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王国维墓志铭碑文大全

2023-06-14 13:13:3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王国维墓志铭碑文大全

古今中外,著名的墓志铭其实有很多,但本人最为喜欢的有两则,一是唐代韩愈为纪念好友柳宗元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二是近代陈寅恪撰写的《王国维墓志铭》。下文将其部分翻译成今文,如果大家也同样欣赏,可以购买相关书籍资料阅读。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个人拙译)

……柳宗元到柳州(当时属于贫困地区)任职后,慨叹道:“这里虽然蛮荒,但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顺应当地的风俗,制订了恰当的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有陋习,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常有人因未及时赎回儿女,而被债主没收做奴婢。柳宗元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很快这个方法被推广到附近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之多!

……刘禹锡(柳宗元的朋友)遭到贬责流放,应当去播州(今遵义市,当时非常贫穷落后,生活条件极端艰苦)。柳宗元知道后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刘禹锡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刘禹锡处境困窘,况且哪里又有与老母亲一起遭到流放的道理呢!”于是向朝廷请求,表示愿意自己与刘禹锡互换,自己去更加偏远的播州,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

…….

呜呼!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一些人,平日在街头巷尾称兄道弟,相互讨好,一起吃喝玩乐,天天夸夸其谈,强作笑脸,相互假作谦让,手握着手,表示愿意掏肝挖肺给对方看,指着上天和太阳发誓赌咒,表示生死都不会背叛对方。简直就像真的一样可信。然而,一旦遇到如汗毛与头发那么大的利害时,反眼就像相互不认识一样的相互陷害,不会伸出援救之手,反而会更加排挤,甚至做出落井下石事情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些都是连禽兽都不屑于会做出的事情,而这些人还自以为计谋得逞而洋洋得意。他们听到柳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吧。……

《王国维墓志铭》节选原文: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个人拙译:

读书人之所以读书研究学问,是为了让心灵能摆脱俗世观念的囚禁,真理在能得意发扬光大。如果思想都不自由,我能可死亡。古今的先贤圣人们所共同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精妙道理,难道时哪些庸俗不堪的人能够向往的吗?先生用自己的死亡表明了独立自由的意志,并非为了某一个人的恩怨,也不是为乐某一姓的兴亡(暗示大清王朝)。呜呼!……先生您的著作论述,或许因为时代而不得彰显,先生您的学说,或许因为时代而有商榷的地方,但只有着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历经千万年的祭祀,与天地同久,永垂不朽。

二、王国维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陈寅恪给王国维写的墓志铭的核心观点是:着眼点仍在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这正是陈寅恪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学术精神的核心。

三、王国维墓志铭碑文译文

王国维,中国近代的国学宗师,享誉国际的著名学者,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极深的造诣。王国维把西方美学及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相融合,创造了全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及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他的作品《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在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向朋友借了五元钱,乘坐人力车来到了颐和园,于昆明湖中投湖自尽,一代国学宗师,就此陨落。对于王国维自杀的原因,学术界有颇多争议,基本总结下来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被罗振玉逼债致死,罗振玉也是一位近代的国学大师,是中国现代农学和考古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王国维的老师、朋友和亲家。逼债致死的说法记载在溥仪所写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说王国维曾欠下罗振玉巨债,后来被罗振玉不知道用什么手段再三逼迫,最后这位又穷又要面子的国学大师走投无路,只得一死了之。不过这种说法溥仪也是被特赦后听人所说,不足为信。王国维与罗振玉亦师亦友,相交一生,就算有些许罅隙也不至于如此无情。王国维死后他的丧事都是罗振玉一手操办,也证明了这一说法可信度不高。

第二种说法是文化总崩溃,是说当时已经出现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总崩溃迹象使得这位国学大师无法接受,绝望之中选择自杀。第三种说法是多钟因素说,是说王国维博采众长,身上集合了儒家、道家、佛家、尼采等诸多消极悲观的东西,这些文化汇集在他的脑子里,使他精神上和肉体上都极度的痛苦,无法自拔。以上两种说法有些过于虚妄,无论是中华民族文化崩溃还是多钟悲观文化汇聚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王国维突然的选择自杀,必然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他感到活着已没有任何希望可言。

比较有说服力的是第四种说法:殉清说。王国维是满清王朝的坚决拥护者,对大清朝忠心不二。在清朝末年他便出任过学部总务司行走,辛亥革命后他与罗振玉流亡日本,过着亡命遗臣的生活。到了1923年,清废帝溥仪诏他为南书房行走,对此王国维感激涕零,常伴清废帝左右,尽心竭力的为小朝廷办事。当时清华大学筹办研究院,聘请王国维担任院长,王国维推辞不就,后经溥仪劝说才前往担任教授。

从左至右: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

1924年,冯玉祥率军逼宫,命溥仪迁出紫禁城,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在溥仪避居日本驻华使馆之后,他就向溥仪上了一封“敬陈管见”的奏折,表达了对民国的极端仇视。逼宫事件之后,王国维还曾与罗振玉等满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后因家人严密看护而没有成功。

王国维自杀后人们在他上衣的口袋中发现了他的遗书,上面写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其中所谓只欠一死,便指的是在逼宫事件发生当时,他就应该投水殉清,却被家人阻止,因此“欠”了一死。后面义无再辱的“辱”,明显也是指的清帝被冯玉祥逼宫一事。

王国维自杀当天曾经向清废帝溥仪上了一封遗折,表达了他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愤懑之情,满心痛苦之下,只有自杀以殉清。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曾说那封遗折字迹工整,但不是王国维的手笔,而后来文史研究者将这封遗折与王国维以往的奏折相比对,确认字迹是相同的,可见遗折确实是王国维亲手所写,那么自杀以殉清的说法,也就更加可能是王国维自杀的真正原因。

后世也认为,当时国民北伐军攻打至河南,全国革命热情空前高涨,王国维感到满清复辟的幻想已经破灭,万念俱灰之下选择了自杀。

四、王国维先生的墓志铭是什么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

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五、王国维墓志铭碑文内容

第一点:作者对王国维先生的墓志铭的肯定也一语点出了诗词的第一根本——真情实感……诗词一定要是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情感。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写诗和词的最大弊端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真情实感。先生喜欢说境界,我觉得这真实就是先生的最高境界。

第二点:词的情感转移,由女人的美丽而妙龄的愁嫁和思夫转移到———男儿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可以说是以女喻男,也可以说是男女两适的双性向表达。这种方式的运用发展到了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派。

第三点:词的境界,作者重点讲述一字激活全词的奥妙——视为境界。或说一首词因一个字而活了起来———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写本词要表达的情感。大家记得点睛之笔这一说吧,那一字可谓活词之字,相当于上帝吹入亚当鼻中的一口气。不过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在叶嘉莹先生看来是真实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心境和对环境的感受……让读词的人产生了超强的代入感……他说的不就是我想表达的吗?比如把酒临风。

第四点:词的写法,填曲而唱。我要说的是它和诗的几点共性,一是字少,二是表达情感。现在人写诗词的建议:减少字数,想办法押韵,要表达情感。

第五点词与诗的不同:言诗之所不能言。词宜婉约收敛,诗宜豪放直陈。词讲究说而不破,意犹未尽。给人以会意的空间。犹如歌女犹抱琵琶半遮面。

第六点:有我与无我,不管有我与无我都会有我,关键是要隐藏自己还是要表现自己。在什么时候。带出作者情感的诗词就是有我,没有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诗词就是无我。

诗词的着眼点是景,落脚点是情。所谓灵感就是在恰当的时机把景和情联系在了一起。要表现高贵与典雅就不要用常用字和词来表意。尽量用生僻词汇。

读没有真情实感的诗词就像吃被农药化肥激素催熟的反季节西瓜一样,你只是在表面上吃了一个西瓜,可实际上你没有吃出西瓜味来,那种感觉与喝凉水没什么不同。王国维对苏轼与辛弃疾的词推崇备至,叶嘉莹先生也说这是因为苏与辛有着真实的经历,有饱满的生活才能有饱满的词情,与其说他们是在写词倒不如在写真实的生活。

六、王国维墓志铭碑文图片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