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唐太宗晋祠之铭并序

2023-06-14 00:18:2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唐太宗晋祠之铭并序

回答如下:晋祠之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开百姓之利,达百姓之急,所以兴功立业,继绝存亡也。故曰:立言之难,存信之易。

岂惟忠、信之为主哉?仁、义之所临,必见其华。故曰:修身之本,立身之末。

故曰:仁义之道,穷而后工;知止而后有得;得而后能,能而后可行;可行而后大成。此士之至道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之不惑,疏而不漏,密而不泄。是故,恒其言,而不烦其民;教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庶几享国之安,用民之力,故不敢稍废,必以皓然后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困难而不勇,荣华而无信,此诚之不存者也。自外见者,必先观其疑矣;自内审者,必先疑其隐矣。故曰:自见者清也,自知者明也。言行其信,此谓信之至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者,道之传也。古之君子,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今之君子,其退学也近矣,而未有甚者也。此则以明君之道,育人之心为本也。

凡观其眉寿,所以着之心也;履其蹈迹,所以启之径也。人亦有称心如意之事焉,故虽愚必有所闻,虽散必有所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学也。

晋祠之铭,传自晋灵公,为晋国二十三代祖庙,至晋惠公改之,为晋国始祖庙。清代康有为先生曾题“晋祠金石铭”,今铜像前所立石碑,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所立。

晋祠位于晋城市南郊,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座祖庙。晋祠始建于公元前1032年,历经2500多年的兴废沉浮,至今仍在辉煌灿烂地续写着晋文化的精神。

晋祠之铭,是晋国先贤们对于修身、修德、修业的嘱咐和教诲,是晋国先贤们对于子孙后代的期望和祈福。这篇铭文不仅是晋国先贤们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它告诉我们,只有以诚待人、以信立身、以德兴业,才能够永葆不衰,才能够成就自己,更能够造福人民,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

二、晋祠唐碑拓片价格

晋祠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中。此碑的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亲自撰写的,名为《晋祠之铭并序》。全碑共一千二百零三字,旨在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政策,以达到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巩固自己政权的目的。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墨宝,他在书法艺术上也有颇高的造诣。《晋祠之铭并序》书法飞逸洒脱,骨格雄奇,笔力遒劲。刻工以洗炼的刀法,充分表现出原书法的神韵。“唐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对于研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重要的价值。

三、晋祠 唐太宗碑文

山西晋祠的石刻太多了,具体数字统计起来恐怕已经上千了。从大门口的石狮子到祠后的悬瓮山上处处都有石刻艺术品,其中不乏珍品。有的石刻已经跨越千年来到我们面前,其中最为著名的石刻被称为孤品——“晋祠之銘并序”,它来着大唐,是李世民亲笔手书,是一块珍贵的文物。

四、晋祠里边唐太宗的字碑

李世民的存世作品有《温泉铭》、《屏风碑》等,以《温泉铭》最为杰出。

《温泉铭》为刻帖,由唐太宗撰并行书。当时拓赐臣下、来使,以示优宠。石久佚,曾刻入《绛帖》,名为《秀岳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法国人伯希和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唐拓本后,骗购而去,其中有墨书“永徽四年(653)八月围谷府果毅”为唐拓孤本,现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书法二王,多有韵致。俞复跋云:“伯施、信本、登善诸人,各出其奇,但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后来襄阳窥取形貌竟以成家,然举从拟,似则婢学夫人,终损大家风范。”其书气度隽雅,自有落落不群之概。

《晋祠铭》是唐太宗学王书的得意之作,在贞观二十一年行书,28行,每行40余字,现在在山西太原晋祠。《大瓢偶笔》说:“令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不意为庸工改凿,而骨力形势俱失矣。”

唐太宗推崇王羲之,对唐代书风影响至深至巨。《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说王“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那是唐太宗亲自作的。他的侍臣都善书,如欧阳洵、虞世南、褚亮等,虞世南系王字嫡传,是唐太宗的书法老师。虞死后,魏征推荐褚遂良。褚遂良后为唐太宗搜集整理二王法书,著《右军书目》。

五、晋祠唐碑的讲解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的悬瓮山下,距市中心25公里,面积有10万余平方米。晋祠初名唐叔虞祠,建于公元五世纪北魏之前,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讲述了“剪桐封弟”的故事,详细记载了周成王的胞弟叔虞被封为唐国诸侯一事。周成王儿时的一句戏言,就把叔虞封到唐国为诸侯。叔虞后来兴修水利,唐国人民安居乐业,日渐强大。其子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为缅怀叔虞的功绩,便修祠堂来祀奉他,人称晋祠。

  走近晋祠,正如有人说过的:“晋祠是一座艺术殿堂,一处风景园林,一个丰厚的历史博物馆。”

  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上百余座楼、台、亭、阁,殿、堂、桥、榭。这些建筑或依山或傍水,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涧有脉脉细流,林中有闪闪碧波。李白当年来此,也不禁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

  北魏以后,晋祠经过历代重修扩建,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规模,同时也成为一处集儒、道、释文化为内涵,融水光山色,文物古迹为一体的古迹园林群。国务院1961年即公布晋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三绝”。

  晋祠的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高坐在神龛上的神祗是圣母,为虞侯的母亲,名邑姜,姜子牙之女所建。殿外有一周围廊,殿内极宽畅,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古人巧用力学原理将屋梁的重量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斜,四角高挑,形成飞檐。这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能找到的最早实例。

  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雕于千余年前的宋代,八条盘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吞云吐雾,仍觉生气勃勃。亦为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鱼沼飞梁则西依圣母殿,东临献殿。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此为方形池,故称“鱼沼”。在这方形的鱼沼上,架起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桥面东西宽阔,而南北犹如鸟之两翼,与圣母殿脊相呼应,翩翩欲飞。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亦为古代桥梁建筑中的孤例。正如导游小刘所说:“这是现代立交桥的前身。建筑大师梁思成来此考察,看后也叹为观止,深为我古人之智慧和创造所感动。”

  晋祠的唐碑、石幢和砖刻称为“晋祠三铭刻”。唐碑《晋祠之铭并序》是有名的珍贵文物,也是国内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内,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亲自撰文书写的,碑文共一千二百余字。写的是赞美唐叔虞的美德和晋祠风光。唐太宗一生推崇王羲之,碑文写的行书,飞逸洒脱,笔力遒劲,深得王羲之的神韵,为唐太宗得意之作,也备受后人推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行书体碑刻,也是书法艺术中的精品。

  晋祠的三名匾,也是不能疏略的。走过“水镜台”,再穿过四座宋代铁铸武士像,就到“对越坊”。“水镜”取清水明镜之意,即忠奸是非人皆可知。而“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对越在天”的诗句,“对”是报答,“越”是显扬,意思是报答、显扬周文王的功德。“难老”一匾,语出《诗经》:“永锡难老”句,意为晋祠之水水流不竭,永远年轻。“难老”的匾为傅山先生所写,字迹苍劲有力又挥洒俊逸,堪称一绝。据导游介绍“难老”匾前的泉水清清水波,冉冉不绝,源于一丈深的石岩中,常年不息。如今因地下水位下降,水流枯竭,只得以自来水以充泉水,有人戏说,这是“真泉假水”了!

  晋祠的雕塑值得一提。四座武士像,经岁月的洗礼和冲刷,依然傲然屹立,威武勇猛,体现了古代男子的阳刚之气,与我们当前选“好男儿”的奶油小生标准,在美学价值上大相径庭。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圣女殿中的侍女像。而这42尊侍女彩塑,由于殿门未开,只能从门窗的空框中望及。这900多年前的侍女们的娇羞面容和款款的步履,似乎一群活生生的侍女向你走来。她们或梳妆,洒扫,或奏乐歌舞,形态各异、丰满俊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最有名的据说是一尊双面美人雕塑,她的一个侧面笑如花,另一个侧面则愁容满面,珠泪点点。这位美丽的少女为什么有此双面人生,留给游人丰富的想象余地。据称当年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专程来访,研究并揣摩这个双面侍女的表情,以丰富自己表演艺术的内涵。这么多古代雕塑艺术的珍品,荟萃云集,充分显示了古人的艺术智慧与灵感和我国文化艺术的深厚根基。

  晋祠还有两棵千年老树,一是周柏,二是唐槐。周柏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树身向前倾斜与地面成45度的斜角,偎倚在撑天的柏树上,虽苍劲古老,但依然挺拔有力,枝繁叶茂。犹如我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唐槐却未见到,也许是匆忙中未曾顾及。

  晋祠,古老的晋祠所蕴涵的内容太丰富,所承载的历史太沉重,集历史、人文、自然、艺术于一体,既有建筑景观,亭桥点缀,又有河水环绕,富有诗情画意。岁月流逝,并未失去祠堂的魅力,风光旖旎,增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韵致,又为庄严肃穆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灵气和动感。

  太多的朝代更替,太多的历史典故,晋祠以她独特的优美的身躯,守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以它秀丽的景色哺育着这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殿堂。她真不愧是我国锦绣河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真不愧为历史传承中的不可或缺的瑰宝。

  

六、晋祠唐碑碑文唐太宗是谁写的

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次子叔虞而建的。南北朝天宝年间扩建,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游晋祠撰碑文,又一次扩建。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前有几匹马是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传说。

在汉朝时期佛教第一次传入中国,用了一匹白马驮经,建造了白马寺纪念这匹白马,所以有了白马驮经的传说。

七、晋祠和唐太宗

这个题目答案;郭沫若

一周热门