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悼词 > 正文

给一篇季羡林的悼词!400字左右?

2024-07-23 02:09:1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给一篇季羡林的悼词!400字左右?

季老是知识分子精神高地 人格感染北大学子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11时30分,灵堂右侧大门开启,所有人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灵堂,在白色的本子上写下悼词,走向季老先生的照片鞠躬致哀,随后默默离去。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国贸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季老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季老在301医院时,我还曾去看望过他。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爱心与胆识十分醒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他是20世纪到21世纪转折点上,一个象征性人物。”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人格污点或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大千世界平等的思想与不争而无可与之争的智慧,在季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独特人格感染北大学子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惟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

二、悼词范文

悼词范文:怀念伟大的先驱者

在我们生命旅程中,会有那么一些伟大的先驱者,他们犹如流星般划过天空,留下深刻的痕迹。当他们离世时,我们不禁心生敬意和无尽的怀念之情。今天,我想为我们失去的伟大先驱者写一篇悼词,以缅怀他们对我们的贡献和影响。

敬爱的XXX

你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你的精神将永远在我们心中延续。你是一位杰出的先驱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点亮了前行的路。你的智慧、勇气和毅力,让我们对自己的梦想充满信心和希望。

你的离去让我们感到痛苦和惋惜,但我们不应该悲伤,因为你的一生是如此光辉灿烂。你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为自己,更是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典范。

你的贡献与影响

回顾你的一生,我不禁感叹你的勇气和毅力,你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总是乐观而坚定的态度。你用智慧和勇气超越了自己,为世界带来了真正的改变。

你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领导者,更是一位卓越的创新者。你的思想和见解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激励了无数人追求卓越。你的专业知识和谦逊的态度让你成为人们追求的榜样。

你是一位广受尊敬的先驱者,因为你的工作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因为你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你总是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激励着每一个与你交往的人。

你的精神将永存

尽管你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你对我们的影响将永远存在。你的精神和价值观将指引我们前行,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己。

我们会铭记你的一生,铭记你对我们所做的贡献。你的先锋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一代,让我们矢志不渝地追求卓越。

致敬你,我们亲爱的XXX!你是一位伟大的先驱者,你的光辉将永远闪耀在我们心中。

愿你在天堂安息。

致以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XXX

三、季羡林课文?

1、《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2、《怀念母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3、《夹竹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

4、《小苗与大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季羡林 :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四、季羡林老家?

季羡林的家乡是山东省清平县(现属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他就出生在官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季羡林的祖父母早亡,他从未见过他们,祖父母身后留下3个儿子。季羡林的父亲排行老大,后面还有两个叔叔。最小的叔叔过继给了外姓人,从此与季家脱离了关系。父亲和另一个叔叔相依为命。后来,兄弟俩来到济南,拉过洋车、扛过大包、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再后来,叔叔在济南找到了工作,立定了脚跟。兄弟俩又商量,决定弟弟留在济南挣钱,哥哥回乡经营。

在三四岁的时候,季羡林的家境异常艰苦。家里连买盐的钱都没有,只能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成咸水,用来腌咸菜。尽管家里既非书香门第,家境也很贫困,但父亲深知文化知识对于后代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让季羡林跟着别人学认字。

季家当时的下一代孩子中只有季羡林一个男孩,于是,他成了“万顷田,独根苗”。叔叔与父亲经过反复的商议、筹划,终于共下决心:为了光宗耀祖,无论如何也要把季家的这根独苗苗培养成人。鉴于叔父在济南有稳定的收入,于是兄弟俩决定把小羡林从官庄带出去,离开农村,送到济南去培养。

季羡林在故乡清平只呆了6年,但留在他心目中的印象,却是故乡的姣好,还有故乡的贫穷。

五、季羡林属相?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属猪。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十二生肖与十二帝之相对应,按顺序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生肖的判断方法:公元年份减3,除以12,看余数,余1属鼠、余2属牛、余3属虎…

季羡林生于1911年,对应的生肖为(1911-3)÷12=159,余0,余0对应的生肖为猪。

六、如何评价季羡林?

补充:

在乎名利,高度参加政治活动。孤儿出身,对妻儿冷漠。娶了不爱的女人,长期分居且有过婚外情,却没有勇气离婚。与儿子反目成仇。同时有真性情、纯真的一面。

有十三年时间宁可一个人在北京过着冷清寂寞的生活,也不把老家的夫人接过来;与儿子十三年连面都不见;宁可给外孙女买一套新的《安徒生童话》,也不把自己的书出借;对猫、乌龟比对妻子儿女还要好,对保姆所说的感人肺腑的话却从不曾对家人说过……

典型的回避型依恋。


我从我社科院的副导师那里听到过一个世说新语式的段子,说某次国务院组织知识分子开会,季羡林来了,他跟邻座悄悄说:这次会议规格真了不得,你看,副总理都来了。然后金克木先生进来了,他看了一眼主席台,点了个卯,就走了,回家去。

这也是我所理解的参差多态,季羡林的参差与金克木的参差,底下的三观完全不同,所以泉眼不同,流出来的水的滋味也有所区别,你也许站在季的泉眼儿上,想象不出金的选择何以如此个色,当然啦,前提是,如果段子属实。

金克木先生也是梵学专家,与季羡林先生的关系可称为“既生瑜,何生亮”。

当然,我能理解季羡林。他是一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他特别需要外界的、世俗的认同。

来源:https://www.yangfenzi.com/wenxue/38567.html


以下摘自《我和父亲季羡林》书评

原作者:suannala

原出处:豆瓣

原文链接: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3264404/

可以说,这本书怨到了极致。季羡林这一辈子,基本上没有获得过父母的爱,寄人篱下之后,也没有获得叔父的爱,从小就感觉被歧视,被冷落。他喜欢的姑娘恰恰也得不到,得到的是自己不喜欢的。我觉得,在童年和青少年这个过程当中,他是完全没有得到爱的。一个完全没有得到爱的人,也是往往不太善于给别人爱的,我觉得这个理由是完全可以解释的。

作者是带着一种怨忿来写这本书的。就是怨父亲没有给他母亲真正的爱,没有给他这个家庭没有给他跟他姐姐一种爱。其实,这本书里季羡林被他儿子描述为无情、吝啬、寡义之人,用老愚的话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但如果我们不从一个伟人的角度去看,他仍然是一个普通人——就是他没有超出普通人所具有的缺点,没有什么恶的行为。比如喜欢养猫,不顾家庭成员的感受,爱书,就不愿意借书给别人等等。但他有很高尚的地方,他不借书,但他会买一本书给人家。这就证明他爱书是爱得有道理的,他是怕书的流失。我觉得这是爱书者的一种优点。包括相机,他儿子当初问他借照相机,他说不借,但是过一段时间,他就跟儿子说,他情愿去给儿子买一部相机。这种东西我觉得应该是美谈,但在他儿子心目当中,却认为是一种不可接受的怪癖。

有大爱者舍小爱

人都有两重性,既有他的公共性,也有私有的部分。所以有时候,恰恰是公共性最强大的,他在私有的部分往往能给予的东西就很有限。这个有限我们看得多了,为国家献出什么,往往对家庭都是不顾的。但季羡林不是这样,他思考的问题是整个世界,是西方跟东方学术的这种差别,是中国古代跟现今的一种学术的沟通,他脑子里想的很多的是所谓的大爱大国,所以在这种时候,他可能会对家庭有一些冷淡和疏忽。但这种冷淡和疏忽显然在子女的心目当中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解读是,我没有从父亲这边获得一种爱,但是,因为我的父亲给这个社会有超出很多其他父亲所不具备的这种贡献,这种大爱的付出,他是我的父亲他跟我有关系,我会因此感到骄傲的。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不能说,很多这种小孩写父亲的传记都充满了虚伪。不过,我觉得季承可能更真实,或者他更自我。他认为不管你季羡林给了这个社会多大的东西,只要你没给我我就不开心,所以他是一个真小人。你真小人你就真嘛,但你要拿出来晒,我就认为没有什么太大的意思。

而且,季羡林是一个不懂得满足自己欲望的一个人。一般而言,一个人受到歧视或者冷落的时候,他可能会去想办法获得补偿,但另外一种人的性格是,当他自己获取不到爱的时候,他就觉得社会的爱就是这样一种稀释度,就是我可以给别人的话,也不要在很多具体的方面去关注别人,给人以温暖,他认为,别人没给过我,可能世界上就是不存在这种东西的,或者就是说,他也可以不用给别人去付出,或者他就没学会过怎么去去温暖别人,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所以他对自己的孩子就没有什么感情,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一种事情。

季羡林其实是一个道德君子

但是这种东西到了季承这边,我觉得他们父子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季羡林的继叔母“老祖”是家庭的支柱,但季羡林对她只有理性的回报,因为他十几年在海外,没有感觉到这种母性给他带来的爱和关注,他只是一种感激。包括跟他的妻子,他们之间没有爱,没有相互之间的这种既有妻性,也有母性的这种感觉,他是没有感觉到的,十几年没有感觉到的。而且从季羡林本身来讲,他可以获得教授的工作,可能获得德国少女的这种爱,但他都没有接受。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他认为自己是有道德准绳的,他觉得要回家。

季羡林以前在别的地方也曾经写过,有些事情你必须这样做,就是做人你就必须要这样做的,你要不这么做你就不能算一个人。对他来讲,做人的标准就是说,我可以不爱,但我不能没有责任;我可以不要爱,但我不可以不付出责任;我可以自己不享受,但我不能不付出我应有的责任。从他回国,包括回来之后一定要给家里寄钱,都已经体现出来了。他就觉得我可以给老婆钱,不应该跟老婆离婚,——在那个时代跟太太离婚太正常了,但他不离,这种东西在很多人来讲,是美德,而且应该讲,他已经超乎常人的东西,但这种东西可能在他儿子的角度,就可能觉得,要么你干脆爱我母亲,要么干脆就别爱了,你干脆离婚。但你想,他要跟德国女人去混了,他就不回来了,他对整个家庭赡养的责任就失去了,这个家庭根本就支撑不下来了。因为他两个孩子读书,都是跟季羡林回北大教书,有了一份稳定的收益是有关系的。在这种角度上,他父亲曾经牺牲和克制了自己的欲望,然后为家庭——我先不说他为国家,为家庭所承担的这种责任,是季家,包括后来他两姐妹到北京读书怎么样,我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但可能在季承眼里,认为这些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恰恰这种感情的东西他没有得到,所以有时候,你得到的东西你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你没得到的东西你认为是应该得到的。

一切都是父子之间人格的巨大差异造成的

所以,父子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季承从小恰恰是在自己一个伟大的、敦厚的母亲,以及一个非常能干的,能支撑这个家庭的叔祖母的照顾下,他是在女人的呵护下,关注下,以及父亲的经济资助下成长的,所以他认为回报的很多东西他有感性的成分,所以他跟季羡林最大的差异就在这方面,他认为父亲应该给他象他母亲跟叔祖母一样的那种回报。这种怨气来源于他所认为的一种无情,就是父亲对他的无情:有物质,有责任,但就是没有情。所以,整篇表达的就是这种无情。反过来,也激发了他对父亲的一种无情。季承的所作所为,绝对是一个无情的儿子的行为。可以跟父亲争吵,在父亲年纪那么大的时候断绝关系,包括父亲过去之后他也可以照样说,你们所说的季羡林是什么国学大师,我就不认。我就不认为这样的人,我也不知道他伟大不伟大,这是一种无情,是一种极端的无情。父亲十几年住在医院里,他是没有看过的,各种各样的解释借口都很烂,其实就是一种无情。他跟父亲之间有冲突,有些东西说白了可以说很真实,但是这种真实都是他可以截取的那部分,也许不是全部,肯定不是全部。

再跟父亲有怎么样的冲突,他至今也说不出父亲一些特别比如说令人发指的一些东西。我觉得在中国这个社会里,没有人会去指责父亲,但是有很多人可能会去指责儿子的所作所为。而且他是跟保姆结婚的,这个保姆是季羡林的保姆,照顾他爸的,然后他搞上了。所以季羡林跟儿子之间最终冲突反目为仇,就是说,他说他爸对于他跟保姆好上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是他自己的看法。你说季羡林这么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欲望,就是他完全可以跟一个他不爱的女人一起生活不离婚的学者,然后能够经得起那么漂亮的,然后能跟他在一起相濡以沫,能够为他打字,这种德国的一个女孩,他是一个能够这么克制欲望的人,他怎么会对儿子跟自己的妻子离婚,所以我肯定认为这些东西,这个父子绝对是差眼了吧,一个是在国外的状况下成长,然后自己也没有学会去爱,只能在琐碎的爱曾只会大爱不会小爱,一个可能是在两个女人的照顾下长大的,可能只会小爱不会大爱,所以这是他们之间很大的一种冲突。所以他认为他父亲的无情,导致了他的无情,所以整个的冲突是无情对无情的冲突。

有一句话叫作:哀,莫大于心死。怨,莫过于无情。所以整部书就是一部怨书,这部怨书就来源于无情。所以我看完了这本书,觉得很残酷。一个伟人,一个为社会贡献很多的人,他一定可能对家庭有亏欠,而这种亏欠就在于后人的那种看法。就是说,往往可能是一个年轻小孩子的时候,他可能会认为父亲的这种亏欠使他觉得不可忍受,但一旦他提升到一个成熟的时候,他能够按照一个国家,按照一个全球,按照一个学术的领域的观点来看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的被亏欠,可以在别的地方付出的意义来得到补偿,但是季承这么一个七十多岁的人,他至今都没有成熟,他仍然象一个没有吃到奶的哇哇叫的小孩在叫。

这本书有企图

你会发现,最后八个月的故事,包括他对那个李玉洁等等这些人,因为其实我是认为就是说,他认为李玉洁是隔断他跟父亲之间关系,这简直是开玩笑!你是你父亲合法的儿子,你还会看不到你父亲?你真要去看,还会被棍子打出来?那季羡林真要拿棍子打你的话,可见你对你父亲做了多大忤逆的事情。这些事情我觉得都是借口。而且我觉得不管怎么样,这个女人也照顾了他爸十几年,到最后中风了。我觉得从这个人的角度来讲,只要跟他不和了,就你明显看到两个人在吵架,或者这个人在跟很多人吵架,想要跟他吵架的人他都是没有逻辑的对错,没有任何的宽容和理解,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永远是站在他这个角度来看,而且我最不想给这本书做书评的原因就是说,因为这本书的目的太明显了。

七、季羡林夫人?

季羡林的夫人是彭德华。

彭德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人,出生于1907年,1994年去世,享年88岁。

季羡林的老家清平有早婚的习俗,1929年,季羡林18岁,受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季羡林结了婚。以季羡林当时寄人篱下的处境而言,他是绝对无力反对这桩包办婚姻的。

妻子彭德华比自己大4岁,只念过小学,大体与季家门当户对。这桩包办的婚姻,让季羡林从一开始就感受到既无爱情可言,也缺少共同语言。不过在季羡林眼中,彭德华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女性:“上对公婆,她真正尽到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

季羡林曾经这样描绘过他家的幸福生活:“有时候家人朋友团聚。烹饪都由婶母和德华主厨。饭菜上桌,众人狼吞虎咽,她们俩却往往是坐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吃,脸上流露出极为怡悦的表情。”

1994年春,彭德华去世,季羡林陷于悲痛之中。他时常会望着先己而去的妻子的遗照老泪纵横。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他这样写道:“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德华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

八、季羡林女儿?

季婉如

季婉如(1933年-1992年),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天津大学,国学大师季羡林之女,已病故。55岁退休,59岁因癌症不幸去世, 季婉如有一子,名叫何巍。

家庭亲属

父亲,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九、季羡林父亲?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叔父季嗣诚。

十、季羡林星座?

季羡林出生日期:8月6日

  星座:狮子座

  8月6日性格:8月6日出生的人生来就对追求人生经验有股难挡的热诚。他们非常渴望能经历一些特别或不寻常的体验,这些事件可能是一辈子才发生一次,或简直是不可能、难以理解或神奇的事。

  可能这一天出生的人自己就会导致这些经验发生,但有时候纯粹只是巧合发生在他们身上。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