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叔同?
一、如何评价李叔同?
(一)
我编辑过李叔同的传记,也曾经用几个月的时间阅读过《弘一大师全集》。
我想,我应该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然,今天写的这些东西,无关于卖书。
(二)
实际上,最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一个有关未来的话题。
当然和新的一年开始了多多少少有些关系,其实可能关系也不是很大。
因为未来其实一直都在,如利刃悬天。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不同的责任和哀愁。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除了过好自己之外,还承担了一些比上一代人更多的对上一代人的责任。
因为在这代人的人生初段,从父辈以至祖父辈所获得的滋养,远比之前的其他代际要多。
这一点无关乎贫富。
(三)
人一出生之后,就自然面临着一个接受教育的问题。
不幸的是,现行的教育,无法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自我教育”机制,甚至,是在扼杀“自我教育”。
不过,一旦一个人开始接触“自我教育”,就不得不去思考未来。
李叔同,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程度非常高的人。
他少年时代转益多师。
这得益于他拥有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家世。
他的家庭从政从商,能够接触到当时顶级的资源,也有足够的空间让他自由的去吸收他想要吸收的学养。
那些他从小仰望的大师们,就生活在他的身边,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带给他不同于常人的眼界和积累。
那些别人仰望的大师们,后来就成为他的朋友,他们教学相长,相互间不断的切磋交流。
中国人固有的“忠孝”传统,其实也让他遵守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原则。
在母亲去世后,李叔同选择去日本留学,接触真正的艺术。
在那个阶段,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就是“艺”。
(四)
李叔同身兼多艺。
书法、篆刻自然不用多说。
少年即有“双行李文涛”之称。
不但写得好,还写得快。用笔的手法和文思都超迈他人。
“二十文章惊海内”,听起来就是一个文人才子,做翩翩公子好极了。
但不同于一般世家公子,他还对于戏曲这种当时被看做是下九流的玩意保有高度的兴趣。
或许是因为庶出吧,他能够登台唱戏。不过我更愿意相信是李家的教育本来就是开放和包容的。
去日本主要是学美术,还主要是西画。
见过真正好的东西,再回到国内的时候。
他已经从一个文人才子变成了身兼图画和音乐两门的老师。
做老师,李叔同认真严格,要不就不教,教就要和学校谈好一切条件,达不到最低要求的,我干不了。
对学生也是这样,看到好苗子,无论如何也要保下来。
学到身上的“艺”并没有束之高阁。
他还做编辑。选稿、编书,设计广告。
堪称那时候最新潮的设计师。
就在他的艺术、交谊和人望成就达到自身的顶点的时候。
他,出家了。
(五)
有关李叔同出家,他为什么出家这些话题已经有很多前辈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其实我觉得理由很简单。
李叔同,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一种什么生活。
也一直知道自己在不同阶段,想要的是一种什么生活。
在完成了“自我教育”之后,他对自己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他一方面把现有的生活都做到了极致,一方面不停的调整着自己的生活。
直到最后出家。
出家对于李叔同来说只是找到自己的一个过程。
如果那个他心目中最好的自己,需要用其他方式来找到的话,他也会义无反顾的去做的。
(六)
回到开头的那个有关未来的话题。
一个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非常难的。
在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之后,通过对自己的掌握,来选择自己未来的人生,是更难的。
在选择之后,不悔。
才是通透的。
李叔同区别于大多数人的,并不是他出家了。
而是他通透了。
因为还有很多出家人,一生也做不到通透。
(七)
当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够,对未来的判断还不明,对自己的选择还有悔,人就会焦虑,会自我怀疑。
二零一八年对于我来说,其实一直处于焦虑和自我怀疑之中。
一方面是我逐渐认识到了一个之前不曾认识的自己。
一方面是我对自我未来的期许,由于能力的问题,还达不到,而我在自我怀疑中在不断的思考要不要修改这个期许。
因为如上种种,我做不到坚定。
这也就是李叔同值得人们羡慕的地方。
他每每决定去做一件事,艺也好,教也好,佛也好,都无比的坚定,也从来没有过后悔。
(八)
所以,我总在想,你不能白编了一本李叔同的传记,白读了他的那些思想吧。
可你又如何能活得像他一样坚定呢?
寸
二零一九年一月九日
二、李叔同 春游曲赏析?
谢邀,先来一张李叔同的画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佛教兴盛,尤其是大都市,寺宇林立。而说南朝的大都市,不得不说建康和扬州。
南京,是古建康;而杭州,古扬州所属。这两个地方,到了今天也是古寺众多。
李叔同就是在这两个地方,与佛结缘。
李叔同是在杭州虎跑寺(也就是济公出家的那个寺)剃度的,不过,他与佛结缘可是在之前。
李叔同归国后,先应南京某学府之邀任教,后又应杭州某学府之邀任教,身兼两职,于是他半个月住南京,半个月住杭州。
他在杭州的住所,距离西湖,不过一千多米,那时候,他还常去西湖边的昭庆寺去看一看。
可惜,这座千年古刹如今已经拆了,是少年宫和省人民大会堂的现址。
根据李叔同自己说过的,第二年,李叔同又曾经在西湖边的广化寺住了一段时间,
这一年,民国二年,也就是1913年,李叔同写《春游》的同一年。
眼中景,心中境。
先说说这首春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 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 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 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 花外疏钟送夕阳。
音乐我是不懂的,只说文字。
看似简单的文字,其实里面有禅意。
禅意在哪里?我们先看看古代僧人写过的诗:
唐代高僧法振:西塞长云尽,南湖片月斜。漾舟人不见,卧入武陵花。
宋代高僧重显:门外春将半,闲花处处开。山童不用折,幽鸟自衔来。
南宋高僧守璋:草深烟景重,林茂夕阳微。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这些风景禅诗的意境,是否十分相似?
风景禅诗,应该成为一个单独的分类,它们所呈现出来的,是淡然、清净、安详、愉悦的精神境界。
有个笑话,苏东坡和佛印,佛印看苏东坡像一尊佛,苏东坡看佛印像一坨屎,以此来说苏东坡修为不够,因为眼中的景,就是心中的境。
文字,其实还算一般,至少不是同类型中的佼佼者,但关键是文字所表达出的这一种心境。
清净淡然,看到的景色,也是那么美妙空灵。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学佛,讲一颗清净心。李叔同是师从净土宗,净土宗同样也讲的是一颗清净心。
什么是清净心?一颗没有被污染的心。
世俗的人,心是个垃圾场,负面情绪全在里面。我有个朋友,工作时总是抱怨,出去旅游时也总是抱怨,我曾经邀请他来我这里游玩,可他除了一路抱怨,发泄负面情绪,好像从来没有融入过景色,用一颗清净的心去欣赏过景色。
这样的心,是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
但真正清净的心,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
拥有这样一颗清净心,再看风景时,就不一样了。我们眼中的世界,是浮躁的,吵杂的,有时候借景抒情,是斗志昂扬的,是伤心落寞的,但在有佛性的人眼中,一切是如此淡然。
春风吹面薄于纱, 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 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 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 花外疏钟送夕阳。
没有什么华丽的修辞,没有什么婉约,没有什么豪放,有的只是那种淡然的心境,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为什么说到了王维的这一句诗?因为觉得和李叔同的“莺啼陌上人归去, 花外疏钟送夕阳”异曲同工。
个人觉得,《春游》中的最后这一句,最重要,而最后这一句中最重要的,又是“疏钟”这两个字。
伴着“疏钟”送夕阳。
这首《春游》,写于西湖湖畔,哪里有钟声?民国初的西湖湖畔,寺宇林立,因此很明显就知道,这是哪里传来的钟声。
都说晨钟暮鼓,可其实,在寺庙中,都是敲鼓也敲钟的。
傍晚日落时的钟声,很有可能是僧人止静后开静的钟声。
西湖边上,春意盎然,百花齐开,风景如画,游人如在画中,而当游人归去,日已西沉,伴着不远处千年古刹中传来的阵阵钟声,目送夕阳……
心境平和,禅意悠远。
摘抄一段别人写的:
音乐,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者;
绘画,他堪称中国现代美术之先驱;
戏剧,他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
书法,他是近代著名书法家;
篆刻,他是西冷印社的早期成员;
教育,他培养了一大批名扬天下的艺术家。
佛学,他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这里说的“他”,就是曾经的风流才子李叔同,后来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我心的偶像。
三、李叔同身世?
李叔同(1880一1942)初名文涛,改名岸,又名广候、成蹊,字惜霜,号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光绪二十七年(1901)就读于南洋公学经济科。后留学日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油画。并加入同盟会。归国后,任教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两江师范学校。民国五年(1916)入杭州定慧寺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1928年入闽,曾创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1942年卒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四、李叔同诗词?
清代诗人李叔同的古诗词有:“《送别》,《早秋》,《春游》,《悲秋》,《月夜》,《落花》,《月》,《晚钟》,《清凉歌》,《清平乐.赠许幻园》,《和宋贞题城南草图原韵》,《老少年曲》。”
五、李叔同成就?
成就为:中国油画、广告画的先驱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六、李叔同作品?
主要作品:《夕歌》《春游》《三宝歌》《送别》《梦》《清凉》《花香》《世梦》《归燕》 等 。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七、李叔同星座?
天秤座天秤座的人,很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希望在他人面前表现出完美的一面,但也易让人感觉虚荣、做作。
他们喜欢从正反两面看待问题,力求公平公正,最怕冲突和不协调;天秤座的人,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懂得享受生活。天秤座的人,凡事要求公平,热衷于团队合作,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工作,可以激发出他们的热情,会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只是有时,天秤座遇事摇摆不定,难以抉择,常给人瞻前顾后的印象。
八、李叔同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扩展知识:
名家点评
鲁迅:“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
太虚大师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周恩来对曹禺说:你们将来如要编写《中国话剧史》,不要忘记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他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
赵朴初:“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夏丏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九、李叔同所作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李叔同《送别》
十、经典散文李叔同朗读
经典散文李叔同朗读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教育家和文化活动家。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深远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表达方式而著称。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以下是一些经典散文李叔同朗读。
1. 《人间佛教》
李叔同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了宇宙、人性、道德和信仰的哲学问题。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对金钱至上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的反思。这篇散文中,他将人间与佛教相融合,呼吁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实的自我。
在茫茫人海中,我们是否被自己的欲望所困扰?李叔同认为,我们应该从内心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陷入一味的物质追求。他强调,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我们应该如何活得更加有意义。
这篇散文中,李叔同以富有哲理的语言描绘了生命的瞬间,每一个人都需要在生活的琐碎中寻找灵感、平静和力量。他提醒我们,不要将生活看作是琐碎和平庸的,而应该从每个细节中发现美和智慧。
2. 《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是李叔同最为人熟知的散文之一。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对山居生活的思考,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在繁忙的现代城市中,我们是否迷失了自己?李叔同认为,人们太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他通过描绘山间的风景和思考山居生活的哲学,呼吁人们回归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在《山居笔记》中,李叔同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担忧,并提出了返璞归真、追求心灵自由的建议。他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理解和欣赏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智慧。
3.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李叔同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杰作。他以细腻的文字和深入的思考,解读了古代词人的作品,并对当代文学提出了宝贵的启示。
文学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李叔同强调,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他通过对古代词人作品的解读,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内在动机和价值。
《人间词话》中,李叔同对古代词作品的评论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化,更对当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他提醒我们要忠于内心的情感表达,追求真实和深刻的文学作品。
4.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是李叔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人生观。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辨能力。李叔同强调,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格、道德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使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这篇散文中,李叔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具有现实意义。他呼吁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批判思维的空间。
5. 《海上花列传》
《海上花列传》是李叔同描写女性命运的代表作品。他以细腻的触角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奋斗。
尊重女性,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李叔同通过这篇散文中的女性形象,呼吁社会尊重女性的权益、价值和人格。他反抗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展示了他对平等社会的渴望。
这篇散文中,李叔同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独立、智慧和勇敢的女性形象。他通过这些女性的故事,传递了关于女性权益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信息。
总结来说,李叔同的经典散文作品充满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他以深情的笔墨,呼吁我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实的自我。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哲学意义,对我们认识现实世界和塑造美好未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