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乐毅论风格特点?

2023-12-19 05:03:0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乐毅论风格特点?

回答如下:乐毅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的军事风格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灵活机动:乐毅擅长运用奇兵急袭和迅速转移兵力,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来取得优势。他善于在战场上迅速调整战术和战术部署,以适应不同的敌情和战场环境。

2. 突袭奇袭:乐毅善于利用地形和敌军的疏忽,采取突袭、奇袭等手段进行攻击。他在战术上注重以少胜多,善于利用兵力的集中优势,快速攻击敌军的要害部位,以迅速取得战斗的胜利。

3. 以攻代守:乐毅倡导以攻代守的战略思想,主张主动出击,不拘泥于固守城池。他认为进攻可以迫使敌人分兵防守,从而削弱敌军的实力和士气,为自己创造有利条件。

4. 重视士兵训练:乐毅非常重视士兵的训练和素质提高,他注重培养士兵的战斗技能和战术意识,提高士兵的战斗力。他提倡军事纪律,严格执行军事法规,注重士兵的体力训练和军事教育。

5. 善于用人:乐毅善于发现和运用人才,注重选拔能力强、忠诚可靠的将领和军事幕僚。他善于调动各部队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充分发挥每个将领的优势,实现整体作战的最大效果。

总的来说,乐毅的军事风格注重灵活机动、突袭奇袭,以攻代守,注重士兵训练和用人,是一位善于运用兵力和战术的战略家和将领。

二、乐毅论多少字?

乐毅论800多字

《乐毅论》,夏侯玄(泰初)文,永和四年(348)王羲之书,小楷44行。

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亦列为第一,张彦远《法书要录》中谓:“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时摹出,天下珍之。”后人也多数认同。其书开阔纵横,柔中寓刚,雍容和雅,具大字格局。且笔势精妙,备尽楷则,行笔自然,字势逸宕。据说原石曾与唐太宗同葬昭陵,或说《乐毅论》之书在武则天当政时散入太平公主家,后被人窃去,因惧来人追捕,遂于灶内焚之。

三、乐毅论是真的吗?

《乐毅论》共四十四行,小楷,它不是真的,是王羲之的楷书书法作品。原作者为夏侯玄,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乐毅论》四十四行,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

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此帖和《黄庭经》一样,虽属小楷,但写得雍容和雅,有大字的格局。且笔势精妙,备尽楷则,行笔自然,字势逸宕,同唐以后书大异其趣。这些书迹,至今仍是练习小措的优良范本

四、苏轼《乐毅论》的译文?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

呜呼!

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

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

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嗟夫!

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

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

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

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者?

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

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

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

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夫以齐人苦闵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

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呜呼!

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五、王羲之乐毅论排名?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四十四行,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

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六、乐毅论是什么意思?

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传王羲之抄写这篇文章,是书付其子宫奴的。

七、乐毅论完整版原文?

乐毅论原文如下:

作者:王羲之

原文:

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营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

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

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着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之施,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通者义著,昭之东海,属之华裔。我泽如春,下应如草,道光宇宙,贤者托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虽淹留於两邑,乃致速於天下,不幸之变,势所不图,败於垂成,时运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侈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邻国望之,其犹犲虎。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亏齐十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废,弃王德之隆,虽二城几于可拔,覇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诛哉。其与邻敌何以相顷。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岂不知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由是言之,乐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八、乐毅论的全文是什么?

作者:王羲之

原文:

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营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

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

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着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之施,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通者义著,昭之东海,属之华裔。我泽如春,下应如草,道光宇宙,贤者托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虽淹留於两邑,乃致速於天下,不幸之变,势所不图,败於垂成,时运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侈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邻国望之,其犹犲虎。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亏齐十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废,弃王德之隆,虽二城几于可拔,覇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诛哉。其与邻敌何以相顷。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岂不知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由是言之,乐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九、乐毅论讲的什么内容?

被称为“文书双绝”的就要数明朝王宠笔下的《乐毅论》了。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乐毅论》,《乐毅论》是由三国时期的魏国夏侯玄撰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对于后世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抄写过《乐毅论》,但是其真迹早已流失,留下的只有石刻,早已失去了原本的书法意味。

“文书双绝”的作品,不仅帮助学习者提高自身的书法技艺,更是能普及相应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而王宠笔下的《乐毅论》则是堪称是绝美,字字都是精髓。

十、乐毅论黄庭经区别?

《黄庭经》通篇章法和《乐毅论》相似,有纵行无横列,纵行清晰,但并不十分规直,随字赋形不拘高矮宽窄,字与字的联结错落有致。

对比的形式因素在《黄庭经》中表现得十分丰富,这使得《黄庭经》比之《乐毅论》更多了一些“今意”。如果说《乐毅论》是古朴与妍丽兼美的话,那么,《黄庭经》已是劲媚秀雅甚于拙朴古雅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