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曾国藩墓文物

2023-06-16 17:26:2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曾国藩墓文物

1.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这处安葬着西汉时期长沙国丞相和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这个有着宏伟复杂结构的墓葬在1972年至1974年先后三次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发掘出女尸、丝织品、棺椁、帛书帛画等遗物对于研究汉代初期墓葬制度、长沙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长沙王陵墓群

长沙王陵墓群是由目前发现的26座墓葬共同组成的得两汉时期长沙王及王后陵墓群,其中风篷岭、象鼻嘴、和望城坡等竖穴岩坑墓军都经过考古发掘,其中出土的大量两汉时期文物对我国研究汉代诸侯王的陵墓制度起到了重要的科研价值。

3.曾国藩墓

曾国藩墓这处于清朝同治十一年安葬着清末名臣的湘军创始人曾国藩的墓葬,整体为三合泥拌碎石封墓,上方普邮花岗石,墓葬的前方有拜台,两侧分别立着一个石阙

4.张南轩墓

张南轩墓又指的是张栻墓,是建造在长沙宁乡县关山村,毗邻张浚墓,安葬着南宋理学大师张栻和宋朝名相张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墓葬是一处由花岗石堆砌而成,并用三合土封冢。

5.咸嘉湖唐墓

咸嘉湖唐墓这处由青砖堆垒而成的长方形土坑砖室墓,经过考证,这处位于长沙西咸嘉湖附近山丘处的墓葬中安葬着初唐时期五品以上的官吏,其中出土的青瓷器、镇墓兽、俑器等随葬品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6.状元易祓墓

易祓字彦章,号山斋,是湖南长沙巷市村的南宋中后期著名学者,并曾先后经历了孝宗、宁宗和理宗三朝的长沙三俊之一,在去世后被安葬在宁乡县网形山西侧山腰处,墓葬由墓地、陵道和墓庐三大部分共同组成,目前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左宗棠墓

左宗棠墓这处位于湖南长沙市雨花区白竹村的墓葬,在墓前的石砌平台配有石桌、石鼓和石香炉,墓葬的两侧还刻有“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的联语,旁边还分别立有左文襄公传略和重修左文襄公墓记的大理石碑。

8.魏家大堆汉墓

魏家大堆汉墓这处于1952年被考古确认的底径40米,高10米的大型土堆汉墓,目前位于湖南长沙市黄土岭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内,曾属于原地属魏姓所有,但在解放前曾被人盗掘过内部文物。

9.裴休墓

这处坐西朝东的裴休墓,是位于湖南省宁乡县清溪村沩山一脉端山山腰处的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直径达4米的陵墓是由花岗石和青石堆砌而成的,内部安葬着唐代咸通初年曾任湖南观察使的裴休。

10.赵汝愚墓

赵汝愚墓这个位于湖南长沙市妙高峰北路青山祠的陵墓,于

二、曾国藩墓志铭

这是曾国藩与朋友欧阳兆熊聊天时为自己做的墓志铭:“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告万世。”反映了曾国藩思想中消极避世、淡泊名利的一面。

三、曾国藩墓里有什么东西

曾国藩墓里大有:逝者的遗体,还有随葬品。

四、曾国藩墓碑文写的什么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瑾的父亲秋星侯任湘乡县督销总办,结识了曾国藩的长孙曾重伯(字广钧),经曾重伯的介绍,湘潭义源当铺老板王黻臣又结识了秋星侯。秋星侯照媒妁之言,将女儿秋瑾许配给了王黻臣季子昭兰(1879~1909),册名廷钧,字子芳,号纯馨。

1896年四月初五,王廷钧与秋瑾在荷叶神冲老铺子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后,王廷钧一方面帮助父亲经营义源当铺,一方面延师课读,夫妻切磋学艺,也还琴瑟和谐。秋瑾陆续在湘潭和双峰神冲婆家居住。

王廷钧捐得清廷户部主事的京官。

1900年,北京上任,妻子秋瑾、儿子王沅德前往北京。

1901年8月25日,与秋瑾的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出生了。(王灿芝后来被赞为东方女飞、我国首位女飞行员中国女界航空第一人)。

1903年,携妻秋瑾、女王灿芝第二次去北京复任。在北京,因王家的人脉,秋瑾有机会置身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秋瑾与王廷钧同朝为官的廉泉和夫人吴芝瑛相识,并与之结为金兰之好。通过这样的社交圈子,结交社会精英、阅读进步书报、开阔眼界、亲历庚子之乱,目睹外国侵略军的野蛮暴行,义愤难已,决心以实际行动挽救祖国的危亡。次年,在王家及好友的支持下,秋瑾离开北京经上海去日本留学。

秋瑾丈夫王廷钧也受到影响,自秋瑾出洋后,他辞去了京官,带着孩子回到荷叶神冲过“隐居”生活,期望妻子早日还乡。

1907年初,秋瑾又来到湖南荷叶,向婆家索银办大通学堂。为“光复军”筹饷,曾到湘潭一带募捐,顺便回王家看望儿女。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古轩亭口就义。

1909年,王廷钧病逝。离世后快半年,王廷钧的母亲屈氏感念秋瑾为王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终于点头答应,嘱孙子王沅德去绍兴迎还母亲灵榇。

1909年11月,王沅德到绍兴,陪伴着秋瑾灵榇启程,经上海、江苏、福建、江西,入湖南,水陆辗转历时20多天到湘潭。“烈士遗骨由王廷钧以其子沅德名义,迁葬于湘潭之昭山”。大家别轻看此举,过去习俗,在外面非正常死亡是不能葬祖坟山的。何况,秋是革命党,时清朝未亡,王家不怕连累,将秋作自家人对待,是很重情义的。

1912年5月,经湘、浙两省商定,烈士遗骨又复葬杭州外西湖西泠桥畔。其时,湖南部分同盟会会员和烈士遗属不同意迁葬杭州,主张改葬岳麓山。王沅德上书湘督,提出不能勉从浙论的4条理由,认为“若骨尚留浙,则迁葬西湖,湘不得议。骨既归湘,则迁葬岳麓,浙不得争”。

湖南长沙人郑泽更是迫不及待在报上发表《为秋瑾女士改葬麓山公启》,宣布“爰拟令辰,迁之岳麓”。后湖南妇女界及同盟会呈准都督府拨长沙市黄泥塅陈湜祠改建秋女烈士祠,经费则全部由王家负担。多次交涉,同意将其遗骸归葬西湖。

五、曾国藩坟地

  曾国藩黑雨读后感(一)

  看完曾国藩《黑雨》,曾国藩死时黑雨滂沱,结果窗外就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是该写篇书评。

  其实在看曾书之前,我对这个历史任务的了解只有历史书上“带领湘军击败太平军”,以及创办“安庆军械所”。最有名的是《曾国藩家书》,还记得初中的那位女历史老师上课时常拿着一本《血祭》,放在坐第一排我的桌子上。还幼稚的我一向崇拜强权,所以《血祭》着实令我向往。但在八年后,当我连续看完这三本书时,才知道唐浩明写的曾国藩,真是着实是一部历史事件小说,几乎没有儿女私情,这点与二月河大相径庭。

  二月河的书看起来比较有意思,有趣味,那种君臣关系让人崇拜。成功多于失败,往往让人拍案叫绝。

  但唐浩明笔下的曾国藩却是败多于成,他的人生坎坷异常。我觉得曾有点象二月河笔下的雍正,人物性格较为正统、刻板,封建家族大家长式。但雍正身边的人才较多,切人心所向。曾国藩身边虽然也是人才济济,却是各自打算盘,虽有极少数与曾一条心,切崇拜其为人,如彭玉麟。这毕竟是臣与君的分别。

  觉得“黑”特别适合曾国藩,这部书的书皮就是黑色,他先是崇尚程朱之学,然后经陈广敷点醒,予以庄老处世《道德经》、《南华经》。

  自古以来,手握重兵的臣子,都受到君主的猜忌,而无论他是忠或奸。“手握重兵”本身就是君家一大忌,更何况是在满人当朝的汉大员身上。因此当“剪灭长毛”后,曾主动“自剪羽翼”,裁撤湘军。办理津案,使他留下骂名;镇压太平天国又使历史学家从各个角度称辩他的利弊。美名有之,骂名亦有之。致使身在封建社会没落这个历史背景中的大人物,也变得晦暗不清,让人无从评判。

  但他是一个忠于主上的大吏,这倒是最贴切的称谓。另外他的联及家书,还有书法也流传下来,翰林苑学士之名还是有实。

  康福本来我很看好,不知为什么,我非常欣赏在大人物身边忠心耿耿的子弟或家仆,如二月河傅恒的家仆、康熙身边的臣子,故康福与曾之间的误会到死未解,我很为之遗憾。

  曾国藩家族弟及胞弟,才能都太差,没有能接替他、辅佐他的,憎国荃稍微强点,但我不喜欢他。

  这里我还是喜欢彭玉麟,是个奇男子。

  曾国藩黑雨读后感(二)

  本书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很值得我们学习。

  整本书的叙述从曾国藩的老母病故,曾国藩从礼部侍郎位置退下,回家守孝开始。当时, 在曾国藩的老家湖南,太平天国叛军正在攻打长沙城(不过后来太平军放弃了),左宗棠此时只是湖南巡抚的幕僚。

  鉴于太平军太难搞,清朝官军又太菜,咸丰皇帝效仿嘉庆年间灭白莲教的做法,各地训练自己的武装力量——团勇。此时的湖南巡抚和奕?、肃顺等联合推荐曾国藩负责湖南的团练工作。

  曾国藩考虑到自己并没有太多军事经验,本不想出山。长沙方面的郭嵩焘能够劝动曾国藩出山,主要有两个理由:1)一个江湖人士为曾国藩老母选了一块风水极好的墓地,暗示曾国藩可以出将入相。2)分析了太平天国必败的原因:太平军支持洋教,大肆摧毁儒教。曾国藩只要竖起保护孔孟之道的.大旗,就可以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曾国藩来到长沙办团练,开始主要负责镇压土匪和本地的各种小叛乱。曾国藩以“宁可错杀一个秀才,不放过任何一个土匪叛军”的严厉手腕来治理长沙的各种叛乱。百姓称之为砍头比剃头还容易,因此得名“曾剃头”。(.)

  曾国藩严格治军,手下的团勇仅一千多人,不过军事纪律要强于当地的八旗绿营。后来由于和新任巡抚骆秉章及绿营官兵产生矛盾,为了方便更自由的练兵,曾国藩带着自己的团勇离开长沙到湖南的衡州练兵。

  在衡州,为了严肃自己团勇的军纪,曾国藩挥泪杀掉了在与太平军第一次战斗中触犯军纪的金松龄。此人既是曾国藩的亲信,又对曾国藩的母亲有救命之恩,足见曾国藩治军之决心。在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下,团勇迅速发展壮大,战斗力也不断增强。

  经岳父的推荐,曾国藩收入水军奇才彭玉麟到麾下,开始训练并组建水军,以便于强大的太平军水师作战。为了得到当地富商的军饷捐助,曾国藩被迫为这名贪官修建祠堂,特殊时期,行特别之事。

  此时,太平军已经从南京开始西征,朝廷命令曾国藩带团勇前去剿匪。但是,曾国藩没有立刻出兵,而是等待“友军”绿营败下阵来,自己的团勇训练成熟方才出兵。此时的曾国藩水路两军已达两万之众。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