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悼词 > 正文

临终感受,给自己写一段悼词?

2023-01-14 08:42:1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临终感受,给自己写一段悼词?

人生不过匆匆留下的无非身后的影子。

二、谁可以帮我把悼词修改一下?

悼文很好,体现的是您祭母时的心情,且很通顺。我们自然不敢擅改,否则对故去的您的亲人不敬。

只是祭文抬头称呼有些时代烙印化,尤其是必须把领导放在前头,更让人觉得祭文却要附带去迎合领导心意,觉得有点那个~~~~~~不如改掉。来的都是祭奠您母亲的宾客,不分地位高低。职位大小,一律平等!建议改为类似“各位宾朋亲友们”或者干脆不要抬头,只要一个题目“祭母文”就行。再有“我们全家”改为“我们”,因为悼文不仅表达您们一家的心情,还表达了所有来宾想说的心里话。是大家一起追思故人,虽然称呼上是以您的口吻来叫的,但大家都会理解的,知道悼词中的“母亲”二字是特指“您的母亲”,不会误会的。

“首先,我代表全家衷心地感谢各位冒着炎炎夏日,不辞辛劳地来到这里与我们共同分担这份悲伤。”--------这一句最好删除,因为属客套,在整个“祭母文”中,从文章结构上讲有些不协调。类似插入语。

“最后我代表全家再次感谢各位为我们的母亲诚挚地送行。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同学和挚友王承炎医生和他的同事们在我母亲住院期间给予的亲人般的照顾和临终关怀。”----------这一句似乎也应删掉,改为口头上向应该特别感谢的人道谢即可,出现在文中,不合适,因为您母亲一生中或者您家需要感谢可能不止这些亲友,单独提出不好,对其他应感谢的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人人都提到。且和文章结构有些不协调。

祭母文-----重在“祭母亲”,不在-----致谢他人。致谢的话可在其他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时间口述。不必----掺在祭文中一起表达。

请参见:

老夫已递交评论。

这些都是你对自己母亲的深痛怀念

最珍惜的记忆

大家怎会随便去改呢

这篇有详细写了你母亲辛劳的一生,基本上是没有语法的错误,那原文我们是不可能去修改的,看到你写得这么好,也体现了你对你们母亲的深切怀念,写得很好,

XX辛苦了,您老休息吧

哎````````不行呀```功夫不到```

三、求关于西方葬礼的一切资料

在西方各国,如果家庭有人亡故,家人会立即关停家中所有钟表,用黑布将镜子遮住或将镜面对着墙,熄灭屋内生的火,打开所有的门窗,打开所有的锁并解开所有的结。而且不让死者单独留在一栋房子里,必须有人守灵。同时也绝不让死者躺在黑暗中,因而要在停放灵柩的房间内点上一支蜡烛,或打开一盏电灯。西方人认为,对于即将离去的灵魂,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刻,但为了死者获得安宁,除了遵照宗教仪式外,还必须遵守上述规则。 在西方各国,墓地有不少禁忌,主要有:切勿在墓地上耕耘,这样做不仅庄稼不会丰收,而且会给耕耘者带来无穷的厄运与灾难;切勿把墓碑作砖砌人楼房的墙内,否则会带来厄运、死亡、房屋也容易倒塌;切勿将墓碑铺路,否则会使这条路事故不断;切勿将墓碑作围墙或门柱用,否则将难以摆脱死亡或厄运;切勿破坏坟墓,尤其不能破坏公墓,否则破坏者会遭到双目失明的危险;切勿将死者从坟墓中移出,否则死者的家人将会遭受灾难的打击;切勿在坟墓上行走,尤其是不能在未受洗礼的坟墓上行走,否则会遇到鬼魂,疾病的缠绕。 在涉外丧葬礼仪中,谒墓、献花圈是对被访国人民友好亲善的表示,也是对已故领导人或先烈的敬意。因此各国领导人正式访问期间,都按各国习惯做法,拜谒陵墓或向纪念碑献花圈。各国安排的领导人谒墓(或向纪念碑献花圈)仪式大同小异,常见做法是:现场安排仪仗队、军乐团,并派高级官员陪同,仪式开始时,乐队奏乐,花圈由谒墓者的随行人员抬着走在前列,仪仗队分立两旁,向来宾致意,谒墓人随行于后;搁置花圈时,谒墓人往往要上前扶一下,整理一下花圈上的飘带,然后稍退几步,肃立默哀,绕陵墓或纪念碑一周。信仰宗教的谒墓人,有的还可以为死者祈祷。 谒墓的整个过程充满庄严肃穆的气氛,参加仪式的人员应穿着深色或素色服装,有的要求着礼服,谒墓时应脱帽。军人若不脱帽应行举手礼。有些国家的陵墓建在寺院内,谒墓有其独特的宗教仪式,不信教者前往谒墓对于宗教仪式中的一些动作可不仿效,但应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如进入清真寺要脱鞋,妇女需用头巾包住头发等。我国领导人出访时,也往往按照对方的习惯拜谒陵墓或向无名英雄纪念碑献花圈。前来我国访问的国宾及其它重要的外国宾客,根据其意愿,安排向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或瞻仰毛泽东主席遗容。 一般人士在国外任职期间因故去世的,其丧事一般是由死者的亲属或其本国有关机构举办,也有由所在国出面举办的。治丧的内容主要有:设置灵堂,举行追悼会或葬礼等,所在国有关方面以适当方式表示哀悼,如:向死者家属发唁函、送花圈、派有关人员参加葬礼等。 我国人员在国外如遇外国友好人士去世,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示哀悼,对死者家属致以慰问或送花圈等;如参加追悼仪式或葬礼,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对在我国长期工作的外国友好人士、老专家的逝世,可由国家有关方面举办丧事;对知名的国家友人在华逝世,还应成立治丧机构,公开发表讣告,设置灵堂,接受死者生前好友、外国人士中国各界人士的吊唁,党和国家及有关部门领带人宋花圈,参加追悼会。 西方国家的丧葬礼仪基本上属宗教式的丧葬礼仪。人死后,首先在死亡地或尸体发现地的登记处进行登记,由医生或验尸人员签发书面证明,并在死亡者生前居住地的基层组织办理登记;而后对亲友发出通知或在报刊上公开宣布。 葬礼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遗嘱、遗言确定是土葬或者火葬。丧葬事务一般由.殡仪机构或承办人具体安排,包括埋葬或火化的时间、地点以及举行葬礼仪式的时间、地点等。西方葬礼仪式一般同结婚一样,多在教堂举行。具体程序是,先把棺材运人教堂,由一位教士念悼词并为死者祈祷,然后用一块天鹅绒棺罩遮盖住棺材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葬礼与葬礼弥撒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在葬礼后的某一天)举行,一般由神父或死者亲属议定,包括祈祷词和经文,然后是圣餐,最后为告别仪式。 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督教的丧礼更多地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脱生前痛苦。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丧礼非常肃穆。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丧葬基本从简,即所谓在上帝面前“灵魂平等”的原则。 近现代以来,由于崇尚“科学精神”,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兴起,使西方人能以一种“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进一步淡化了社会对殡葬的热情。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也是以死者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总之,西方丧葬礼俗有我们可借鉴之处。死亡文化的本质是生存文化,从一个民族的死亡文化中可以窥到那个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学。 西方虽然民族众多,但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丧葬礼俗基本大同小异,下面就西方丧礼中比较一致的方面予以概述。 葬式。西方葬式主要是火葬、土葬两种。无论采用哪种葬式,均葬于公墓。 公墓。城镇公墓一般建在郊外辟静幽雅之处,农村公墓建在村外较远的地方。西方公墓园林化程度很高,规划也很长远、划一、详细,有公路、纪念、休息、住宿、购物的场所。公墓管理很严谨,死者不论何种葬式,都要深埋,墓面平整,而后种上草皮,碑石不能太高,碑石周围要种四季花卉。一年四季墓前几乎都是鲜花盛开。整个公墓内无论墓多少,墓主何人,只见墓碑和花草看不到任何特殊标志或土堆。它不仅是死人的天堂,也是人们休闲的胜地。西方公墓的使用一般是有偿使用,使用期长短不二,但有最长期限规定。 殡葬礼仪。西方殡葬礼俗有洗尸、更衣、停尸整容、送葬哭丧、宴谢、祭奠等程序,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其中。人死之前要在神父面前忏悔,之后神父要为其祈祷。这也是临终关怀,使死者正确看待死亡,摆脱死之恐惧。死后在神父主持下给死者洗尸,宗教含义是洗去生前罪过,干干净净去见上帝。停尸在西方传统丧俗中,一般停在教堂,由神父主持追悼会。神父介绍死者生平并为之祈祷,下边亲友则一同祷告。完毕以后由四人一角一人抬着棺材走向墓地,神父、亲友跟在后边送葬。下葬时,神父还要再为亡者祈祷。哭丧无论是初终还是在教堂,也无论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时,亲友都不能大声嚎哭,只能默默流泪或嘤嘤啜泣,意为不要打忧死者灵魂安静。下葬时,随土撒人一些花瓣,葬毕在墓前立上十字架,放上一束鲜花,亲友就可以默默离开坟墓。祭奠亡者不是中国人的专利。西方人在居丧的第九天、第二十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都要举行祭亡灵仪式。届时,亲友可单独去,一束鲜花、默默立上一会即可。 现代西方,社会工作兴起,对西方丧葬礼俗改革又推进了一步。丧事不再是各自操办,而是由殡仪馆“一条龙’’服务。宗教仪式、纪念仪式均在殡仪馆进行。送葬也由殡仪馆灵车送。西方社会对死者相当敬重,殡仪馆接送尸体时,其它车辆主动让道,并鸣笛以示哀悼,路人也注目肃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