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清华大学校训石碑碑文图片

2023-06-14 01:49:2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清华大学校训石碑碑文图片

清华大学于2021年12月10日宣布更改校训。因为清华大学历史悠久,校训对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校训的更改需要经过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清华大学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自身的发展理念和精神面貌,这也是更改校训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大学除了更改校训外,还会根据新的发展理念和精神面貌,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育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清华大学校训石碑碑文内容

       原清华大学校训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由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先生提出。他十分关注清华的办学和学子的成长,他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学子的文化植根,曾说过:“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 1914年11月5日他到清华做以“君子”为题的演讲,以《周易》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不息,不得一暴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待人接物应度量宽厚,如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严,责人轻,气度雍容。日后能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为社会之表率,作中流之砥柱,担负起历史重任。为此当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校训。1918年4月25日出版的《清华周刊》总138期封面上出现内含“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八个字的圆形图标,1926年11月25日,由校评议会议决正式确定为清华学校校徽。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命名为清华大学,校徽依然沿用以上八字校训。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则出自清华大学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纪念碑所写的碑文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时任校长周诒春将这16个字定位清华大学的校训,也算是他一贯的主张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一度不提校训,清华曾用一颗红五星覆盖了大礼堂主席台上方带有校训的校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蒋南翔校长提倡“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和“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从祖国需要”,曾激励了广大学子,但是没有明确为校训。

       上世纪90年代,依据广大校友的意见,清华大学恢复沿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大礼堂的校徽也重见天日。在2014年颁布的《清华大学章程》第四十一条确定:“学校校徽为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为中文校名(繁体)、英文校名(TSINGHUA UNIVERSITY)和建校时间,中环为校训字样,中心为五角星。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清华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清华精神文化的支柱与灵魂,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一代代清华学子,而且当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仍然会成为他们激励自我影响社会的精神标志。

三、清华大学 校训石碑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校训来源:源于周易乾坤二卦,卦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校训由来:民国三年冬,梁启超先生在清华演讲,讲题为“君子”,即以此辞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并把此二卦辞作了如下的诠解: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子世犹舟之航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顺风而后帆,登岸无日矣。”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然无所芥蒂,望之俨然,此所以为厚也,此所以为君子也。”

梁启超又引申勉励清华学生说,“清华学子,荟中西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之鸿儒,集四方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则民国幸甚矣!”

此次演讲以后,清华大学即以此八字为校训,作图制徽,永久流传。

四、清华大学校训石碑碑文大全

1清华十六字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是不凡,语出《易经》,因梁启超先生在清华之演讲而名扬天下,遂成校训。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则出自清华大学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纪念碑所写的碑文“…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周诒春校长将这16个字定位清华大学的校训,也算是他一贯的主张体现。

五、清华大学校训石图片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校训是从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同方部作的题为“君子”的演讲中而来。梁启超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

他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担负起历史重任。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清华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清华精神文化的支柱与灵魂。清华老学长钱耕森教授解读清华校训时提到,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认为清华校训是世界所有大学最好的校训,而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则认为,清华校训的内涵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张岱年曾指出: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容的思想,对不同意见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对思想、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强不息是对生命的体会,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进、奋发向上。我认为这两种思想:坚强的意志、宽容的态度在中国文化里面起了主导作用,是一种健康的正确的思想。

在历史上,当中华民族受到外来侵略时,一定是反抗而绝不是屈服,它有一种坚定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中国文化的又一特点是比较宽容、博大,像基督教、伊斯兰教进入中国都被中国文化所接纳。张岱年自身便是践行这一精神的典范。

六、清华校训碑在哪里

清华大学的正门是西门。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它的校园占地面积广阔,环境优美,建筑设计精美,而清华大学的正门则是其标志性的建筑之一。清华大学正门是位于校园的西侧,也就是人们口中的西门。那么,为什么清华大学的正门选定在西门呢?

首先,从词源学上来说,西字有离去、终了之意。清华大学选西门作为正门,又与其办学宗旨相契合,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味着向人们传递的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理念。西门作为清华正门,在取名上也相当精妙。

其次,从地理位置上来讲,西门是位于清华大学校园西侧的,而校园的东南方向则是市区,东北方向则是燕山脉。西门作为正门的设定,既能体现校园的朝向,又不影响校园的规划设计,让清华大学的建筑风格更趋完美。

最后,从历史文化上来说,西门也具备着浓厚的文化内涵。这座门楼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中西元素,充满了文化底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西方代表的是凶兆、毁灭之意,而清华大学却将西门定为正门,突显出了清华大学、开拓进取、奋斗不止的精神特质。

综上所述,清华大学正门选定在西门是有其深意的。无论是从词源学、地理位置还是历史文化上来讲,西门都是最恰当的选择。清华大学的西门不仅是校园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代表着学校内涵的深刻内涵和高度理念。

七、清华大学校训石刻谁写的

清华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周易乾坤二卦,卦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缘民国三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讲题为「君子」,即以此辞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并把此二卦辞作了如下的诠解: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 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 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子世犹舟之航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顺风而后帆,登岸无日矣。」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 己甚厚,责人甚轻。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 ,处世接物,坦然无所芥蒂,望之俨然,此所以为厚也,此所以为君子也。」

接著,梁先生又引申勉励清华学生说,「清华学子,荟中西 之鸿儒,集四方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草,今日 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则民国幸甚矣!」

这次演讲以后,学校即以此八字为校训,作图制徽,永久流传。

八、清华大学的石碑字是什么

“和”字

和而不同、家和万事兴、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蔼可亲、和颜悦色、和平共处。等等等等,不枚胜举?!

“和”字是中国文化中最典型的符号,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辩证论述了君子与小人和与不同的关系。“家和万事兴”,充满了大众对于家的一个美好期望,而“和”字是这美好期望的基础,而在中国,家是一个最基础的单位,放眼世界,家的重要性也只有在中华文化圈才能得到最大体现。

还有,我们的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有共和两字,也说明了“和”也是我们国家的基石之一。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