏散现场人员。
f ) 安全救护组协助抢救、护送受伤人员。
g) 现场警戒组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火场,维持火场秩序。
五、应急处突能力的主要表现?
用心的专业学习、潜心的专业意识、匠心的专业能力、精心的专业素养、尽心的专业精神”五个方面来提高应急处突能力。
六、从花脸这篇课文悟出了什么道理?
《花脸》这篇课文主要内容写了:通过对“我”爱花脸,买花脸,带花脸的过程的叙述和描写,表达了一份童年的欢乐和自豪,同时通过买花脸,带花脸的细节,表现了“我”对英雄的崇敬,抒发了“我”渴望成为英雄的少年豪情。
《花脸》一文让我明白了每一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每一个人都该努力坚持的生活下去。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
七、鸟类龙骨突的主要作用是?
常见于善飞的鸟类,供动翼肌的附着用;丧失飞翔能力的鸟类,如鸵鸟、鸸鹋等,龙骨突不发达或退化。 会飞的鸟借助龙骨及胸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飞翔能力;而不会飞的禽类只是把它作为骨胳支架的一部分而已,并没有鸟那种巨大作用。 企鹅胸骨具发达的龙骨突,这和以前肢划水,胸肌发达是相关的。
八、悼词的主要内容(三点)?
悼词-写作要求 悼词,在为逝者举行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话或文章,专用于对逝者的哀悼。悼文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点明悼念对象,通俗介绍其生前身份、简历、因何逝世、逝世时间、终年岁数等。 二、扼要地介绍逝者生前的事迹,突出其对社会的贡献,恰如其份地评价其一生。 三、对逝者表示哀悼,并勉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做好工作来纪念逝者。悼词一般由较有威望或地位的人宣读,国葬的悼词,在中国习惯上由继位者宣读。 悼词-基本格式 通常来讲悼词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宣读体悼词形式却相对稳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宣读体悼词的格式写法。宣读体悼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一)标题 标题的组成方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由文种名称承担标题。如《悼词》。另一种由死者姓名和文种名共同构成。如《在宋庆龄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 (二)正文 悼词的正文通常由开头、中段、结尾三部分构成。 1.开头以沉痛的心情说明召开或参加此次追悼会的目的,尽可能全面而准确地说明死者的职务、职称和称呼,以示尊崇,要注意这些称呼之间的先后排列顺序。接着简要地概述死者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何原因与世长辞,以及所享年龄等。 2.中段承接开头、缅怀死者。这是悼词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即对死者的籍贯、学历以及生平业绩进行集中介绍,应突出死者对人民、对社会的贡献。二是对死者的思想、精神、作风、品质、修养等作出综合的评价,介绍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如鼓舞、激励了青年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等。该部分的介绍可先概括地说,再具体介绍;也可先具体地介绍,再概括地总结。 3.结尾主要写明生者对死者的悼念及如何向死者学习、继承其未竟的事业、化悲痛为力量,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等内容。最后要写上“永垂不朽”、“精神长存”或“安息吧”之类的话。悼词的结尾要积极向上,不应该是消极的。所以最后的结尾尽量不用“安息吧”这句话。因为“安息吧”是西方天主教为死者举行仪式时用的一句话,这里面含有人生在世是痛苦的,只有死后才能幸福的消极思想。 (三)落款 悼词一般在开头就已介绍了参加追悼会的人员情况,所以悼词的最后落款一般只署上成文的日期即可。
九、悼词的主要内容(三点)?
悼词 - 写作要求 悼词,在为逝者举行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话或文章,专用于对逝者的哀悼。悼文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点明悼念对象,通俗介绍其生前身份、简历、因何逝世、逝世时间、终年岁数等。 二、扼要地介绍逝者生前的事迹,突出其对社会的贡献,恰如其份地评价其一生。 三、对逝者表示哀悼,并勉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做好工作来纪念逝者。悼词一般由较有威望或地位的人宣读,国葬的悼词,在中国习惯上由继位者宣读。 悼词 - 基本格式 通常来讲悼词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宣读体悼词形式却相对稳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宣读体悼词的格式写法。 宣读体悼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一)标题 标题的组成方式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直接由文种名称承担标题。如《悼词》。 另一种由死者姓名和文种名共同构成。如《在宋庆龄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 (二)正文 悼词的正文通常由开头、中段、结尾三部分构成。 1.开头 以沉痛的心情说明召开或参加此次追悼会的目的,尽可能全面而准确地说明死者的职务、职称和称呼,以示尊崇,要注意这些称呼之间的先后排列顺序。 接着简要地概述死者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何原因与世长辞,以及所享年龄等。 2.中段 承接开头、缅怀死者。这是悼词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即对死者的籍贯、学历以及生平业绩进行集中介绍,应突出死者对人民、对社会的贡献。二是对死者的思想、精神、作风、品质、修养等作出综合的评价,介绍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如鼓舞、激励了青年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等。该部分的介绍可先概括地说,再具体介绍;也可先具体地介绍,再概括地总结。 3.结尾 主要写明生者对死者的悼念及如何向死者学习、继承其未竟的事业、化悲痛为力量,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等内容。最后要写上“永垂不朽”、“精神长存”或“安息吧 ”之类的话。 悼词的结尾要积极向上,不应该是消极的。所以最后的结尾尽量不用“安息吧”这句话。因为“安息吧”是西方天主教为死者举行仪式时用的一句话,这里面含有人生在世是痛苦的,只有死后才能幸福的消极思想。 (三)落款 悼词一般在开头就已介绍了参加追悼会的人员情况,所以悼词的最后落款一般只署上成文的日期即可。
十、怎么评价这篇散文?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我很喜欢这样写散文。漫漫的叙事,不经意抒了情。和我最喜欢的李娟有点像。
我很排斥把散文写的情意满满,演讲稿喜欢的形式。有点矫情与目的性强。
所以这样的叙述方式刚刚好。就像和朋友写信,会写的。絮絮叨叨,知道对方会懂,这是什么样的感情。无所顾忌,带着心中的一项好坏标准。赞成与不赞成,却不明显的写出来。
我个人认为散文就得这样,不能把情感抠出来颂歌。中国的散文也是得这样。把感慨写的不那么露骨。
但是这样写散文,不能平凡而琐碎,写柴米油盐酱醋茶,但不能柴米油盐酱醋茶。故事,叙述的故事一定是清新,和众人不太一样的。最好没有嫌恶,最好带着点轻松。最好有前因后果。
薄薄的几个画面,写信还好,正式发表就不太够。
贴一段李娟的,高考也登过。
我们的裁缝店
我们是来这里开裁缝店的。可是这里已经有裁缝店了,由于是老店的缘故,生意看起来很不错。布也多,花花绿绿挂满了一面墙。开店的女老板还带了好几个徒弟,推门进去,满屋子踩缝纫机的“啪嗒、啪嗒”声。
整顿好新家后的第二天,我妈就跑去那家店串门子,假假地对人家问候了一番。回来心里就有底了,什么嘛,那哪是在做衣服,根本就是缝麻袋!
我亲眼看到她们是这样裁裤子的:先从布上裁下来两个长方形,再在长方形一侧估计着剪掉两个弯儿——就成了!然后交代给徒弟们:“腰一定要做够二尺六,殿(臀)围越大越好,膝盖那儿窄一点,裤脚大小看着办……”
我妈那个乐呀,但脸面上还是做出谦虚和气的神情,满意地告辞了。
在城市里,尤其是大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最常看到的裁缝们只在商场的楼梯间和走廊拐角处支一个小摊位,挂一块“缲裤边、织补、换拉链”的小牌子。现在谁还去裁缝那里扯布做衣服啊,店里买来的又便宜又有款。在城乡结合部,成衣批发加工的小作坊东一家西一家到处都是,工业缝纫机的马达通宵达旦地轰鸣,三四个人一个晚上就可以弄出上百套一模一样的流行服饰。就更别说大厂家、大公司了。但是那些大街上匆匆忙忙走着的人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衣服吗?衣服的大潮汹涌进入人群,一场又一场的流行,最后产生的恐怕只有一堆又一堆的垃圾吧……
但在我们偏远的喀吾图,生活氛围迥然不同,流行真是毫无用处。比如裤子吧,现在的裤子普遍裆浅、臀窄、腰低,穿上怎么干活呀!衣服也太不像话了,男装弄得跟女装似的,女装又跟童装似的……
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和传统单一的饮食习惯,很多人的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特体比较多:胸宽肩窄的、腰粗臀细的、凸肚的、驼背的、斜肩的……也只有量身订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裁缝这个单门独户的行当到了今天仍然还在继续流传,可能是因为,总是有那么一些地方的一些人,仍生活在不曾改变之中吧?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自己没有布,得由顾客们自己准备布,我们只收加工费。
当地人礼性很重,相互间哪怕最寻常的来往也很少空手上门。正式的拜访和赴宴更是要精心准备礼物,一般都是送一块布料,里面裹一些食品。于是每家人的大箱子里总是压着几十幅布料,一米长的,两米五长的。全是为将来的出访准备的礼物。
当然,这些布也差不多都是别人登门拜访时送给自己的礼物。一块布就这样被一轮一轮地送来送去,在偏远狭小的喀吾图寂静流传。好几次被送还回自己家,又好几次再转送出去。直到有一天,终于被送进裁缝店做成了某家主妇的一条裙子或一位老人的马甲为止。在这些布的往来中,一个刚组建的小家庭,会因婚礼而攒下一大箱子布。这些布就是这对小夫妻生活的底子。在后来长久的日子里,这些布将伴随两人的日渐成熟,见证这个家庭的日渐稳固,成就这个家中生活气息的日渐厚重。
我们接收的布料里面,有很多都是很古老的布,有着过去年代的花样和质地,散发着和送布来的主妇身上一样的味道。而这主妇的言行举止似乎也是过去岁月的,有褪色而光滑的质地,静静的,轻轻的,却是深深的,深深的……我们用尺子给她量体,绕在她的肩上、胸前、胯上,触着她肉身的温暖,触着她呼吸的起伏,不由深陷一些永恒事物的永恒之处。
我们的店刚开张三个月,生意就明显地好过了另一家,还有几个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上门求艺来了。没办法,谁叫我们手艺好呢!整个小镇没人不知道“新来的老裁缝”。虽然收费贵了一点,但做出来的裤子洗过了三水,腰都不垮不变形。而且“老裁缝”做的裤子上给做了六个皮带袢,“小上海”家的只有五个;“老裁缝”家钉的扣子给缝四针,而“小上海”家的只系一针就挽结儿了。
“小上海”就是另一家裁缝了。但老板不是上海人,她家店也并非像上海一样繁华。只是因为女老板的丈夫姓“赵”,名“长海”,当地哈萨克老乡汉话说得不灵光,喊来喊去就成了“小上海”。干脆女老板自己也这么唤自己的店了。
她收了四个徒弟,都是女孩子,都是汉族。师傅传给她们好手艺,并管她们三顿饭和住的地方。但是要求每人每天至少得给师傅做出来三条裤子或一件挂里子的外套。这是在为牧业的转场作准备。浩浩荡荡的羊群和驼队经过喀吾图那几天,再多的衣服也不够卖的。
虽然上门拜师的多,但太小的孩子我们没敢收。直到三个月后才收了一个老徒弟,是个结过婚的妇人,名叫哈迪娜。这是一个付费徒弟,就是一边学手艺一边给师傅打工的那种,每做一条裤子我们就给她分一半的工钱,但是得由我们裁剪,熨烫,钉扣子缲裤角边。
哈迪娜很胖,她和她的缝纫机一搬进来,我们的小店剩下的空隙就只够两个人侧着身子站了。要是她想站起来取个东西,所有人都得全部让到门外去。
哈迪娜的小儿子常常会跑到店里来黏糊一阵,缠走两毛钱买糖。小家伙已经到了捣蛋的年龄,但还没到上学的年龄,所以他的捣蛋必须得被人忍受。
经常看到小家伙脚上穿着鞋帮子,手里提着鞋底子,鼻子冒着泡泡,满小镇乱串着消磨童年。
哈迪娜挺不容易,带了好几个孩子,最大的小学都没有毕业,还得再过一两年才能帮家庭分担些责任。
我们请哈迪娜来打工,原因之一是我们的确需要有人帮忙,原因之二是她一句汉话也不会,通过和她极其困难的交流,也许能货真价实地学到几句哈语。
果然,哈迪娜来了不到一个月,我们从最基本的“针”呀“线”呀,到各种颜色的说法,从“高矮胖瘦”到“薄厚长短”,从“元角分”到“好坏便宜贵”,还有“腰、肩、胸、臀”等等与做生意密切相关的词汇差不多都学会了。另外从一到一百全都能数下来了,“裙子”、“裤子”、“上衣”、“衬衫”什么的也一听就懂。讨价还价的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再也没有人能用二十块钱就从我们这里买走一条裤子了。
当然,哈迪娜也受益匪浅,从最开始只会用汉话说句“老板你好”,到后来简直能够又轻松又愉快地汉哈交杂着跟我妈交流育儿经。甚至还可以清楚地向我们表达她的弟媳妇有多坏,还列举了一二三四。
可惜除此之外,她做裤子的技术实在没有任何进步。平均每天磕磕巴巴做一条,稍顺利一点的话能做一条半。速度慢不说,做出来的裤子门襟那里总是拧着的。怎么给她说都没用。我妈就把那条裤子穿在自己身上,把毛病耐心地指出来给她看。她这才终于明白过来似的,“啧啧啧啧”地研究半天。最后,把我妈上身穿的毛衣扯扯直,一下子就严严实实遮住了门襟拧着的部分……从那以后,她做的裤子门襟就更加心安理得地拧着了。总有一天这女人会砸了我们娘儿俩的饭碗。
才开始和当地人做生意的时候,还想指望这个哈迪娜能够充当一番翻译的角色。结果,无论什么话只要一经她翻译,就更难理解了。比如我们很简单地问人家:“想穿宽松一点还是刚合适就好?”经她转口,则一下子复杂异常,狠狠地难为对方好半天。那人站在那里反复推敲、琢磨,才勉勉强强,甚至是小心翼翼地回答出另外一些毫不相干的话来……天知道她在其中作了什么可怕的加工。还不如撇开这个哈迪娜,直接和顾客面对面地用手势,用表情,用纸笔写写画画——来得更可靠。
我们想辞她,又不好意思开口,这个女人笨是笨了点,但人家又不是故意笨的。
后来幸亏她自己走人了,她家里实在是家务繁忙,顾不过来。
几乎我们所知的每一个哈萨克女人都终生沉没在家务活的汪洋之中,也不知道她们都从哪儿找的这么多事来做。而男人们从外面回来,鞋子一踢,齐刷刷往炕上躺倒一排。就一直那样躺着,直到茶水饭食上来为止,真是可恶。
总之哈迪娜走了,不久后又来了另一个徒弟柴丽克。柴丽克是个文静腼腆的女孩子,很聪明灵巧,由于在县城打过工,很会说一些汉话。我们都很喜欢她。她是家里的老大,有一大群如花似玉的妹妹们(其中有两对双胞胎),每次来看姐姐的时候,就会叽叽喳喳、新新鲜鲜地挤进来一屋子,一直排到门口,站不下的就趴在外面的窗子上,脸紧贴着玻璃往里看。
当地的孩子们小的时候都很白,很精致,目光和小嗓门水汪汪的,头发细柔明亮。可是稍微长大一些后,就很快粗糙了,轮廓模糊,眉眼黯淡。恶劣的气候和沉重的生活过滤了柔软的,留下了坚硬的。
柴丽克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一个美丽的姑娘,虽然她短短的、男孩子一样的头发和瘦小的身子会使她在人多的地方显得毫不起眼。但迎着她的面孔静静地看的话,很难不会为那一双美丽清澈的、卷曲着长长睫毛的大眼睛所打动。她的额头光洁明亮,她笑起来的时候,整齐的牙齿饱满晶莹。实在想不通,有着这么一张美丽面孔的人,为什么给人更多的印象却是平凡呢?可能她的灵魂是谦卑的吧……可能她的美丽正是源自于她内心的甘于平凡。
柴丽克十九岁,刚刚离开学校不久。每月我们给她一百五十块钱,但是不用记件数。
她从我们这里学会了做裤子、连衣裙以及给上衣外套做手工。但很快也离开了,那时村里给了她一个出纳的工作,每月一百二十块钱,令其他女孩子都羡慕不已。
柴丽克是我在喀吾图接触时间最长、最亲近的年轻人。我想说的是,她和我是完全不一样的女孩子。经历过喀吾图的岁月的青春总是沉默的、胆怯的、暗自惊奇又暗自喜悦的。虽然我还见过另外一些喀吾图的女孩子们,面目艳丽,言语热烈。但是,她们粗糙的浓妆后仍是一副安心于此种生活的神情,放肆的话语里也字字句句全是简单的快乐。
而我,却总像是不甘心似的,总像是在失望,在反复地犹豫……
…………………………我是分割线……………………………
像李娟写的这样的文章,我可以看一整天,因为有意思,因为好奇。就像一个人躺在床上闭着眼,草原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时草原自身的烟火气,一个叫李娟的菇凉,告诉我草原的那些故事,带着坚韧的力量。
写作的道路得自己感悟,但是多看一些文章会增加感悟。
写的很有意思,看看李娟的文吧,散文是什么,你会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