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碑文如何撰写?
一、无名氏碑文如何撰写?
【无名逝者纪念碑墓志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人之大事,在死与生。
江山效祉,荆楚扬名。
陵园花满,梵净春晴。
魂安四百,乐奏佳城。
虽曰无主,所幸有情。
良朝穆穆,其礼新呈。以安逝者,以慰亡灵。
追思未已,勒石以铭。
志之弗忘,万世安宁!
二、卓文君墓的碑文?
没有碑文
卓文君墓由于年代久远已经不可考,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
三、合墓女左男右碑文怎么写?
我父母合葬的情况下,你的照片应该在左边,男的在右边,然后下面写死者的出生年月日以及姓名,最后背下的落款是针女或者是其他人备注姓名就可以了!
四、父母一方去世,双墓,碑文该怎么写?
双墓不可以以你父亲的名义,应该以女儿某某女婿某某携外孙。
五、父母合墓一方先逝怎么写碑文?
父母合墓一方先逝就写先逝者名字,男左女右。
六、急求一幅给父母合葬墓的碑文对联 ?
楚天秋高星伴墓,树影入梦;
吴地春晓梅落碑,飘香怡人。
释:九江原为“吴头楚尾”。上下联采用吴、楚入联,暗指两人合一。上联用“高星伴墓”表二人同一,下联用“晓梅落碑”表在先。上联树影入梦表达后人对先人的思念,下联飘香怡人表达先人功德怡世。
七、给父亲迁墓,碑文怎么写(跪求精炼墓志铭)?
老乡,你最好还是去找那些专门帮人写殡葬文书的老人家写吧,我们太年轻了,写不出太好的东西,下面的东西你自己看着修改吧:拭泪执笔,拂涕铭文,勒石慰痛,记吾慈亲! 生不逢时,野菜为稀,五岁失恃,飘蓬无依。 及至成年,地贫灾荒,饥人背井,弱女离乡。 移徙彬县,识吾尊父,从此以沫,冷暖相濡。 寒舍不富,国运不昌,上孝公婆,食菜省粮。 饿腹操劳,缝织缀补,爱我家姊,如同己出。 七九年后,伊始包田,瘠土创业,蜚誉区县, 经纬有方,刻苦勤勉,三八红旗,屡授模范。 祸福旦夕,慈母罹恙,坚强抗病,三载疴床。 弥留之际,犹思远方,为儿不孝,累母牵肠。 回天乏术,零五永别,音容杳杳,人天相隔。 怨苍天兮,不待皓首,怨隆地兮,呜咽之秋! 五旬遗德,百年流芳,劬劳修身,贤孝名扬。 养育千恩,海阔天长。铭记于斯,喻嗣不忘!
八、送别(无名氏) 译文?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九、无名氏什么朝代?
指姓名不可考的人。 无名氏(1917年—2002年),本名卜宁、卜宝南,又名卜乃夫,当代小说家。香港著名报人卜少夫之弟。原籍江苏扬州,出生于南京。
十、水调歌头无名氏赏析?
无名氏《水调歌头》无名氏
无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①,丘壑已蹉跎②。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③,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④。回首望霄汉⑤,双泪堕清波。
注释 ①银艾:指银印绿绶。汉代官制,二千石以上官员都要掌银印,服绿绶。②丘壑:隐者居住的地方。蹉跎:失时,光阴虚度,此处谓隐居无法实现。③三江:指与太湖相连的吴凇江、娄江、东江。④挽天河:卷起天河之水。语出唐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这里暗指休战。⑤霄汉:原指天空,此处代指朝廷。
溪山隐逸图 【清】 胡健 上海博物馆藏
鉴赏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载:“建炎庚戌,两浙被兵祸,有题《水调歌头》于吴江者。不知其姓氏,意极悲壮,今录之于后(略)。”建炎元年(1127),金废宋钦宗、太上皇帝(徽宗)为庶人,北宋正式灭亡。是年赵构即位,为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这首词出现在吴江长桥上。词作慷慨沉郁,显然与时事有关。
词作起笔就眼前景抒怀:“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回首平生,或许他也有过“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泛舟稳游,“几”表示屡次,说明词人有可能是江浙人士。然而“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往昔的尽兴游赏为今日的“愁”所取代。词人就眼前景抒情,将心中愁与太湖水、水上云融为一体,“愁与水云多”,以天地之间的水云辽阔,泛言忧愁之多。但是为何而愁,并未点出,只以“何事”轻点一笔。“拟把”三句,暗吐心事。“匣中长剑”,说明曾有凌云抱负;“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是指渔樵终老、“江海寄馀生”的隐居生涯。“拟把”长剑换扁舟,说明有放弃壮志、归隐江湖的打算。接下来以“银艾非吾事”,否定要走官场的道路,以“丘壑已蹉跎”,表示隐居也是虚度光阴。在这两方面的否定下,词人欲退不能、欲进不愿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下阕放开一笔,浩歌长叹:“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在美酒佳肴的逃避中,逐渐点出词作的核心:“起悲歌。”悲歌为何?是“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无比沉痛,并入反问。以“兵戈”打碎“太平”梦境,现实自此直接介入。建炎三年,金军大举南下,攻扬州,破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炎四年,金兵破明州、定海后开始撤退,一路上烧杀掳掠不止,到临安府,“遂纵火,三日夜烟焰不绝”,又“纵兵大掠”。到平江府,“掳掠金帛子女既尽,乃纵火燔城,烟焰见百馀里,火五日乃灭”(《系年要录》卷三一)。向来以富庶著称的江南地区在这场浩劫中备受煎熬,这便是词中“今日识干戈”的所指,也是上阕中“愁”的所在。
现实如此惨烈,词人悲从中来,慷慨陈词:“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这三句气势磅礴,笔力千钧。张元幹《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云:“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与此词气势相近,不过此词就地取材,反其意而用之。希望倾泻太湖流域的“三江雪浪”,冲洗千里的胡尘,这样便可以不用“挽天河”之水。这是强烈的参与政治、收复失地、赶尽金兵的志意,也是鲜明的主战呼声。至此,上阕中否定“银艾”“丘壑”的用意始明。
然而宋高宗自即位以来,一直奉行求和与投降的方针。建炎元年金兵伐宋之初,他便拒绝留在中原,执意南逃,并将主战派李纲罢官,将岳飞削除军职。逃亡途中,一直希图与金人议和,多次递送国书,书称“愿去尊号,用正朔比于藩臣”(《系年要录》卷二三),明白表示愿向金朝彻底投降。在这样懦弱卑怯的统治政权下,词人一腔抱负如何能得以实现?所以歇拍云:“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便是写出词人在这样无奈的现实中,只能长叹悲歌、泪落太湖的悲怆心情。
据曾敏行《独醒杂志》云,这词传入宫中后,高宗查访甚急,秦桧甚至请高宗降黄榜招请,但都没有找到作者。一首小词居然引起统治者的追查,无疑是点到了统治者的“死穴”。这一首词,是代表当时志士心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