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市镇的旅游资源
文市镇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较多: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文市怪石林,犹是南京的“大观园”的月岭古民居,及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雕刻精美“孝义可风”的石牌坊,文昌阁、步月亭、催官塔、文峰塔、将军庙、唐孔林墓、石寨和白竹岩等名胜古迹。境内永安关和高木关(现为高木H),自古为湘桂两省的重要通道。1931年至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北上、第六军团西征、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先后三次经过永安关出入灌阳。高木关一直为桂系军阀驻地,至今仍保存有李宗仁部队的战壕多处,现高木关进出关口仍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乃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1、名坊
月岭石刻牌坊 孝义可风坊位于文市镇月岭村,距文市镇2公里。此坊为该村知县唐景涛奉旨为其母史氏所建。建于清道光十四至十九年(1834-1839),高10.2米,长13.6米(含基脚),跨度11.05米,为四柱三间四楼式仿木结构,上似梯形,下似长方形,四只鳌鱼正吻,两两相对。中间两根正方形石柱高达5.4米,柱石基座为石墩,南北两侧均有报鼓石护柱,使高架凌空的石坊显得浑厚凝重,同时具有夹杆石的作用。明间一层高3.8米,宽3米,一梁南(正)北(背)面均缕雕一对姿势、形象各异的麒麟献瑞。二层匾正面记载史氏节孝懿事,背面匾载史氏简历;二梁两面缕雕“双龙戏珠”。三层匾南北面各书孝义可风、艰贞足式;三梁缕雕八仙、八宝;三梁之上有龙门梁,刻有莲花瓣,似莲花宝座承挑四层。四层四组斗拱支撑庑殿顶,两边为格窗,中间是匾,匾的左右及上方缕雕五条龙,上方正中一龙头张口吐舌,匾中直书皇恩旌表,有皇帝开金口恩赐遵守封建礼教之人修造牌坊之意;上部为单檐庑殿顶,殿顶筒瓦分垄,勾头、滴水,檐板底部雕有重檐;正脊两端各一倒立鳌鱼正吻。脊上正中为王母娘娘的三层八方玲珑塔,一层浮雕八樽佛像,另一层每方篆刻一字,为欲目千里,更上一层八字。两次间一层高3.2米,宽1.55米。二层匾分别记载乡绅呈报史氏节孝事迹,县署、府及布政使司呈报批文及捐资、建造事宜;三层每间三组斗拱支撑庑殿顶,两块格窗,庑殿顶压脊末端各倒立鳌鱼正吻,形象逼真。整个牌坊如同一个石雕博物馆,无论是二龙戏珠、麒麟献瑞、喜禄封侯(喜鹊、马鹿、蜜蜂、猴)、喜报三元(喜鹊、豹、山羊、猿)、连升三级(莲花、升内插三戟),还是脚踏祥云瑞霭的八仙、八宝这些古老题材,莫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赞叹。石坊造型庄重,设计精美,榫卯相接,错落参差,沐雨栉风,浑然一体,经150余年沧桑,坚定不移。它蕴含了无名匠人的智慧和力量,是研究石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1981年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名塔
①催官塔
位于文市镇3公里月岭村洞背山顶,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塔身实腹,全石结构。塔高12.5米,七层八边形,底层每边宽1.3米,塔顶竖一石葫芦。该塔造型庄重,是灌阳县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石塔,198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②文峰塔
位于月岭村马山岭上,曾为镇屯名塔,已毁。
③文良儒烈士纪念塔
位于文市镇西部3.5公里,富水屯下芝麻湾旧宅后龙山脚,白水~永安关公路右侧。塔前60米处是文市富水初中,踏上17级水泥台阶,就是平台,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周围绿树成荫。塔旁建有水泥石砌栏杆,中央矗立这座雄伟的纪念塔,上面镌刻着“文良儒烈士纪念塔”八个大字。塔高10米,塔座5.76平方米,侧面有邓崇济题词是:“学习文良儒烈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忠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肖雷题词是:“发扬烈士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塔后建有烈士陵墓,安放烈士遗骨,陵墓为石砌水泥圆形墓。塔前石碑镌刻文良儒烈士简介:
文良儒烈士,代号共良,系文市富水自然村人,生于1924年12月27日。文良儒烈士从学生时代起就追求真理,立志革命。1943年在桂师经吴滕芳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夏,参加桂师战地服务团,奔赴桂北各地,积极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活动。7月间,成立中共全(州)灌(阳)特支,任副书记,兼组织委员。分管灌阳县党的工作,并在文市、水车泡江一带,组织抗日武装。9月间日寇入侵灌不幸被捕。在押往全州途经新圩石人山时奋起反抗,壮烈牺牲。
建国后,为了缅怀先烈,灌阳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修建了纪念塔。
3、名亭
灌阳县现有凉亭37座,其中文市镇就有20座,均为路旁供人休息的建筑物,多为四条石柱加盖亭顶,少数砌有两面挡风墙,亦有在村庄内修建的过凉亭,供村庄内村民歇息。
①步月亭
位于文市镇月岭村北侧,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为石木结构,盖小青瓦,歇山顶,座北朝南,四边檐口长5.25米,通高5.5米,四根石柱承挑整个屋架,一石柱刻有重建凉亭纪事,其他三柱刻列捐资名额,亭北竖有碑刻六块,亭西是文昌阁,再500米是百步亭,南20米为孝义可风牌坊,步月亭和文昌阁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属点,现保存完好。
②百岁亭
位于文市镇月岭屯西约0.5公里,建于清宣统二年(1909),该屯知县唐志燮为晋封唐母文太宜人九十六寿所建,为石砖木结构硬山式亭,檐下端以青石叠砌,上端二步登为砖,东西向,两侧高2米处留有长方形窗,亭内有长条石供人小憩,地面和前后路均为石板铺面,亭长4.15米,宽4.2米,高5米,两侧有碑记,东有“喝荫行途称德曜,寿臻平格重照朝”,西有“寿比云山增百岁,亭同月岭巩千秋”行书对联,该亭基本完好。
③乐乐亭
位于文市会湘桥桥头,始建于宋淳熙五年(1178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亭为木石结构,盖青瓦,座西朝东,石柱刻有对联:“澄清试看朝宗水,忧乐难忘思范亭”;“会心不远堪题柱,湘水长清可濯缨”。现保存完好。
④红军纪念亭
含东岸亭、西岸亭,位于文市镇大桥东、西桥头上游约30米,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为过渡行人侯船歇息而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次路过文市,第一次曾在沿河与桂军交战,红军53团团长刘式楷英勇牺牲。为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82年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并改名“红军纪念亭”,两亭为木石结构,造型相同,各有4根石柱承挑4根大梁,歇山顶,盖小青瓦,亭高6.8米,成方形,每边均为6米,亭基均为大石料砌成,临江沿岸斜坡砌有料石阶梯延伸至水埠;亭内全为料石铺面,两边置有长条方石料供人歇息,亭顶四角飞檐陡翘,正脊立一葫芦,两端两龙相对而立。东、西亭遥相呼应,其势古雅壮观。为灌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文市村时,留下若干标语,1980年灌阳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⑤达人亭
位于文市镇达溪村南侧,建于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为砖、木、石结构硬山式亭,盖小青瓦,长6.25米,宽4.15米,高4.8米,一条乡道南北穿亭而过,一侧为坡地,一侧是水沟,两面山墙内转角处由四根直径0.31米的支柱支撑桁梁屋架,亭内两边墙上嵌有8块记事、捐资碑,现保存完好。
⑥月岭路口凉亭
位于文市镇区现省道20164线月岭路口西侧,保存完好。
4、名寺
①鹿苑寺
位于文市西就老街口,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乾隆二年(1737年)扩建,占地约15亩。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建为下乡区立高级小学,1969年改为文市附设初中,校舍逐年扩建,原寺庙建筑物,大多拆除,现仅存寺庙一角。
②大觉寺
位于文市镇北面,距镇驻地约0.5公里。始建于宋熙宁五年(1072年),赐额名“大觉寺”。占地2.53公顷。后在绍兴、淳佑、景定年间重修。元至元二十五年(1289年)扩建。寺内有岳王碑,上书:“大宋岳武穆王平贼驻军于此”。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该村唐孟壬等人改建为私立大觉中学。1958年改为文市初中,1976年改称为文市高中。现寺宇全毁。
③会源寺
在今文市镇会湘村北,宋淳熙年建,原名阁里寺。明万历二十八(1600)范才贤重建。清雍正四年(1726),有僧人寂福扩修,改名会源寺。嘉庆五年(1800)鼎建观音堂。民国23年春,国民党桂军将该寺拆毁,用其砖、木构筑碉堡,阻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所有僧侣奔赴他处修佛。
5、古民居
(1)月岭古民居
月岭古民居位于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已有700多年历史,由六个大堂院组成,总体格局设计合理,布置紧凑、有序,具有中原楚国风貌和格调。青砖碧瓦,庭院深深,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古朴典雅,属典型的湖南式民居建筑,体现中国传统风水格局。每院由六幢组成,均为上下两座结构,设有厢房、中门、天井、大堂、小堂、花园、戏楼、水井、石磨、仓库、鱼池等设施,为官府庭院式建筑。各有特色的石鼓、石狮、石盆、石墩、石鱼缸等文物。砖雕、石雕、木雕十分精美,各种花草、动物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是桂林旅游圈中文化品位最高、景观资源最齐全的古民居建筑物。
村子周围有保存完好的贞孝牌坊、步月亭、文昌阁、催官塔、将军庙、百岁亭、古炮楼等。被专家们誉为石雕博物馆的贞孝牌坊,上面镂雕的“二龙戏珠”、“麒麟献瑞”、“八仙”、“八宝”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这些古建筑集民间匠人精湛工艺和智慧于一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月岭村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宋末时期就建有剧团,清朝初期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桂剧团,是广西桂剧的创始地。
(2)车头古村
始迁祖子芳,由全州文桥于元未年间迁居车头屯。古时用简车引水灌溉,故名车头。2001年,全屯176户,700人。村内民居保存完好,古樟郁郁葱葱。屯边沟塘水系完整。
6、石寨
环绕月岭村四周,大部分已毁,基础尚存。
7、会馆
① 文市湖南会馆
位于今文市镇政府南侧,紧连赤壁山北,面临灌江。建于清代。馆为正长方形,座东朝西,有石柱大门,内有戏台、住房、食堂、会议厅。70年代修建公社礼堂时废。
②文市江西会馆
位于文市老街,清代建筑,长方形,内有戏台、房间、食堂、集会厅。今保存完整。
8、古庙
将军庙: 位于月岭村西侧。1980年公布为灌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9、古桥
①登瀛桥
位于文市镇达溪村大坊自然村,跨响水岩小河,料石拱,1孔,跨12米,宽4米。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邑人蒋谦,登进士捐资修建,故名。
②唐安桥
位于文市镇文市村境内,明洪武初年进士唐以廉倡修木桥,年久朽毁。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邑人唐锦春捐资重建石拱桥。3孔,宽5米,长15米。
③龟溪桥
位于文市镇东南龟溪小河上,始建年月失考。1964年建文市――水车公路,拆除改建新桥,桥长9米,1孔,净跨7米,宽5.9米。
④会湘桥
位于文市镇会湘村境内,故名会湘桥。跨全州大田后村小河。始建于宋代淳熙五年(1178年),明天顺元年(1457年)被洪水冲毁,知县龚俊捐资建成。料石结构,3孔,净跨6米,长22米,宽4.5米,至2014年止,桥上有水利渠道通过。余2.4米,可通行人。
⑤达溪桥
位于文市镇达溪村,故名达溪桥。始建年代失考,跨响水岩小江。1孔,长12米,宽4米。现利用作机耕路桥。
10、古渡
①云溪古渡
位于文市镇吉田村委。渡东苍松翠竹竞相繁茂;渡西石亭,便宜行人待渡时遮风避雨。河面宽阔,绿水幽幽,清风徐来,微波荡漾。临江悬崖峭壁与挂榜山相接,壁直如屏;壁上石隙中长满杂树,悬生倒挂,影映江心;西干渠横穿石壁,忽伏忽现,盈水从半壁倾泻如飞瀑。更有奇者,壁上有一数米见方石块,赤若朱砂,犹如画屏印玺。
②江西义渡
位于文市镇江西渡屯,建于明万历年间。渡口的灌江东西两岸各有古亭(东岸亭已毁)。西岸渡口有寄木树生石上,盘根错节,枝叶繁茂,凡过此渡者,无不暂息乘凉。村人唐运照虑其根离石土而易枯死,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捐资砌石墙固土护根。据渡口碑文记载,此义渡建于明万历年间。
11、古墓
唐孔林石圈石刻墓:位于月岭屯西。1980年公布为灌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白驹岩
在文市镇月岭西约200米,岩腹与仙家岩、步月岩相通,长约1.5公里。白驹岩至步月岩有进出口3层,岩口上有石墙古炮楼,四面墙体均有枪炮射击孔。岩内钟乳石集聚,倒挂悬生,形成天然的石林、石笋,千资百态。此岩有1条地下河潜流通灌江,河上有1座奈何桥,宽1米许,长20余米,下有潭,水深莫测。过奈何桥,经岩崖曲道往下,有一洞宽70厘米,可单人匍匐而入,为岩中“仓库”,内宽10米至15米,长约30米,是历代村人在兵乱时避乱之处。右侧是两条竹节形的钟乳石柱,形成一座天然的牌楼,为通往仙家岩的孔道,长约250米,地势高于白驹岩,钟乳石保存完好。地面由碳酸钙形成,大大小小的龙体圈成梯田式的水池,水色澄清。沿岩返回原处向右前进约150米,又有一洞,光亮有雾气,为此岩出口。岩前是灌江。
2、步月岩
在文市镇月岭村西。此岩高而宽敞明亮,又名明亮岩。顶部有一洞,径宽10余米,圆如月,故名步月岩。中间有一天然石桥,名步月桥,桥宽1米许,长10余米,系乾隆庚子刘文梅所题。石壁多龙凤禽兽状,唐时儒塾课其中,有联云要寻孔颜真传何必到尼山泗水,欲求周朱道妙印此是鹿洞月岩。
3、花石岩
在县城北文市镇昭仪村前花石岗。岩内有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永州司马柳宗元石刻诗。诗云:“忆昨筹戎事不同,曾闻燕集此岩中。军声孰与水声胜,虏势难争山势雄;莩略纵能亲朗日,安全还记慕遗风。我来忽动晏安志,为佛苍苔记隽功”。历代名人到花石岩观柳宗元石刻诗及览胜者甚多。因修筑公路,古道被废,现无路通岩内。
4、巨岩
在文市镇桂岩屯左侧。岩中有石龙,形状甚俏。龙尾有一穴,龙前有石柱一对,水穿岩而流。岩内干爽,可容百余人,一水穿岩而出,经田洞至岩口村觅入石穴,隔一山复出现于水源村前,再迂回过龟溪洞注入灌江。
5、光岩
在文市镇瑶上屯后,洞口由山南侧进入,越数十步,山顶有一圆孔如月,岩中有平台,冬暖夏凉,地无尘埃。四周奇石林立,千资百态。台下有流水潆洄,岩南北皆深潭,水由南北二处注入岩腹,水质清澈幽静。沿石梯下,直出山北,岩口处有屋数间。据传曾是该村清代嘉庆丁卯科解元陆锡璞著书处。 1、永安关
山口,位于文市镇北流村委会东面1.3公里,往东有古道通湖南道县,往北有鸟岩岭、马鞍山,往南面山脉与雷口关相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自江西突围长征,沿湘桂边境经永安关进入灌阳。
2、高木关
山口,位于文市镇集全村东部4.2公里,东与湖南省道县交界,为广西往湖南的交通要道,古时此地长有高大树木,故名高木关。
3、昭仪关
位于昭仪村委境北,旧置昭仪驿,唐代设昭仪关,是楚南粤西的交通要道。曾有不少文人骚客过此,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任永州司马期间,曾到此地,并题诗镌刻在花石岩内的石壁上。 1、文市怪石林
文市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溶岩侵蚀而成,占地5平方公里,形似城堡,奇石罗列,峻峭无比,直刺南天,更多的酷似形态各异的动植物,雄伟挺拔。具有双层结构、剑状峰顶、造型奇特等特点,尤其是所有岩石缝隙中都长出花草树木和藤蔓植物,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俨然一个天然的大盆景。它是可与云南路南石林媲美而又更为典型的剑状岩溶地貌,比世界其它热带地区的剑状岩溶地貌有更复杂的发育历史。
石林下樟榕苍遒,红枫柳绿交相辉映,桃、李、柑、枣等果树遍布,古井清泉,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一派满溢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
王道石林
位于镇域北部王道村委,剑状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分布面积大,气势恢宏。 是灌阳一种民间祭奠风俗,此种风俗源于何时,无从查考。唱孝歌亦称打歌堂,采用打歌堂的形式悼念死者,是较文明的,全县各地颇为盛行。每当村里有人逝世,孝家痛失亲人,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前往慰藉孝家,帮忙料理后事。是日晚,亲友、村人及附近村庄歌手围坐灵柩,以大鼓伴奏,用唱歌的方式,歌颂亡者在世功德,描述民间风俗,赞颂传奇人物、古代英杰,揭露恶人坏事,抨击不良陋习,通宵达旦而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一般只打一夜歌堂,亦有打两、三夜歌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